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巴南區石龍鎮山林裏隱藏的清朝古墓,墓主是川陝提督護國將軍_田宗貴_墓室》 原創 巴南區石龍鎮柏林村深藏著一座清朝川陝提督護國將軍的古墓。帶著對古墓的好奇與對將軍的崇敬,我決定親自前往一探究竟。這個墓地位於偏僻的山林深處,而大多數村民早已搬遷離開。盡管我已經掌握了詳細的地址,但仍然花了將近一整天才勉強找到了墓地。令人遺憾的是,墓室早已被打開,裏面什麼也沒有,只剩下空蕩蕩的空間。 從長嶺場到蘆溝場的公路——即所謂的長蘆路,一直往前走便可抵達一個叫皂角坪的小地方。這裏最近新修了一條石渣路,沿路走了五分鐘,便能看到半山腰上幾棟陳舊的木屋。這是一片山槽,分散著幾戶人家。每家之間相隔甚遠,仿佛山對山的布局。原本這裏有八戶人家,其中三戶姓文,二戶姓田,另外還有兩戶姓張。但如今,只有一戶姓田的老年人家還留在這裏,和兩戶姓文的老年人家一起。 川陝提督護國將軍的墓主名叫田宗貴。我本次前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探訪這座將軍墓,順道來到田姓人家。不巧的是,這戶人家早已遷往外地。幸好我早已得知墓地的具體位置。看到空無一人的房子,我並沒有感到意外。這個地方的隱秘程度讓我想起了這座墓。正如圖中的一景,從山腳下根本看不見這座房子,唯一的通路是那條青石板鋪成的小路。 房子的後面是一座山門,推開山門後便是一條山路,走上去三分鐘就能見到一片墳地。將軍墓就在這片墳地中。進入山門時,我心裏還在想著,作為將軍的後代,居然連上山都修建了山門。細看之下,我才發現這並非是山門,而是農戶的後門。這裏曾是野獸出沒的地方,村民修建圍牆防止野獸入侵。為了方便上山工作,才在這裏開了一扇門。 墓地建得極為講究,四柱三墓室,高約四米,長約六米,分上下三層。由於長年無人管理,門楣上的部分文字被雜草覆蓋,已經難以辨認。中間的墓室為田宗貴的陰宅,左右兩側分別是他的妻妾。墓門上的銘文已經模糊不清,只有門柱上的幾個大字仍可辨認。左側墓室保存完好,墓主田宗貴安臥其中,而右側的墓室已經被打開,望進去一片漆黑。 田宗貴作為川陝提督護國將軍,其墓地中本應有珍貴物品,然而令我困惑的是,連正房的墓室也被打開了。正房墓室內僅存一件破爛的衣物和幾根不明的筒骨。究竟是野獸的骨頭,還是人的骨骼,我無從知曉。通常情況下,看到人骨並不會感到特別恐懼,但墓室裏傳出的陰冷氣息還是讓我不禁打了個寒戰。 田宗貴在當地的確是個存在感頗強的人物,但作為川陝提督護國將軍的身份卻頗有爭議。史書中並未提及“川陝提督”這一職務,明清時期的四川只設有川陝總督和川陝巡撫等官職。而“提督”一般是統領地方兵力的武官,歷史上見得多的如水兵提督、九門提督等。顯然,川陝提督這一職務並不常見。 在我與當地的一位75歲的田姓老人交談時,他對田宗貴將軍並沒有太多印象。老人提到,他的爺爺可能了解過田宗貴將軍,但自己祖父去世時,他還不到一歲。甚至連他的父親也從未提起過田宗貴的事情。盡管如此,在一本幸存的族譜中,我看到了“欽命川陝提督護國將軍”的字樣,墓葬時間也指向嘉慶十年,道光四年安葬於巴縣石龍。 值得注意的是,清朝歷史中並未有護國將軍這一職稱,而“護國將軍”一詞通常出現在清朝末期與民國初期的護國戰爭中。盡管嘉慶年間發生過白蓮教起義和天理教起義等動蕩,但是否真的存在一場“護國戰爭”仍然存在疑問。田宗貴的身份背後或許隱藏著更複雜的歷史背景,也有可能他是白蓮教的成員,在朝廷的追捕下躲入了深山。 田宗貴將軍墓所在的偏遠山區,曾經幾乎是與世隔絕的地方。如果真如歷史所言,他曾為川陝提督護國將軍,那為何墓地會選在這片與世隔絕的地方?也許,這正是他躲避追殺的原因。白蓮教起義失敗後,許多人被處以極刑,少數幸存者只能選擇隱姓埋名,遠離昔日的風頭。 十多年前,柏樹村的田書記還會帶領大家爬山,帶著大家參觀將軍墓。如今,田書記已年過八旬,幾乎很難再攀登這條荒蕪的山路。當我再次前往時,盡管田地荒廢,田埂上的小路已經鋪上了水泥,但鮮少有人再走過這條路。 在翻閱田氏族譜時,我忽然想起去年參觀過的跳石大佛村,那裏的族譜上也有類似的輩分,表明石龍鎮的田氏家族與跳石大佛村的田氏家族有著共同的祖先——貴州思南田氏。貴州思南田氏作為四大土司之一,顯赫一時,若不是後來改土歸流,或許田氏家族並不需要四處遷徙。 這篇文章本是記錄性文稿,寫下我所見、所思、所感。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大家諒解,並歡迎提出寶貴的意見。 《重慶巴南區石龍鎮山林裏隱藏的清朝古墓,墓主是川陝提督護國將軍_田宗貴_墓室》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重慶巴南區石龍鎮山林裏隱藏的清朝古墓,墓主是川陝提督護國將軍_田宗貴_墓室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