《讓中國考古學與夏文化研究走入絕境的“伊洛竭而夏亡”_部落_地區_二裏頭》 原創 (作者:趙輝)一百多年前,以科學方法證實中國歷史、夏朝歷史文化、華夏文明進程為目的,而誕生了中國考古學。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 在多代考古學者、歷史學者的不懈努力下,夏朝歷史與夏文化研究,在中國擁有豐富歷史史料的情況下,不僅沒有得以實證,反而讓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的夏朝歷史、夏文化,走入更加虛無的境地。 雖然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裏,產生了許多夏文化研究領域的大師與著名學者,但夏文化的基本問題一直沒有得以根本解決。夏文化研究已經演變為歷史考古學術領域學者之間的口水爭論,你方唱罷我登場,看似熱鬧,實則毫無實際意義與學術意義。 對中國考古學而言,夏王朝與夏文化、夏的是否存在,已經成為華夏民族歷史的“哥德巴赫猜想”。 為何中國文獻典籍中記載詳實的夏王朝與夏文化,在近代中國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的研究中,卻成為難以破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 二重證據法被認為是20世紀中國考古學和考據學的重大革新,是由王國維提倡,是把發掘的出土文物和史書的記載相互驗證, 以考量古代歷史文化,成了一種公認科學的學術正流。後來在 二重證據法的基礎上發展出三重證據法,或結合調查資料或材科中的“口述史料”研究歷史學、民族學;或將考古材料又分為兩部分——考古資料和古文字資料。 二裏頭考古遺址所以被做為夏文化研究的重點遺址,是因為二裏頭遺址位於黃河流域的洛河與伊河之間,與《國語》文獻記載中的“昔伊洛竭而夏亡”比較相符 ,這被中國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解讀為:夏朝的中心位於洛河與伊河區域,當洛河與伊河地區發生了重大旱災時,而導致了夏朝的滅亡。事實果真是這樣嗎?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對“昔伊洛竭而夏亡”的解讀正確嗎? 在中國歷史的朝代變遷中,因地方發生嚴重的災情,糧食絕收,饑民遍地,而導致民變,發生農民起義,導致王朝中央政權垮台的例子舉不勝舉。其中 連續數年的旱災就是最典型的導致王朝垮台的原因 。從歷史文獻記載中,我們發現“商湯代夏”就是中國歷史記載中最早的這一典型案例。 那麼商代夏的歷史原因,是因為夏朝國都地區發生了嚴重旱情而導致了夏王朝的滅亡,還是因為夏王朝的地方發生了嚴重旱情而導致了遠方的夏王朝中央的滅亡呢? 眾所周知,大邑商的早期都城正是位於洛河與伊河地區,現代考古先後在伊洛地區發現了商朝早期的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夏商交疊時期的二裏頭遺址。其中偃師商朝與二裏頭遺址相距6公裏,位於洛河兩岸。從考古學來說,這基本可以得出結論, 伊洛地區屬於商部落的直接統治地區,而大邑商屬於一個可以和夏王朝相抗衡的大氏族部落。 《史記》記載“湯舉任以國政。伊尹去湯適夏。既醜有夏,複歸於亳。”伊尹被商湯任命為商部落的國相,負責商部落的國政;後伊尹離開商部落前往夏朝中央政府任職,在不被夏朝重用,又返歸商部落的亳地。伊尹這一來一去,說明商部落與夏王朝的相隔距離遙遠,商部落完全不在夏王朝的直接控制範圍。當伊尹在夏王朝不得志的時候,返回遙遠的商部落,也就天高皇帝遠。商部落與夏後氏絕不可能如史學家與考古學家認為的,夏後氏部落與商湯部落共同位於伊洛地區。甚至夏商部落共用一個二裏頭遺址作為前夏後商的夏都與商都。 當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為二裏頭遺址的一、二、三、四期考古遺址究竟是夏還是商爭論不休的時候, 偃師商城、洛陽商城的考古發現已經決定了包括二裏頭遺址在內的伊洛地區都屬於乾旱嚴重、農耕環境脆弱的“伊洛竭”地區 。是一個不受夏王朝控制的獨立氏族地區,可以擁有自己國政的地區。