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攝影發現的十大景觀》 上觀新聞 11月23日,第一屆網際網路與中國攝影旅遊大會在安徽黟縣舉辦,其間,由中國攝影家協會隆重推出的「攝影發現中國」十大景觀——壩上、恩施、黃山、九寨溝、喀納斯、婺源、雪鄉、元陽梯田、張家界、周莊被正式授牌。 攝影自誕生之日起,以它在場的特性、記錄的本質和生動感人的力量,在人類擴展版圖和視野中,在教化和傳播中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變革中,藉助數碼科技和網際網路,攝影所發揮的作用沒有消退,反而攀升。攝影巨大的傳播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成為地區旅遊經濟發展的動力,成為文化品牌傳播創新的重要途徑。站在新時代,回望「攝影發現中國」的來路,當是梳理中國攝影史的一種方式,亦是向那些早期發現並拍攝十大景觀攝影家的致敬,同時,也是對攝影在中國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探究。 攝影術進入中國,可以從最早期拍攝風景的中國本土攝影家賴阿芳算起,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遜稱其為「一個有很高品位的人」。他1859年拍攝的《香港島》等風光作品,細膩真實的高品質影像,如今看起來仍然大氣、沉穩,極為難得。進入20世紀,中國風景攝影所呈現的形式、樣態與美國《國家地理》為代表的西方攝影在地理髮現中的形態截然不同。20世紀初,中國第一批風景攝影作品的拍攝者,多是思想先進的文人或畫家,他們繼承了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傳統,在遊歷名山大川中思考並拍攝。喜歡並鑽研攝影的劉半農是其中之一,他在1927年出版的《半農談影》大受歡迎,再版印刷。他強調在攝影中體現中國風格的意境美學,影響了中國攝影長達半個世紀。當然,中國傳統繪畫追求的通過虛實、暈染的意境美學和對自然的神韻提煉,以及簡約的富有象徵意義的表達,直接影響著20世紀初攝影者的創作風格。鮮明的中國風格,取之於自然卻賦予之精神的創作方式,讓早期中國的風景照片散發著持久的魅力。 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關於黃山最早的照片,是1914年中國教育家黃炎培拍攝的,那張著名的《迎客松》至今仍然是關於黃山最有風骨的攝影作品之一。當年,黃炎培與友人編纂並出版《中國名勝第一種——黃山》,收錄他們在黃山拍攝的32幅照片,此書是已知最早記錄黃山風光的攝影畫冊之一,讓很多文人志士紛至沓來。畫家張大千上黃山,不知是否看了黃炎培的畫冊。張大千三上黃山,1931年在黃山拍攝了300餘張照片,並精選12張印製作品集《黃山畫影》饋友。經好友、攝影家郎靜山推薦,張大千的作品《黃山雲海》榮獲比利時萬國博覽會攝影金質獎,讓黃山馳名海內外。1927年,郎靜山初上黃山,1934年以黃山為素材的第一幅集錦攝影作品《春樹奇峰》入選英國攝影沙龍。從此,郎靜山創立的集錦攝影在世界攝壇上獨樹一幟。1993年,郎靜山以101歲高齡手持相機再登黃山,情懷所致,讓人仰慕,也讓攝影發現黃山的歷史充滿了傳奇。 1979年,黃山旅遊人數僅為十萬人,到2018年已經達到了338萬人。現在的黃山景區伸出雙手擁抱攝影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和省級攝影家協會會員,都享有免費進入景區並乘坐纜車的殊榮。黃山市設置了發展攝影產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攝影發展產業基金,首創「百佳攝影點」,今年的網際網路與中國攝影旅遊大會也落戶黃山。黃山攝影現象,在「攝影發現中國」的進程中,在攝影推動旅遊發展中,在將攝影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在全國層面來看,尤為突出。正如攝影家李前光所說:「攝影成就了黃山,黃山也成就了攝影。」 