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率上漲 3 倍多!好好的年輕人怎麼突然就聽不見了?_耳聾_內耳_患者》 發病率上漲 3 倍多!好好的年輕人怎麼突然就聽不見了? 近幾年,許多耳鼻喉科醫生都發現“突發性耳聾”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患者來到醫院常見的表述就是“突然一下就什麼都聽不到了”,或者“耳朵嗡嗡響,結果到醫院一檢查發現聽力受損”,有的還說會有“頭暈目眩、無法睜眼”的症狀。 據《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中國突發性耳聾發病率從 2005 年到 2020 年上漲了 3 倍多,其中 20~40 歲人群占比超 60%。 那這種疾病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年輕人患上的比例會逐年上漲呢?今天是全國愛耳日,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 患上突發性耳聾,會有哪些異常? 突發性耳聾又稱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是一種在短時間內的快速聽力損失的疾病。也是耳科臨床常見的疾病,患病率高,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很大。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一旦患上突發性耳聾,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①突然發生的聽力下降:通常為單側居多,少部分情況也可出現雙側聽力下降。 ②耳鳴:約 90% 耳聾合並有耳鳴症狀,耳鳴呈持續性,即可表現為高頻(哨鳴音),也可表現為低頻耳鳴(機械樣轟鳴音)。 ③耳悶脹感:約 50% 聽力下降患者出現耳悶脹感,呈持續性,不能通過吞咽、體位變化等動作改善。 ④聽覺過敏或重聽:耳聾患者可出現對強聲過敏,引起軀體不適、畏聲表現。 ⑤耳周感覺異常:常見於全聾患者。 除了耳部的症狀,可能還會伴有一些其他軀體症狀: ①眩暈或頭暈:約30%的突發性耳聾患者出現眩暈或頭暈症狀,這與內耳功能受損影響前庭平衡器官有關。 ②部分患者會出現精神心理症狀,如焦慮、睡眠障礙等。 為什麼“突發性耳聾”會找上年輕人? 人類的耳朵主要分為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內耳。 在聽力的產生中外耳和中耳的作用主要是將聲音的震動通過機械傳導的方式傳至內耳,然後內耳再將聲音的物理震動轉化為電神經信號通過神經傳入大腦聽覺中樞。其中內耳裏面有一個重要器官耳蝸,裏面充滿了淋巴液以及大量分布的毛細胞,它們就是轉化聲音信號的重要組成單位。 圖源:sohu.com 由於內耳的毛細胞非常脆弱,所以任何外界或者內在的刺激因素或者環境改變,就會影響毛細胞的功能,甚至發生損傷和壞死。比如,淋巴液的壓力變化;內耳毛細血管痙攣/栓塞所致的供血不足;病毒感染損害;精神壓力、情緒波動以及緊張等心理因素所致的血壓波動、激素變化等。 不幸的是,經過數十年的研究,針對這一疾病的明確病因和發病機制仍不明確,世界各國的診斷標准和治療方案尚未統一。目前學者普遍認可的病因有以下兩種學說: 1.內耳血管栓塞/痙攣學說 病毒感染是比較常見的突發性耳聾誘因,該學說認為病毒通過血液侵入耳蝸引起局部感染,進而引起血管內膜破壞、水腫,血液呈高凝狀態,使血栓形成,影響內耳功能導致聽力下降。 有些學者認為供應內耳的血管發生痙攣、栓塞,或血管受壓、變狹窄、出血、血液凝固性增高等血管功能障礙時,會對聽力造成影響。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影響全身供血,也會引起內耳供血、供氧不足,成為引發突發性耳聾的高危因素。 另外,精神壓力、情緒波動以及緊張等心理因素導致血液內腎上腺素等相關活性物質濃度升高,直接或是間接引起毛細血管痙攣、血栓形成等一系列內耳微循環障礙,也可導致突發性耳聾的發生。 2.免疫學說 除血管學說外,部分專家學者提出免疫損傷學說。該學說認為病毒感染、精神壓力、情緒波動等各類誘因可引起人體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異常,同時在機體炎症反應的共同作用下,參與疾病的發生、發展。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值得一提的是,在《突發性聾的治療和診斷指南》之中也提到,精神壓力大、睡眠質量差,很可能是突聾主要的間接誘發因素。 當代年輕人,很多都有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或睡眠不規律的情況。尤其是一些高學歷者和腦力勞動者,更易處於不良情緒和睡眠異常狀態,所以需要提高警惕。如果患有以下疾病的人群需要尤其注意: ①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導致微血管病變和毛細血管損傷,從而增加突發性耳聾的風險。 ②腦血管疾病患者:腦血管疾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動脈粥樣硬化,突發性耳聾是全身器官微循環障礙的耳部局部表現。 ③感冒患者:感冒通常由於病毒感染所致,病毒入侵內耳是突發性耳聾發生的重要誘因之一。 ④膽固醇(TC)/同型半胱氨酸(Hcy)異常患者:TC異常表明機體血脂代謝紊亂,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微循環障礙的重要原因,Hcy異常同樣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兩者都會增加內耳微血管功能障礙的風險。 患上突發性耳聾,聽力還能恢複嗎? 對於突發性耳聾治療的認識,最新的指南建議與我國現行的臨床實踐存在較大的觀念差異。我國臨床醫生普遍認為突發性耳聾一旦確診,應進行積極的醫療乾預以搶救聽力,一旦錯過治療時機,自行恢複的可能性不大,可能成為永久性耳聾。 而指南在進行大量的循證醫學文獻調研後認為,突發性耳聾雖然病因不明,但存在一定的自愈性,自愈率約為 30%~60%,自愈一般發生在起病後 2 周內。自愈的可能性大小與聽力受損的程度以及部位有關。損傷越小,自愈可能性越大。 低頻下降的聽力損失,較高頻下降、全頻率下降的聽力損失自愈可能性更大。在最初 2 周內恢複明顯的一般結局較好,2 周內聽力變化小的患者不太可能出現後期的顯著恢複。單純聽力下降的患者比聽力下降合並頭暈的患者恢複可能性更大。因此若發現異常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聽力恢複。 1.遠期聽力管理 突發性聽力損失會令人恐懼,並可能引起尷尬、沮喪、焦慮、不安全感、孤獨、抑鬱和社交孤立。但是單純耳聾並不會危及生命,也不會對其他器官造成影響。因此,正確認知和看待疾病至關重要,患者需要和醫生充分溝通,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可能的結局,必要時可以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一旦發現不可逆的聽力損失,應盡快尋求聽力康複幫助,包括咨詢和討論輔助聽力恢複的方法。建議突發性耳聾的患者在初次診斷後的 6 個月內持續進行聽力測試的隨訪。 2.人工聽力乾預 針對遠期的聽力恢複乾預,主要依賴於人工聽力的重建。根據聽力損傷的嚴重程度可以有這幾種選擇:助聽器驗配、人工耳蝸植入或人工腦乾聽覺植入。 總結 突發的聽力下降需要引起重視,及時就診、及時檢查、盡早啟動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糖尿病、腦血管疾病、血脂代謝異常等疾病,長期睡眠障礙、熬夜、不良情緒以及油膩、甜食等生活飲食習慣是突發性耳聾的危險因素,日常的健康管理和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是預防疾病發生的最佳選擇。 對發病的患者來說,充分認識疾病、充分的醫患溝通、共同決策治療方案才是正確的診療方法。做好情緒的管理,積極推進聽力和社交的康複,幫助自己更快融入社會,恢複正常生活才是所有人最終的目標。 參考文獻 雷麗紅, 丁曉麗, 徐改萍, 等. 突發性耳聾病例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 華南預防醫學雜志, 2022, 48(5): 539-542. 馮文靜, 劉博, 彭曉霞, 廉能靜, 牛雷芳. 突發性聾發病危險因素的相關研究.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08, 15(6): 343-345.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 突發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5, 50(6): 443-447. 黎浩, 朱尊義, 謝菡. 《美國AAO-HNSP突發性耳聾指南(2019更新版)》治療方案解讀. 劉蓬, 鄭芸, 鐘萍, 盧兢哲. 《2019年美國突發性聾臨床實踐指南(更新版)》解讀.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20, 28(4): 480. 策劃制作 作者丨湯欣玥 卓正耳鼻喉科醫生 審核丨潘春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耳鼻咽喉科 副主任醫師 策劃丨一諾 責編丨一諾 審校丨徐來 林林 《發病率上漲 3 倍多!好好的年輕人怎麼突然就聽不見了?_耳聾_內耳_患者》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發病率上漲 3 倍多!好好的年輕人怎麼突然就聽不見了?_耳聾_內耳_患者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