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歡迎來到神經現實》 神經現實 轉眼間,神經現實就快四歲了。 在深耕腦科學的這四年里,我們始終從跨學科的視角,努力向科學界和大眾介紹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和精神病學的前沿話題和深度解讀,並推出了演講、沙龍、播客、插畫等豐富的內容。秉承著促進「公眾理解科學」這一目標,我們在微信和知乎等平台上持續更新,吸引了共計35萬以上的訂閱者。而我們的每一篇推送,都離不開背後160餘名志願者的辛苦付出。 在北京和上海,我們舉辦了5場「神經現實 Mind +」演講,鼓勵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向公眾解釋大腦的工作原理。在《神經漫遊》播客中,我們潛入人類思想和社會的未知世界,試圖從科技、醫學和哲學等角度探討有趣的事物。 今年10月,神經現實和北京706青年空間攜手主辦「心理健康月」,展開20場心理學和精神健康領域的演講、體驗活動和主題派對。同時,我們也和出版商、研究機構、科技和教育公司以及藝術展覽機構達成了多項合作。 我們相信大腦是人類知識的最後一片疆域,而神經現實希望見證每一步重大突破。 2020,讓我們一起進入神經現實。 年度文章 — T·O·P5— 關於意識,神經科學準備攤牌了 PHILIP BALL 神經科學家們正準備檢驗他們的意識起源理論:意識即體驗到自我存在的認知狀態。 那個與認知科學為敵的男人 曹安潔 認知科學和行為主義,最終誰會留下,誰會離開?答案,也許仍在未來。 理性救不了我們 ROBERT BURTON 我們不是擁有獨特自我意識的理性生物,理性也解決不了關乎人類存亡的大問題。 認知科學死了嗎? 曹安潔 沒有人可以斷言認知科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否會失敗,但人們對於心靈的繼續探索永遠不會停駐。 其他好文 — T·O·P5 — 精神疾病背後的生理原因仍未明了,然而醫生們拒絕承認現實。 VASCO M BARRETO 抵制抗抑鬱藥的風潮,源於人們對藥物的懷疑,以及對抑鬱症本質的誤解。 其他好文 — T·O·P5— 感覺累了?不,你可能病了 LAUREN ARCURI 慢性疲勞綜合徵讓患者深感痛苦,被普羅大眾長期忽視。專家通力合作,使其誘因和發病機制變得清晰。 LAURA ENTIS 共享辦公空間,交友軟體,成年人的集體宿舍,都在販賣人際關係。 抵抗還原宣言:人工智慧不是終極答案 伊藤穰一 我們需要的是一種人機交融的系統,用音樂而不是算法來干預它。 — T·O·P5— 為了解釋意識,哲學家們重新拾起泛靈論 有耳 已經9021年了,為什麼許多哲學家開始擁護泛靈論?它能揭開意識之謎的真面目嗎? 為無序辯護 ALAN LIGHTMAN 人類喜愛規律,追求可預測性。但就像宇宙演化離不開熵一樣,我們需要無序才能繁榮。 其他好文 神經現實 Mind+ 「神經現實 Mind+」線下演講活動是神經現實的核心品牌。我們聚焦於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和精神病學等研究的最前沿方向,邀請行業內的頂尖科學家以跨學科演講的方式為公眾呈現相關深度解讀。 2019年,我們陸續在北京、上海開展了4場現場演講,和觀眾們一起探討了「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學因素,了解了「決策過程中的神經機制」,明白了「獎勵機制如何緩解壓力」,以及初步掌握了「藝術之所以像藝術」背後的相關神經結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2019年5月起,神經現實聯合超星名師講壇、騰訊科普、新浪科技一起實現了Mind+演講的線上直播,累計點擊人次近50萬,有效地推動了科學的進一步傳播。 心靈深處的湍流: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 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研究院的研究員姚駿介紹了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的發生與發展、科學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以及前沿技術的原理和應用,帶領大家縱覽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全貌。 我們的大腦會擲硬幣嗎?來聊聊決策的神經機制 是否存在一些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最佳決策?神經科學家們如何提升我們對大腦的理解?相關成果能否應用在新興技術如AI系統中? 本期演講中,神經現實邀請了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楊天明博士,與您共同探尋人腦的決策機制。 