嚴格來說,二裏頭遺址地區是一個不屬於夏文化影響的地區,在此地區也就不可能發現證明夏王朝存在的遺跡遺物。 當二裏頭遺址地區發生“伊洛竭”的嚴重乾旱時,為了維持商氏族部落的生存,唯一的選擇只能是帶領商部落族群,前去沒有發生旱災的地區、糧食豐富的地區進行掠奪。此時,夏文化的中心夏朝國都就是唯一的攻擊目標。於是,商湯裹挾著商部落周邊的一些氏族部落前去攻打夏朝國都,“格女眾庶,來,女悉聽朕言。匪台小子敢行舉亂,有夏多罪,予維聞女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眾,女曰:‘我君不恤我眾,舍我嗇事而割政’。女其曰:‘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眾力,率奪夏國。眾有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爾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從誓言,予則帑僇女,無有攸赦。”。在商湯的要挾蠱惑下,一眾商周邊部落對夏王朝發動了搏命式的突然襲擊。 當黃河地區發生“伊洛竭”的嚴重旱情,哪裏還會存在風調雨順、旱澇保收、食物豐富的地區呢?這只能是大禹治水,“鑿山導淮”使得“中國之人得而食也”的淮河塗山地區。 大禹治水的淮河塗山地區,河流湖泊眾多,在大禹“勤於溝洫”的長期治理下,農田水利使得農耕文化高度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歌舞升平,吟詩作賦。當這些每天辛勤勞作、順天應命、守望田園、缺乏侵略和掠奪性的夏民,面對如狼似虎的搏命攻擊時,只能一敗塗地,喪失華夏土地。 夏朝最後一位夏後夏傑,也只有亡命南巢,在巢湖地區了此餘生,成為“伊洛竭而夏亡”的受害者。華夏文化與華夏文明的發展也因此停滯幾百年。 從今天的淮河流域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淮河流域覆蓋了廣大的淮北平原,淮河的眾多支流幾乎延伸到黃河岸邊。淮河地區本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雨水充沛,即使發生大的旱情,淮河乾流與各支流入淮口地區,都可保證豐富的水源,使得沿淮地區人民與農田避免乾旱的嚴重威脅,保障農業生產、糧食生產。 整個黃淮平原地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黃河地區乾旱少雨,淮河流域地區溫暖濕潤、雨水充沛。做為黃河支流,伊水與洛水相交的流域面積僅為兩萬平方千米,且有斷流的風險,即使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伊洛平原更是不足1000平方千米,難以承載540 人/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也無法有如此之高的農田水利、農業生產力與之相配。當黃河流域發生嚴重的旱情,民不聊生時,由北而南,由西北往東南的掠奪戰爭,成為中國戰亂與朝代更迭的一個基本規律,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與明亡清興的朝代交替就是最好的證明。 因此, “昔伊洛竭而夏亡”不是夏朝夏文化中心存在於黃河流域伊洛地區的歷史文獻證明,而是否定夏朝、夏文化中心與伊洛地區有關的鐵證。不論是中國歷史文獻,還是考古遺址發掘,遺跡遺物證明,以二裏頭遺址為代表的周邊考古遺址,與夏朝夏文化都格格不入。在正確理解文獻典籍的基礎上,結合考古發現,將“口述史料”中的歷史學、民族學,考古資料和古文字資料,納入夏文化研究內容,是破解夏文化、夏朝歷史必不可少的一環。 (作者:趙輝) 《讓中國考古學與夏文化研究走入絕境的“伊洛竭而夏亡”_部落_地區_二裏頭》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讓中國考古學與夏文化研究走入絕境的“伊洛竭而夏亡”_部落_地區_二裏頭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