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叔叔造侄兒的反,為什麼朱棣成功了而朱高煦失敗了?_朱元璋_皇帝_封地》 原創 在明朝,發生過兩起“叔叔造侄子的反”的著名事件。 一次是朱棣造建文帝朱允炆的反,成功了,朱棣由燕王成為明朝的第三任皇帝。 這也是歷史上唯一一次,大一統王朝裏,藩王從封地上造反成功的案例。 一次是朱棣的兒子朱高煦效仿父親造明宣宗朱瞻基的反,失敗了,他本人和所有的兒子都在囚禁後被殺。 他甚至沒能打出自己的封地樂安。 要知道,朱高煦年輕的時候,可是朱棣靖難中的左膀右臂,幾次救了朱棣的命。 可以說,如果沒有朱高煦,朱棣就當不上皇帝。 那麼為什麼輪到他自己造反,卻在大侄子面前毫無還手之力呢? 原因1:造反的條件不同 朱棣造反的直接原因,是朱允炆要削藩。 而朱允炆之所以要削藩,是以朱棣為首的這些藩王勢力實在太大,威脅到朝廷了。 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把自己成年的兒子分封為王,一方面是給兒子們一塊上好的封地,讓兒子們享受皇帝之子這個身份帶來的榮華富貴,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兒子們能在外圍拱衛大明,江山永固。 所以,朱元璋給藩王們的權力,大得過了頭。他們不僅可以插手地方上的政務,每人手下還有3支衛隊,每支衛隊幾千到上萬人不等。 也就是說,實力強大的藩王手下,有好幾萬可以上戰場的衛隊。 要知道,我們看古代這些王朝打仗的時候,動輒出動幾十萬人,但是其中大部分是後勤或者戰鬥力不強的普通士兵。真正在戰場上拼殺的精銳,能有個幾萬人已經算是規模很大的戰役了。 也就是說,這些藩王手下的幾萬護衛,即便能打的精銳占比只有一兩成,也夠讓朱元璋之外的普通皇帝抖幾抖了。 更何況,這些藩王可不是養著衛隊在封地裏花天酒地混吃等死的皇家子弟。他們是真的要上戰場的。 以朱棣為例, 他自到北平就藩之後,多次遠征漠北。 打仗的時候,朱棣帶著他的衛隊出征,久而久之,他的衛隊就成了百戰的精銳之師。 而在戰場之上,將軍們往往要受到他這個親王的節制。 朱棣又能征善戰,立下赫赫戰功,在軍隊中的聲望水漲船高。 就連朱元璋都興奮地說:肅清沙漠者,燕王也! 後來朱元璋更是讓朱棣節制沿邊士馬。 而朱棣也可以憑著他打仗的威名,將北平裏的文臣武將收攏於麾下。 在朱元璋眼中,以朱棣為代表的這些藩王們,是他能乾的好大兒。 而在下一任皇帝,尤其是朱允炆這個文弱的大侄兒眼裏,這些藩王的存在,就猶如芒刺在背。 他們是真的有實力,也有聲望造反。 一旦打起來,朱允炆還不敢讓一個藩王去征討另一個藩王,相反,他得提防著他們也趁亂造反,甚至聯合起來。 朱棣的兒子朱高煦可沒有這麼好的造反條件了。 朱棣本人是造反上位的,生怕他的兄弟們也效仿他,所以登基之後一直在想方設法削弱藩王的勢力,收他們的兵權,削他們的衛隊。 朱棣在位22年,明朝已經沒有什麼能威脅到朝廷的藩王了。 朱高煦作為救過朱棣命的親兒子,也沒能在朱棣手底下討著什麼便宜。 朱棣下定決心立嫡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之後,就把朱高煦封為漢王,封地遠在雲南。 朱高煦知道,以雲南的條件,他去了之後再也別想搶皇位了,便賴著不走,還真在京城多留了十幾年。 這十幾年來他看起來風光得很,好幾次陷害太子都成功了,但始終沒法染指軍權。 