何以解憂,炸雞啤酒:獎勵機制如何緩解我們的壓力 生物個體生活在一個複雜的環境裡,要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大腦發展出了一套有效的應對策略,協調個體機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個體的生存。神經現實邀請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孫文智研究員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和大家探討壓力產生的原因,緩解壓力的辦法,以及大腦中的獎勵機制的作用。 藝術為什麼看起來像是藝術? 深圳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朱銳從神經美學的概況開始,通過討論腦和藝術的平行主義、視覺等級和元素組合,來揭示神經美學的主要課題;還從神經美學的角度探討現代藝術中存在的柏拉圖式理念,在形上學、美學與神經科學之間,搭建一座認識的橋樑。 活動月 2019年10月,神經現實和北京706青年空間攜手主辦了「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動,包含20場心理學&精神健康領域的演講、體驗活動和主題派對。聯合了醫生、諮詢師、高校教師、精神&心理領域從業人員、相關媒體、行業創業者,為北京的小夥伴呈現了一系列聚集行業力量的科普活動。 活動月以「探索自身,理解他人」為slogan,希望在心理學的世界裡帶大家發現新的自己,也更理解身邊人。心理健康月話題涉及心理學流派科普、心理學框架下的治療和療愈、精神疾病科普、自然療法、神經精神疾病、自殺干預等方面。從多角度探討心理健康相關的不同話題。 活動月於10月10日世界精神健康日開場,神經現實副主編就2019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40秒行動-自殺干預」進行了主題公益演講,開啟了一個月的主題活動。演講嘉賓均為相關從業者,講師,創業者和知名高校相關專業碩士,傳播優秀科普內容的同時也讓受眾一定程度上理解了我們的工作方式。 滑動重返活動現場 播 客 在下半年,神經現實團隊進入了聲音的領域,開啟一檔播客節目「神經漫遊」。自第一期播客推出以來,我們保持了每月更新的固定頻率。作為一檔神經現實團隊聯合主持的節目,我們試圖通過跨學科視角探討大腦、認知和心智,以及科技、醫學和哲學。在即將到來的2020年,我們希望通過更多樣的內容形式,例如話題討論、人物專訪和紀錄片特輯,帶給你更加豐富的收聽體驗。 站在2019年的尾巴上,我們還在聲音領域進行了新的探索:「Neurohub」與「神遊口播室」。在「Neurohub」中,我們推薦並解讀腦科學前沿研究,同時提供有聲文章,帶你「4分鐘聽懂研究內容」;「神遊口播室」則是神經現實的每周資訊欄目:神經周周發的播報版本。 我們真誠地希望你能喜歡這些節目的內容。 ▽ 掃碼可聽,請享用 ▽ ▷作為「神經漫遊」的「開場白」,神經現實團隊成員漢那、楊閏哲、崔雯雯在這一期中談到的話題多種多樣,既有他們感興趣和正在從事的領域,也包括他們自身的經驗、感觸和期待:深度學習是什麼?在中國和美國讀博士分別是什麼樣的體驗?關於人類認知的科學——認知科學,它是什麼?它對人工智慧有什麼啟示? ▷ 在這一期中,神經現實團隊成員神無量子、漢那、楊閏哲聚焦的話題,是「近未來」的黑科技——無人駕駛。然而他們並不只從純粹而單一的技術視角出發,由科幻小說引出的討論,本身就帶著人文色彩:無人駕駛的技術難點在哪裡?人工智慧,需要多「智能」,又可以多「智能」?它帶來的,是「科技創造新生活」,還是「美麗新世界」? ▷ 本期節目製作時,一位韓國女星因抑鬱症去世,又將這類疾病推向風口浪尖。神經現實團隊成員亦蘭、Spring、崔雯雯或是相關領域從業者,或是曾經的親歷者,她們以自己的體驗、經歷以及專業知識,向我們展示了一幅不一樣的抑鬱症圖景:抑鬱症患者也許看起來和平常人沒有區別?經歷抑鬱症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如果患了抑鬱症,我們應該如何自救?怎樣尋醫、怎樣求助、怎樣合理認識他人的看法? ▷ 計算神經科學,一個新興的跨學科領域,涉及計算機科學、物理學、 數學、生物學、認知科學等眾多學科。它在神經現實團隊成員顧金濤、漢那、楊閏哲以及特邀嘉賓李想的眼中,是什麼樣子的?作為本領域及相關領域的學習者和研究者,他們在這一期節目中,從自己的認識、研究和體會等方面,討論了這個充滿希望、機會,也充滿疑惑、困難的學科:計算神經科學,是「計算」在前還是「神經」在前?計算神經科學是怎麼做研究的?我們離「完全搞明白人腦」還有多遠?先找個不那麼科幻的「小目標」行得通嗎?我要選專業,我該入行嗎? ▷ 本期由神經現實團隊成員顧金濤解讀,是「腸腦理論」方向的新研究。「腸腦理論」這一方向關注人類腸道菌群和其神經系統、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關係,是新興的熱門方向。過去,該方向的研究者大多聚焦於腸道菌群對神經系統的影響,而這項研究揭示了小鼠體內的神經元是如何影響腸道益生菌的。 《2020,歡迎來到神經現實》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2020,歡迎來到神經現實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