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挖出古埃及文物,推翻學界100年定論,專家:被史書騙了》 小小菌說歷史 1877年,德國地質專家李希霍芬撰寫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作品——《中國》。在《中國》這本書中,李希霍芬首次將西漢年間張騫開闢的通往歐洲的商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這個極富詩意的名字很快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認同,此後100年間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絲綢之路始於張騫出使西域。 但是1978年,隨著中國考古隊對湖北曾侯乙墓的發掘,這一盛行了100年的定論隨即被推翻,而推翻這一定論的是曾侯乙墓中的古埃及文物——蜻蜓眼。 所謂蜻蜓眼,就是一種鑲有同心圓的玻璃球,因為同心圓看起來酷似蜻蜓的眼鏡,所以被形象地稱為「蜻蜓眼」。 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掌握玻璃生產工藝的國家,而在當時玻璃的價格十分昂貴,因此當時的貴族為了顯示地位都會在身上掛上玻璃珠。 但當時的玻璃珠都是純色的,你如果掛著花了大價錢買的玻璃珠走在大街上,有很大的機率撞見別人掛著和你一樣的玻璃珠。想想你跟別人撞衫了是多尷尬,你就可以體會到當時古埃及人有多尷尬! 為了避免發生「撞珠」這種的尷尬事情,公元前15世紀,工匠們開始在玻璃珠上鑲嵌條紋和斑點。再後來,有人受到荷魯斯之眼的啟發在玻璃珠上鑲嵌眼珠。因為荷魯斯之眼在古埃及文化中象徵著權力,並且有辟邪的功能,所以眼珠玻璃球已經上市就受到古埃及人的熱烈追捧,於是乎工匠們開始大量生產鑲嵌眼珠的玻璃球,這就是蜻蜓眼的來歷。 在此之前,蜻蜓眼只在北非和西亞等臨近埃及的地區被發掘。但是曾侯乙墓中,考古人員竟然發掘了173顆典型的古埃及蜻蜓眼玻璃珠,一時間轟動了當時的考古圈和歷史圈。 這曾侯乙可是公元前約475年至公元前約433年的人物,這一時間屬於我國的戰國時期。而根據《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等一系列相關史料的記載,中國和西方最早的交流應該是公元前202年張騫出使西域後。埃及的蜻蜓眼竟然出現在戰國時期曾國國君的陵墓里,難道說曾侯乙穿越了? 顯然穿越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有學者提出這些蜻蜓眼是中國人自己獨立發明的,因為1965年考古隊發掘的越王勾踐劍上就有玻璃成分,經過檢測發現勾踐劍上的玻璃與西方的玻璃成分不同,所以有學者認為這些蜻蜓眼可能是中國人自己獨立自主研發出來。 然而經過檢測後,結果卻令眾位學者大跌眼鏡!中國的玻璃往往含有鉛鋇等成分,而曾侯乙墓中發掘的蜻蜓眼並不含鉛鋇,相反這些蜻蜓眼屬於鈉鈣矽酸鹽玻璃體系,符合西方常用玻璃的化學成分體系和製作工藝特徵。也就是說,曾侯乙墓中的蜻蜓眼坐實了是古埃及產品。 但這並不代表中國人自主研發蜻蜓眼就是錯的!事實上,由於當時的蜻蜓眼非常值錢,很多中國工匠為了賺取高額的利潤開始想辦法山寨蜻蜓眼。沒錯,從戰國時期中國人就開始山寨了!現代的考古發掘也證實了中國山寨蜻蜓眼的存在。原來山寨是祖傳手藝! 可埃及蜻蜓眼究竟是怎麼跑到曾侯乙的墓里的呢?事到如今,能解釋這種現象的說法只有一種,那就是早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200到300年,絲綢之路就已經形成!商人們為了賺取高額差價頻繁的往返於東西方之間,而充當商人這一角色的主體就是居無定所的遊牧民族,比如斯基泰人和匈奴人。 常言道「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如果絲綢之路真的在張騫出使西域前就存在,那麼不光中國會有古埃及的蜻蜓眼,埃及也肯定有中國的絲綢。而1993年,國外考古人員還真就在埃及古墓里發現了來自中國的絲綢。更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古墓的年代竟然是公元前1000年,比曾侯乙墓還要早!也就是說,盛行學界100年的絲綢之路始於漢朝的說法其實其實是錯的,早在公元前1000年絲綢之路就已經形成,專家們也大呼「被史書騙了」。 《湖北挖出古埃及文物,推翻學界100年定論,專家:被史書騙了》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湖北挖出古埃及文物,推翻學界100年定論,專家:被史書騙了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