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丨媒介素養:新媒體時代的“必修課”》 大眾報業集團旗下帳號 □ 王倩 莫非當下,人與大眾媒介的聯系愈發緊密。在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信息傳播媒介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網課、網絡會議、網上辦公、網絡購物,各種App和新軟件,密集地出現在社會生活中。傳媒不僅為抗擊疫情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人們封閉的家庭防疫生活打開了一扇窗。今年的高考作文,普遍關注傳播相關話題。全國1卷、2卷與新高考2卷設置了讀書交流會、論壇演講、電視節目多個場景,要求寫發言稿、演講稿、主持詞;江蘇卷著眼於智能社會中,人們因偶被興趣引導進而習慣性接觸更多同類信息,導致將自身定型出現的“信息繭房”現象;北京卷材料二以“一條信息”為題,強調了信息爆炸背景下,細心甄別新聞價值的難能可貴;天津卷則悉數列舉“中國面孔”,談到對外傳播中國家形象的輸出。可見,媒介無時不在,傳播無孔不入,處理好人媒關系至關重要。媒介是柄雙刃劍大眾傳播時代,互聯網以其複合性的特征和交互性的功能優勢,融各種媒介於一身,成為人與外部世界溝通關聯的新興媒介平台,帶來了從用戶閱讀興趣、使用習慣到內容生產方式、服務方式的一系列變革。作為網絡原住民的青少年,其出生和成長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處在情感與智力發育期的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格外旺盛,因此也更易受到網絡平台的吸引和影響。中國互聯網中心2019年發布的《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網民規模已達2.56億,占整體網民數量41.5%,占青少年群體71.8%。這些數字近年逐漸攀升,並不斷向低齡群體滲透。在家庭、學校、媒介這三大影響青少年社會化進程的力量中,媒介已成為唯一不間斷的社會化主體,對青少年成長的作用越來越大。他們可以運用網上的各種渠道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傾聽多種聲音,這無疑有利於其自身豐富思想,提高辨識能力,使多樣化的學習、娛樂和社交需求最大限度地獲得滿足。與此同時,互聯網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對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道德品行、審美情趣的形成和發展均產生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在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影響不僅是廣泛的,而且是巨大和無法回避的。然而,面對排山倒海、良莠不齊的信息潮,青少年群體也是抵抗力較差的弱勢群體。他們涉世未深,思想單純,易受經驗局限的束縛,被各式各樣的流量噱頭和娛樂軟件吸引而迷失方向。近年來,青少年群體中因沉迷網上虛擬世界而與現實環境脫節所導致的精神空虛、文化斷裂、學業荒廢、人際關系冷漠等問題屢見不鮮。人媒關系處理不當不僅影響個體成長,還可能危害社會。在網絡所提供的虛擬空間中,很難形成與現實世界一樣強烈的社會規範,有些行為也難以受到法律的明確約束。如果青少年由於缺乏辨識能力而把一些不合情理和超越經驗世界的虛擬內容作合理化接受而導致行為上的偏差和失誤,把在網絡世界中養成的任性、放縱、不負責任、不守規矩等不良習慣應用於現實世界,便會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當下已進入“人人手裏有話筒”的時代,過去的受眾變身為用戶,信息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傳播者。建設健康的網絡環境人人有責,這方面的教育必須從青少年抓起。媒介素養教育勢在必行提起媒介素養教育,許多教育者和家長會感到陌生。其實,這項以青少年為主要教育對象的活動已在世界範圍內蓬勃開展,並在許多國家發展為終身教育。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於媒介傳播的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和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辯性回應能力。其發軔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英國,最初的目的是訓練青少年抗拒現代流行文化所提供的“低水平滿足”,保護本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後來隨著大眾傳媒業的迅猛發展,教育重心逐漸轉向幫助青少年提高信息識別能力和有效運用現代傳媒的能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一教育內容在西方發達國家已得到教育部門和學者的廣泛關注與深入研究,之後逐漸形成共識:應盡可能將媒介教育納入到國家正式教育體系以及非正規教育與終身教育之中。