後來朱高煦做得太過火,朱棣就把他打發到了山東的樂安,還削了他的兩支護衛。 樂安不是什麼資源豐富的地方,朱高煦手上也沒兵沒權,也沒有別的藩王可以響應他。 造反的條件比起當年朱棣來,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原因2:個人的能力有差距 朱高煦的造反條件遠遠不如當年朱棣靖難之時,那麼他的個人能力能不能抹除客觀條件上的差距呢? 這可差得遠了。 就拿造反最重要的軍事能力來說,朱棣成為燕王之後,幾度掛帥出征,逼降了原北元太尉乃兒不花,擒獲元朝大將孛林帖木兒,展現出了極高的軍事能力。 可以說,早在朱元璋在位期間,朱棣就已經成了明朝北方的重要屏障,延邊的士馬,都要聽他節制。 在當時的明朝,除了幾個開國的功臣,和藍玉這樣的猛將之外,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在軍事上和朱棣抗衡。 當然我們知道,打仗拼的不僅僅是主帥個人的軍事能力,還要拼組織和後勤。 朱棣對封地北平的管理,也頗有成效。 藍玉就曾對朱標說:燕王在國,撫眾安靜不擾,得軍民心,眾鹹謂其有人君之度。 所以他在一路往南京打去的時候,北平成為了他堅實的大後方,從來沒有發生過後院起火之事。 我們再來看朱高煦。 他在靖難當中,跟隨朱棣出征,好幾次救了朱棣的命,立下赫赫戰功。 不過我們看他在靖難當中的表現,就會發現他的最大優勢是個人的勇武,和對戰機的把握,所以他可以好幾次在不利的境地當中扭轉戰局。 但是他在整個靖難過程裏,都是朱棣手下的一員猛將,而沒有過獨當一面的表現,也沒有過戰略方面的貢獻。 偏偏對於造反而言,比起個人的勇武來,朱高煦所欠缺的掛帥和戰略能力,遠比個人勇武重要。 朱棣也沒有給過他鍛煉的機會。 等到朱棣靖難成功,登基為帝,他再也沒有出征過了。 蒙古屢次犯邊,朱棣寧可禦駕親征,也不然朱高煦領兵立功。這要麼是朱棣甚至朱高煦沒有這個能力,要麼是朱棣不願意看到藩王坐大,威脅江山穩定。 在組織和後勤當面,朱高煦也沒有過亮眼的表現。 他去了封地樂安之後,把精力都放在了監視京城、策劃造反上面。 但策劃到十多年,等到侄子朱瞻基都當上皇帝了,也沒能策劃出一個能打出樂安的造反計劃來。 可見他的個人能力實在是有限。 原因3:兩人的對手不同 在造反的條件和個人能力都存在著巨大差別的情況下,朱棣和朱高煦面對的對手,也不是一個等級的。 朱棣的對手,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自太子朱標去世之後,16歲為立為皇太孫,22歲當上皇帝。 他性情柔弱,從來沒有上過戰場,不知兵,朱元璋給他留下的幾個輔政大臣,也都是紙上談兵的儒生。 朱允炆登基之後,下定決心要削藩。 按理說,當時藩王當中威脅最大的,就是朱棣這個活著的叔叔們當中排行最長、功勞最大的。而朱棣僅有的3個兒子也都在南京,在朱允炆眼皮底下。 可他卻不敢直接對朱棣下手,反而從實力比較弱的周王、湘王等人下手,要麼把他們隔爵流放,要麼把人逼死,可以說一點後路都沒給叔叔們留。 這讓朱棣惶恐無比,覺得在不造反,恐怕自己也沒有活路了。 朱允炆已經決定接下來要削朱棣,派人去堅持朱棣,可又不知道出於何等考慮,把朱棣3個本可以扣為人質的兒子放回了北平。 要知道朱棣就只有這麼3個兒子,而且已經多年沒有孩子出生了,要是他們不在身邊,朱棣打起來必然束手束腳。 朱允炆在對待朱棣的問題下猶豫不決,已經展示出了要對付朱棣的決定,卻又遲遲不敢向朱棣開刀。 