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四十八:當代南亞、東南亞各國佛教1》 麟劍的人類史 佛教之四十八:當代南亞、東南亞各國佛教1 當代南亞與東南亞的發展大勢是各國的民族解放、民族獨立和民族振興等社會運動風起雲湧,而反對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鬥爭不僅是政治的和經濟的,而且也是思想文化的。南亞和東南亞的大部分國家以佛教為其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某些愛國知識分子與佛教界的有識之士,一方面大力振興佛教文化以抵制外來殖民的宗教文化的侵襲,另一方面也著手改革佛教內部的某些積弊以適應現代社會民眾的精神的或心理的需要。 ①尼泊爾 如今的尼泊爾雖然將印度教奉為國教,但作為釋迦牟尼的故鄉,這裡依然有87萬人信仰佛教,他們或者信仰混合印度大乘佛教與藏傳佛教的" 大乘佛教" ,或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二大系統的佛教徒共占全國總人口的6 %強。 尼泊爾的大乘佛教屬於密教系統,修習先密後顯,兼容印度教的禮儀和神靈。現信仰大乘佛教的民族有謝爾巴族、塔芒族、塔米族、塔卡利族、遜瓦爾族、瓦隆瓊果拉族、洛米族、拉爾凱族、西亞爾族、馬南巴族、潘查高萊族、巴拉高萊族、洛巴族、多波爾族、呼姆拉族、雷布查族、部分尼瓦爾族、馬嘉族和古隆族。在這些民族中,尼瓦爾族是尼泊爾最大的和最有影響的民族,由於歷史上的原因,現在該族人信仰佛教的雖然居少數,但卻獨具特色:一是將印度種姓制度引入佛教,朱古巴種姓為最高、負責司祭;二是號稱佛陀後裔的巴雷種姓居寺剃髮娶妻生子,有世襲為僧的資格。 現代尼泊爾上座部的開創人是摩訶婆羅哥耶和甘露喜,他們幾經坎坷終於在1942年在加德滿都建立了第一座上座部佛寺阿難陀寺,並於1951年在國內取得了立足地位。現在加德滿都市內有寺廟12所,市郊有16所。現代尼泊爾上座部比丘和比丘尼的人數雖然不多,但是文化素質較高,出版了許多佛教經疏。 1956年馬亨德拉國王提出重建蘭毗尼園的設想,1980年聯合國提供900 萬盧比實施第一期工程,現已基本完成並開始第二期工程。蘭毗尼已成為尼泊爾的旅遊中心之一,每年來此朝聖與遊覽的數以千計。 ②印度 1947年印度獨立後,共和國採用古印度阿育王敕柱的四面獅子柱頭象為國徽圖案,首任總理尼赫魯則指出" 印度是佛教的祖國,佛教教義崇尚和平,向世界宣揚佛陀的和平主義,是我們每個佛子都應有的責任"。在當代印度佛教的發展進程中,首任司法部長安培克(1891-1956)是個領袖人物,他於1950年出席世佛聯第1 屆大會時決定皈依佛教,並號召廣大賤民改信佛教。爾後在摩訶菩提會的幫助下,又舉行了隆重的集體皈依儀式。 1951年印度有佛教徒18萬人,1961年則達到325 萬人,1972年佛教徒已增至3200萬人,當年泰國僧王在北方邦主持了20萬賤民的集體受戒儀式。印度首都新德里在1951年時只有佛教徒500 人,佛寺1 座,到1981年時已有佛教徒近9000人,佛寺25座。這一改宗運動還波及域外,1973年英國倫敦有5000賤民集體改信佛教。然而70年代後期改宗佛教的溫度逐步下降,至1981年印度佛教徒的官方數字為472萬人,不足總人口的百分之一。 ③孟加拉 孟加拉國建於1971年,原東巴佛教文化宣教會更名為孟加拉佛教文化宣教會,與佛教協會成為佛教的兩大系統。現有信徒約60-70 萬人,不足總人口(約1 億人)的百分之一,而伊斯蘭教信徒則占總人口的85%。 孟加拉政府雖然只是有限地參與佛教活動,但卻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空間。