換言之,傳媒素養教育被認為是必須從娃娃抓起且貫穿終身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於《世界交流報告》中倡導在全世界範圍開展該項教育,並開發出“大眾媒介教育課程模型”。2014年,第一屆歐洲媒介與傳媒素養論壇通過了全面探討傳媒素養教育理念及具體實踐方向的《巴黎宣言》,標志著該項教育體系化的展開。目前,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挪威、芬蘭、瑞典等國已將傳媒素養教育設為全國或國內部分地區中、小學的正規教學內容。從歐美發達國家的媒介素養教育實踐來看,該項教育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幫助人們建立對信息的批判性反應模式,即如何理性地識別信息的真偽、價值,不盲目相信、采用和進行二次傳播。二是發展人們關於大眾傳播媒介的思想,以形成對媒介全面客觀的認識,正確評價媒介的性質、功能和存在的局限。三是培養人們建設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媒介使用者的主動性,使得他們運用媒介的能力得以提高並從媒介使用中受益。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尚處於起步階段。現有的青少年教育課程中缺少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更談不上對其他人群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和這一教育的終身化。在5G技術取得突破的中國,未來的大眾傳播媒介也將隨之升級,我們面臨著對外開展跨文化傳播、對內淨化媒介環境的迫切需求。媒介素養教育有益於人才儲備與公民整體素質的提升,也是展現國家核心競爭力、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媒介素養教育的建構思路結合我國現實國情,筆者認為,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應從兩個方面切入。一是打造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媒介素養培育體系。家庭是人在早期階段接觸大眾傳播媒介的首要場所,孩子在家庭中通過觀察與父母長輩的言行舉止並模仿他們的行為來完成社會學習。在媒介使用習慣的建立中,孩子的行為受父母長輩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使用模式。因此,家長應以身作則,率先學習媒介知識,檢查自身的媒介使用動機和習慣,並反思對孩子的影響。家長還應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媒介使用習慣,並就媒介傳播的內容與孩子展開討論,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對媒介信息辯證思考,遵守網絡道德規範。學校是青少年接受系統化、專業化教育的專門場所,應充分評估媒介對青少年發展的深遠影響,分層次開設相關課程,指導學生理解媒介環境與現實環境的區別和聯系,了解信息傳播流程,建構反思和批判意識,培育他們對媒介的應用能力。社會相關組織如政府機構、文化場館、社區、公益組織的存在促進了社會的整體發展與穩定運行。從發達國家相關經驗來看,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離不開社會組織的多方支持。我們應充分發揮社會力量,通過開展相關公益講座和展覽、舉辦專業論壇、出版書籍、宣傳手冊、建設網站、運營公眾號、提供咨詢等方式營造健康的媒介環境,助推青少年媒介素養水平的提升。二是發揮新媒體平台的實踐基地作用和主流媒體的引領作用。一方面,運用新媒體的參與性為青少年媒介素養的培育提供鍛煉平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將參與式教學列為中小學的三大教學方式之一。在開展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新媒體參與性強的特征,讓學生不僅借助新媒體接收和查詢信息、開展社交、獲取娛樂,而且制作和發布作品、參與網上討論,在實際應用中培養思辨性反應能力,做一個成熟的信息接受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要強化主流媒體在多元文化形態中的引領作用。青少年注重媒介的參與性和交互性,追求自身主體性的充分發揮。因此,傳統主流媒體宜順應新的傳播形勢,不斷創新傳播模式,與新媒體平台開展“跨屏聯動”,以活潑新穎的方式打造適合青少年的高品質傳播內容,並賦予他們更多的參與機會,借此實現主流媒體的文化引領,為青少年傳媒素養水平的提升和素質教育的開展打下堅實基礎。(作者單位:山東師範大學) 《文化觀察丨媒介素養:新媒體時代的“必修課”》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文化觀察丨媒介素養:新媒體時代的“必修課”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