這導致朱棣有了充足的時間去准備兵馬和武器,最終起兵造反。 打起來之後,朱允炆又昏招迭出。 明明朱允炆是以全國之力對付朱棣的一個北平,無論是資源還是兵力,都遠勝於朱棣,可是在戰場之上,卻找不到多少便宜。 朱允炆對前線的將領也沒多大耐心。朱元璋給他留下的老將耿炳文,在初戰不利之後決定率軍堅守,可沒有耐心的朱允炆立刻換將,換上的還是“寡謀而驕,色厲而餒”的李景隆。 李景隆哪有什麼打仗經驗,和朱棣一交手就節節敗退。 不信任老將的朱允炆,對李景隆這樣的表現,卻又表現出了極大的耐心。他認為李景隆之所以表現不好,是因為權力太小,一個勁給他增加權柄。 最終,李景隆葬送了幾十萬軍隊之後灰頭土臉地回到南京,朱允炆也組織不起對抗朱棣的大軍了。 最後朱棣兵臨城下的時候,還沒打起來呢,李景隆和穀王朱橞直接開門獻城,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朱允炆在南京不得人心。 可以說,如果不是朱允炆昏招迭出,朱棣不一定能造反成功。 朱高煦面對的明宣宗朱瞻基,可就沒有好對付了。 朱棣吸取了朱允炆不知兵的教訓,對皇太孫朱瞻基精心培養,不僅為他組建幼軍訓練他的軍事能力,還親自帶他上戰場學習如何打仗。 朱瞻基當上皇帝之後,深知朱高煦這個叔叔野心勃勃,卻不急著收拾他,而是對朱高煦采取了捧殺的手段,一邊一個勁地封賞朱高煦,一邊對朱高煦關於治國的建議照單全收。 久而久之,朱高煦被捧得飄飄然,覺得這個侄兒沒什麼可怕的,在沒有准備充分的情況下就貿然起兵造反。 朱瞻基一聽說朱高煦造反,立刻以最快的速度禦駕親征。朱高煦還沒反應過來呢,朱瞻基的大軍已經把朱高煦的封地樂安四面圍城。 皇帝親征,朱高煦也失去了繼續抵抗的信心,沒掙紮多久就灰溜溜地投降了。 朱允炆如果能有朱瞻基知兵、能禦駕親征的能力,也不至於在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一敗塗地。 寫在最後 如果不是在正在打天下或者是王朝末年這種特殊時期,皇帝和藩王之間的實力差距實在是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 而朱允炆繼承的,是一個已經穩定多年、蒸蒸日上的王朝,正常來說,即便朱元璋給了藩王們過大的兵權和勢力,即便朱元璋沒有給朱允炆留下能征善戰的大將,即便朱允炆腦子一熱硬要以不合理的方式削藩,以他手底下的強勁實力,也不該打不過朱棣才對。 要知道朱棣起兵的時候,天下藩王並沒有群起呼應,局勢是有利於朱允炆的。 可是朱允炆在朱棣的軍事能力實在是太強、自己實在太不知兵、用人又太不當的情況下,硬生生地輸了這一局。 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封地上的藩王造反成功的大一統皇帝。 這實在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占的結果。 像朱高煦這樣被輕易誅滅的藩王造反,才是常態。 你覺得是不是呢? 《同樣是叔叔造侄兒的反,為什麼朱棣成功了而朱高煦失敗了?_朱元璋_皇帝_封地》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同樣是叔叔造侄兒的反,為什麼朱棣成功了而朱高煦失敗了?_朱元璋_皇帝_封地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