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到現在,諸葛亮的形象經歷了怎樣的變化?_時期_成為了_人們》 原創 在現代人的眼中,諸葛亮的形象就只需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來形容就可以了。從三國到現在,諸葛亮的形象都在不斷地變化中,每一次變化,都反映出了當時人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風貌! 第一、魏晉時期,諸葛亮經典形象的定型 魏晉時期,道家文化開始生根發芽,再加上混亂不堪的政治因素使得當時的人們對於諸葛亮產生了極為崇拜的心理。因為蜀漢雖然貧弱,但在諸葛亮的治理下,井井有條,民風整肅,軍民個個遵紀守法,與魏晉時期的混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自然讓那時候的人們產生了崇拜諸葛亮的心理! 根據《襄陽記》的記載:那時候的朝廷雖然禁止祭祀諸葛孔明,但很多百姓還是自發地,冒著巨大的風險,私自前往,可見諸葛亮多麼贏得人們的愛戴。 也正因為受到了道家興起的影響,所以在東晉小說家裴啟的《語林》中,將諸葛亮的形象設計為頭戴葛巾,手執白毛扇的經典形象。這非常符合晉代那些風雅俊逸士人們內心中的想象。 也正在這個時期,這些魏晉士人們開始把諸葛亮神化,將空城計、七星燈續命等經典情節都往他身上套,塑造成為了一個近乎全能的形象。 第二、唐代時期,諸葛亮逐漸成為了智將、忠臣、賢相三合一的形象 在唐代一些詩歌和講史經文中,將《漢晉春秋》中“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經典情節進行了生動演繹,將諸葛亮的智謀,生動地展現了出來,面對著魏強蜀弱的天命,諸葛亮即便用盡計謀也無力回天,成功地把他身上智、忠、賢的三大特點鮮明地樹立起來。 魚水之歡原本指的是男女之間熱火朝天的密事,但在《三國志》中,劉備將其比喻成了自己和諸葛亮之間的關系。所以到了唐代,魚水之歡就成為了一個經典典故,而被詩人們反複歌頌! 第三,宋代時期,諸葛亮的形象來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北宋和南宋略有不同,但總體上都是比較好的。比如北宋和曹魏都是通過強制禪讓的方式來奪取江山的,所以在歐陽修、司馬光等北宋文人大家的眼中,曹魏才是正統。 司馬光雖然以曹魏為正統,但對於諸葛亮的功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大量參考了比較偏向於蜀漢的《漢晉春秋》,肯定了諸葛亮在治理蜀地等方面的功績。 但隨著北宋越來越感到外來民族侵略的壓力,為了文化宣傳方面的需要,宋徽宗將諸葛亮、周瑜等非曹魏政權的名將進行追封。 而到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外來民族的壓力就更大了,他們認為自己的處境同蜀漢時期的處境差不多,所以對於蜀漢、對於諸葛亮的認同感就更強!漸漸地認為蜀漢才應該為正統。 而在民間裏,諸葛亮征討南中等事情被賦予了影射現實的內涵,他逐漸成為了漢民族主義的代言人,也成為宋代軍民對抗外族入侵的精神領袖。 而相對的作為諸葛亮對立面的周瑜,則遭到了平庸化的處理,一些文人作家們還是把一些屬於周瑜的功績給轉而安插在諸葛亮身上,尤其是赤壁之戰時,讓諸葛亮出盡了風頭,這也是後世瑜亮之爭的起點。 到了現在,諸葛亮已經成為了一個腳踏實地的政治家、用兵如神的軍事家以及法力無邊的術士這三者合一的形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是成為了他的代名詞。 《從三國到現在,諸葛亮的形象經歷了怎樣的變化?_時期_成為了_人們》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從三國到現在,諸葛亮的形象經歷了怎樣的變化?_時期_成為了_人們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