在改革開放初期,攝影家陳復禮和簡慶福在婺源、周莊、張家界的早期創作頻頻在海外獲獎,讓這幾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揚名世界。1996年在周莊舉行的第一屆中國周莊國際旅遊節暨全國攝影大賽,吸引眾多攝影人去創作,引發攝影人群「爆棚」現象。20世紀80年代,在報紙、雜誌、掛曆上到處可見秋葉浸染下的九寨溝瀑布的照片。其中,攝影家何世堯1980年用林哈夫617相機拍攝的諾日朗瀑布氣魄宏大,堪稱經典,流傳廣泛。在攝影家的帶動下,九寨溝之美成為眾多攝影人創作的源泉。這些攝影作品的推介,讓交通不便、不為人知的九寨溝在1992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旅遊熱點。 是誰第一個拍攝了張家界?一個讓人逐漸淡忘的新華社攝影記者的名字浮出水面,他就是楊飛——早在1979年便去張家界採訪,在懸崖上吊了繩子拍攝,在國內外各種報紙刊物發表張家界風景照片300餘幅,文章三萬餘字,其拍攝的張家界風景照片還登上了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1981年,陳復禮到張家界拍攝的一幅《山鷹圖》在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展覽榮獲金獎。這些作品都在一次次助推張家界蜚聲海外。 在「攝影發現中國」十大景觀中,每個地方都和一個或一群攝影人的名字、作品相關聯。提起元陽梯田,法國攝影家閻雷的名字繞不開,他在1993年用半年時間造訪元陽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哈尼族生活的山區,拍攝了近萬張照片,出版了畫冊《山之雕刻》,完成了同名紀錄片,在法國引起巨大反響,讓元陽梯田揚名海外。而提起雪鄉的名字,也總會讓我們想起攝影家王福春那幅1986年入選了上海首屆國際影展的作品,厚厚積雪、裊裊炊煙,惹得遊客和攝影人踏破了雪鄉門檻。 後起之秀恩施,以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錯綜複雜、高低懸殊的地理優勢,進入攝影人的視野。20世紀90年代旅遊開發之初,恩施就邀請中南六省的畫報社記者前來感受。2006年,「中外攝影家看恩施」活動召集了26位中外攝影家,持續一年時間聚焦恩施,攝影家李少白更是幾乎跑遍全州八個縣市創作。引進來的同時,恩施本土攝影家攜作品積極參加全國各地的攝影節展活動宣傳家鄉。其中,鍾興科在恩施大峽谷拍攝的《一炷香》傳播甚廣。攝影家於俊海在全國攝影藝術展覽中獲獎的《八月情歌》,是最早讓壩上引起攝影人關注的作品之一。隨後的攝影家朱恩光、於雲天、姜平、譚明等在壩上拍攝的作品和出版的眾多畫冊,把壩上的攝影及旅遊帶向高潮。 1985年,美國攝影家安塞爾·亞當斯的展覽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攝影的國際交流日益增多,所呈現的作品風格也逐漸差異化。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風景攝影作品所呈現的樣態大致分為三類,報刊新聞記者群體報導性的紀實面貌,如《解放軍報》記者江志順在「西北邊陲第一哨」採訪中拍攝的喀納斯;在中國傳統美學影響下的畫意攝影;在西方風景攝影追求質感和氣魄風格影響下的中國西部地理樣態,如四川的「三軍」攝影家袁學軍、王達軍和王建軍,新疆攝影家李學亮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當下,在攝影大眾化的時代,攝影家的創作風格更加多樣化,風景攝影作品成為大眾馳騁想像的方式。在浩如煙海的風光影像中,今天我們追溯那些因攝影而馳名的十大景觀的發現過程,重新吟詠歷史上的經典風光作品,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攝影人表達和傳播的過程,也是景觀文化重塑和創新的過程,優秀的攝影作品賦予這些景觀精神層面的豐富象徵,注入於心,持久綿長。 《被攝影發現的十大景觀》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被攝影發現的十大景觀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