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上刻著三個字,專家說:地宮找到了,但以後不能主動發掘古墓_考古_皇帝_定陵》 原創 說起考古這一行,目前已知的大部分古墓都是在無意間發現的,當然也有例外,就比如明萬歷皇帝的“定陵”,雖然是主動發掘,但它也成了目前的“唯一”;公正的說,明代距今數百年,對比五千年文明歷史,其時間並不算久遠,即便如此,考古隊尋找了幾個月也沒有成績。專家最終能進入古墓,居然是靠一塊“石頭”引領,但結果確實令人痛心,遺憾的;至此不能“主動發掘古墓”成了考古界的共識。 說這事還要追溯到300多年前,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正式登基,當時他只有10歲;雖說是個10歲的小男孩,卻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就是明神宗朱翊鈞,也就是朋友們經常討論的“萬歷皇帝”。萬歷十歲當皇帝,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修建陵墓,其在位48年,時間上他是做皇帝最久的,也是修建陵墓時間最長的;但萬歷皇帝並不幸運,當時風雲變幻,危機層出不窮,除了“天象異動”外,其陵墓的修建也出了問題。據史料記載,明成祖朱棣遷往北京,其皇陵就選在了天壽山,至此歷代皇帝皆葬於此;到了萬歷時期,說好的“風水寶地”不僅挖出了水,還在棺床的位置挖出了一塊巨石,這在古代都是“不祥之兆”。 此事轟動一時,民間多有“改朝換代”的傳言,就連朝野上下也對此事議論紛紛;按照古人的思維方式,此時就應該另選“寶地”重新修建陵墓,但萬歷皇帝最終還是選擇了這裏。其目的有兩個,一則歷代祖宗都葬在這裏,二則為表示“江山永固”不得不葬在這裏。或許是巧合,萬歷的兒子只做了28天皇帝就忽然離世,接著歷代皇帝愈發的走下坡路,最終堅持了20多年,明朝滅亡;當然,這期間一直傳說著定陵的“風水”問題,為了刻意掩蓋,定陵的地面建築宏偉高大,但其古墓的准確位置卻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直到1955年,為了彰顯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考古隊終於決定主動發掘明十三陵;實事求是的說,原本選定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但由於技術問題,最終改選成了萬歷皇帝的“定陵”。可這裏也有一個難點,如果從上至下的打開墓頂,在當時的條件下並不現實;但從正面進入,卻又找不到墓道,那就更別說墓門了。為此考古隊在定陵上進行了大規模勘探,其時間足有數月之久,但結果並不理想;長時間的野外勘探也給考古隊員們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壓力,就在大家想要放棄的時候,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 有位考古隊員在地面建築的城牆拐角處,無意間發現了數塊松動的牆磚,抽出來再看,裏面露出的是一段幽深的巨大空間;經專家鑒定,這幾塊松動的牆磚很可能是古代工匠修建陵墓的最後一項工作,即封閉墓道。這裏需要說明一下,熟悉考古的朋友或許知道,古人對於自己的陵墓頗為重視,濰坊後人“光顧”,尤其是帝王墓中多布有“機關”;如今發現的“墓道”僅為推測,究竟通向何方,裏面又有什麼,就連專家也摸不准。就在考古發掘的過程中,一位隊員無意間發現了刻有字跡的殘缺條石,經專家仔細辨認後,上面的文字為“隧道門”;從字跡的粗糙,隨意程度來看,專家判斷這應該是古代修建陵墓時,工匠刻意做出的建築部位標記。 雖然這塊石頭看似很不起眼,但卻幫助專家確定了這裏正是進入定陵的“隧道”;當時著名的考古專家、史學家郭老也在場,當他看到這塊刻有字跡的石頭後很是興奮,並笑著說“這個路子是走對了,終於找到地宮的入口了”。既然通向地宮的隧道已然確定,一場大規模發掘活動就此展開,之後的墓門、金剛牆等基本沒有給考古隊造成實質障礙;簡單地說,本次考古發掘收獲頗豐,共出土金器、銀器、玉器、珠寶、金冠、鳳冠、兗服、冕旒、百子衣等各類珍貴文物3000多件,但這同樣也是一場悲劇。 由於技術不完善,無數“奇珍異寶”在當時的環境下是無法保存,諸如絲織品變硬腐化,三口精美珍貴的“金絲楠木紅漆棺槨”被遺棄毀壞;正是這次主動發掘造成了不諸多必要的損失,至此出現了“不能主動發掘帝王陵墓”的考古規定,在《定陵考古發掘報告》中亦有詳細描述。 《石頭上刻著三個字,專家說:地宮找到了,但以後不能主動發掘古墓_考古_皇帝_定陵》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石頭上刻著三個字,專家說:地宮找到了,但以後不能主動發掘古墓_考古_皇帝_定陵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