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歷史建築前有大樹,讓歷史更具美感》 評論員乍看這建議,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略一思忖,便發現其觀點很值得商榷一番。從歷史層面看,上海的民國建築前沒有樹,是因為其根本就沒有種樹。武漢就不一樣了,早在上世紀50年代,漢口中山大道便栽種了以法桐為主的行道樹。1998年,中山大道改造成商業街,有關部門將沿線數百株有40餘年樹齡的法桐樹砍伐,其原因是遮住了門面招牌。 砍伐之前,筆者曾在《楚天都市報》一版發表《為武漢的法桐樹呐喊》(載1998年12月19日)的言論文章,雖有較大影響,但仍未能挽救數百株法桐樹的生命。大樹被砍後,盛夏時的中山大道商業街因無蔭蔽日而受市民冷落。時任武漢市園林局總工程師的陳昌曾非常肯定筆者關於歷史建築在有相當樹齡的樹木掩映下才更有歷史美感的觀點。有道是城市要“有史為證” ,“有樹為證” 。樹木作為有生命的植物,更是城市歷史“活生生”的見證。如果當年那670株法桐樹不被砍伐,迄今便有60多年歷史,可成為城市古樹重要的後備資源(武漢市規定樹齡達到100年的為古樹,50年以上的列為古樹後備資源) 。20多年前的大規模砍伐,後又重植,可謂教訓慘痛! 從綠化樹種看,法桐樹作為落葉樹種,其冬日落葉後並不影響市民對歷史建築的欣賞。夏日遮陽,為歷史建築降溫,可起保護作用;冬日透光,讓市民若隱若現地欣賞歷史建築,領略一種掩映中的含蓄美……這正是法桐樹作為落葉樹種的優勢所在,也是園林藝術的運用之妙。從對歷史建築的保護與鑒賞方面看,歷史建築不宜孤立存在,它必須存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中,包括古街巷、老店鋪、老行當和老樹木,在樹木的掩映下,歷史建築會更顯古韻…… 從美學欣賞角度看,很多時候,“赤裸裸”的美遠無“若隱若現”的美更具魅力,人們大多喜愛“霧裏看花”、“水中望月”,便是這個道理。從城市生態和景觀等方面看,任何街道都少不了樹木。它是城市空氣淨化器,也是風景線;既降噪擋塵,又有韻律變化…… 總之,武漢的歷史建築前需不需要大樹?這涉及城建規劃、歷史建築的保護與鑒賞和園林藝術等多學科領域。這不僅需要熱心市民進一步提高綜合素質,對我們的城市建設和管理者而言,更應不斷加強學習,科學合理地經營和管理好城市,盡所能及地普及相關知識。唯其如此,才能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具歷史美感。 《武漢歷史建築前有大樹,讓歷史更具美感》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武漢歷史建築前有大樹,讓歷史更具美感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