1977年孟加拉宣教會組織了向泰國僧伽贈送佛陀遺骨的儀式,1979年又成立了孟加拉佛教基金組織。1983年孟加拉政府在達卡舉行了紀念阿底峽尊者誕生一千周年的活動,參加紀念活動的國內外各界代表千餘人。1985年孟加拉佛教界組織佛教徒首次獻血,並率領工作隊到受災地區發放救濟品。1986年佛誕節期間,孟加拉佛教界組織了關於" 佛教婦女的權利與尊嚴" 、" 佛陀與世界和平" 、" 聖人佛陀生平及教義" 等主題的研討會,以及向和平進軍、法光祈禱廳奠基禮和電視台佛教音樂會等活動。1989年孟加拉艾爾沙德總統在佛教大會期間不僅參加了佛教美術展覽的剪彩儀式。還向法光寺捐施300 萬盧比。1990年吉大港僧人舉行換袈裟儀式,政府高級官員出席了儀式。 由於孟加拉的佛教徒以居住在吉大港地區的查克瑪族人為主,既有地方性又有民族性,在總人口中居於少數,因而有時民族糾紛、地方權益和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雖無特大衝突事件,但小的分歧與摩擦始終存在。 ④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也是一個民族與宗教密切結合的國家,80年代初人口約1500萬人,其中佛教徒約1000萬人,占總人口的67%,絕大多數信徒為僧伽羅人;印度教徒約267 萬人,占總人口的18%,信徒大多為泰米爾族;基督教徒約113 萬人,占總人口的8 %;斯里蘭教徒約99萬人,占總人口的7 %,主要是摩爾人和馬來人。 斯里蘭卡雖然有著悠久的佛教文化傳統,但近代幾百年間西方殖民主義及其宗教文化的侵襲,使斯里蘭卡人民及其傳統文化飽嘗欺侮。1956年佛教現狀調查委員會發表了《對佛教的背叛》,報告要求政府中止對基督教各種形式的支持,建立佛陀教法議會,設立宗教事務大臣,要求國家接管由基督教所控制的大部分私立學校,禁止釀造出售酒類和賽馬等不良娛樂,提倡穿著民族服裝,並號召佛教徒充分發揮僧伽的作用。 1956年支持佛教復興的以班達拉奈克為首的自由黨在大選中獲勝,新的國會通過了以僧伽羅語為官方語言的法案,隨即爆發了泰米爾印度教徒與僧伽羅佛教徒的衝突,後來竟上升為武裝衝突。曾經在反對殖民主義鬥爭中發揮過積極作用的民族主義,由於變得過於狹隘和狂熱而瓦解了民族的統一和團結,儘管政府注意協調各方面的利益,但任何一項措施都難以令頭腦發熱的激進的" 政治比丘"和泰米爾極端主義者滿意。1959年9 月,班達拉奈克慘死在曾擁戴他上台的比丘塔爾杜韋.索羅馬摩的槍口下。 60年代" 政治比丘" 的活動明顯減少,但佛教仍受民眾與政府的重視,1961年由中國珍藏的佛牙舍利在斯里蘭卡展出的2 個月間,巡行8 個省、9 個城市和15個行政區,300 多萬人排隊瞻拜。1971年政府宣布以公曆取代佛歷體制,但仍保留齋日為公共假日。進入80年代後斯里蘭卡的佛教界雖特彆強調世俗的實踐活動,但是改變了政治激進主義的立場,努力尋求緩和與和平。 當代斯里蘭卡的佛教內有3 大宗派:一是勢力強大的斯耶姆派,18世紀由泰國傳入,現有僧侶約2 萬人,寺廟6300餘所,以康提的佛牙寺為總部;二是19世紀初由南緬甸傳入的阿瑪拉浦拉派,現有僧侶近7000人,寺廟近2000座,主要活動於西部地區,其特點在於比較" 熱衷於傳統的禪定修煉方法" ;三是拉曼納派,該派亦由緬甸傳入,現有僧侶4500餘人,寺廟1100餘座,主要活動於西南沿海帶,以注重戒律、比較保守著稱。此外,還有斯里蘭卡青年佛教會和全斯里蘭卡佛教大會等跨宗派組織,而馬拉拉色克拉、真諦、古魯吉、羅睺羅則是當代斯里蘭卡的著名佛教學者。 《佛教之四十八:當代南亞、東南亞各國佛教1》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佛教之四十八:當代南亞、東南亞各國佛教1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