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秦始皇焚書,來看待儒家歷史發展》 焚書事件 圖源/百度關於秦始皇“焚書”事件,幾乎將對於統治國家不利的“書籍”全部焚毀,對此曆代“歷史學者”都能給出不一樣的解釋。然而看似這是個老問題,但是結合“歷史事件”來研究,仍舊有新的意義。在這裏作者會盡量少引用“陳詞濫調”的白話典故,用通俗易懂的方法陳述問題。同時研究歷史,一定要把問題放到一定的範圍之內。結合當時的歷史大背景,客觀的觀察秦始皇焚書事件的必然性。1:秦始皇統一後的思想混亂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稱“皇帝”。他在位所做的任何改革,都可以說是為了穩固中央集權,以徹底改變“西周時期”的封建制度為主要目的。 法家思想 圖源/百度他的改革政策可以說是比較創新和與時俱進地,在政治上采取的是法家“以法治國”的剛猛政策。然而即使在那樣嚴苛的法令下,統一後的秦國依然無法有效的制約,來自六國的文官、及書生們,他們依舊承襲了戰國時期以來“處士橫議”的風氣。意思就是說,有些沒有做官的書生也出來縱論時政。主要表現是,以賣弄自己的學說為能,散播對於國家不利的言論,蠱惑人心。文官們則不斷地以《詩》《書》典籍及先王善政為根據,譏評時政,煽動不滿,威脅著秦王朝政權的鞏固和政令的推行。這個事情作為“統治者”就不得不仔細研究,如果一個國家思想混亂,底層老百姓搞不清楚誰是真理,上面的“皇帝”頒布的法令,官員認為和自己的觀點不同,就引經據典的抗議不執行。讀書人崇尚儒家“堯、舜”先王之道,個個都想成為聖人,提倡輕視勞動,看不起貧賤人民,散播不好的社會風氣,這種風氣蔓延開來,其實是件很可怕的事情。特別是別有用心的讀書人,國家稍有動蕩,他們就能用自己的才學煽動民心,給國家制造混亂,所以一個國家不得不重視讀書人,和約束讀書人。 唐朝:黃巢 圖源/百度下面可以舉例說明:三國時期:張角、唐朝:黃巢、隋朝:李密、清朝:洪秀全。他們這些人都是利用自己的才學“蠱惑或利用”愚昧民眾,組織他們發起叛亂,以此來擾亂國家,達到自己的目的。從不同角度看這些人,有的人認為他們是英雄,然而統治者卻認為,他們是別有用心的陰謀家。特別是在秦國當時的統治下,局勢遠比任何朝代都複雜,六國的大部分的諸子百家書籍都還在,其中有好的。比如“農家”利於農民生產,“法家”利於管理國家,“醫學”利於大眾。荀子“新式儒學”等等、對於國家有幫助的實用書籍,就沒有被焚毀。2:秦始皇向孟子儒學開刀是對的!當時的儒家已經在各地有了一定的氣候,國家各級官員都有儒家信徒。其中儒家聖人“孟子”所提出的法先王,就和當時的政治局勢截然不同。“孟子”提倡“堯、舜”之道,通過先王的規範來約束君王。要求君王效仿“堯、舜”那樣來治理國家,這就和當時“注重實利”的法家思想格格不入。 千古一帝秦始皇 圖源/百度大家也都知道,秦始皇是最崇尚“以法治國”的一位帝王。其實後來的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就曾反對過孟子法先王的說法,並提出法後王。意思是說,君王治理國家要適應社會形勢的發展,他提出了管理國家要“義利並重”、“王霸兼施”、“禮法兼尊”等一系列主張。顯然荀子的思想比較活躍,是比較符合新時代的發展方向。早在春秋時期,道家老子就曾當面批評過孔子,並對他說:你所研究的這些學術,都是那些,早已爛的“骨頭”都不剩的古人言論,言外之意是教導孔子,不要太過於迂腐。孟子的儒學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並大力推崇。孟子一派的弟子依舊是遵循孔、孟言論,走的還是厚古薄今的路線。面對一些問題仍舊頑固不化,固守己見。這在歷史學家看來,是阻擋歷史的發展,開歷史倒車。每當我看到晚期的大清時,又能找到這些以儒家治國的影子,從八國聯軍進入中國後的殘酷掠奪、到各種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等等事件,也能深深感受到統治者儒化,頑固守舊真是誤國、誤民。結語:在當時那種“錯綜複雜”的大背景下,秦始皇完成大一統夢想,搞思想統一戰線。這在歷史上來說,是比較有創造性的做法。他敢於打破思想混亂的局勢,不惜背千古罵名的這種精神,是真英雄的做法,值得敬佩。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柳宗元封建論》、《荀子》。 《以秦始皇焚書,來看待儒家歷史發展》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以秦始皇焚書,來看待儒家歷史發展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