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 : 「納⽶樂⾼」的新型設計組裝思路》 知社學術圈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01 可尋址自組裝:納米樂高的組裝規則 Whether, ultimately---in the great future---we can arrange the atoms the way we want; What would happen if we could arrange the atoms one by one the way we want them? 最終,在美好的未來,我們是否可以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排列原子;如果可以,那會發生什麼? 這是在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1959 年的傳奇演講《微觀世界有無垠的空間》(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中的一段話,他基於此預見了如今的納米和光刻技術。我們用這些技術製造晶片上的微型電路,並逐漸實現器件終極的小型化。然而要真正意義上實現微觀的一一排列,如樂高積木般手動拼裝是不現實的。我們希望這些小型構建塊能夠自行組裝起來,並在組裝結構中占據特定位置。這便是自組裝的最終目標:「可尋址自組裝(Addressable Self-Assembly)」。1996 年,Mirkin 和 Alivisatos 分別獨立提出了 DNA 包覆膠體 (DNA Coated Colloids, DNACCs) 設計自組裝的方法。在這一體系中,雙鏈 DNA 一端固定在膠體表面上,另一端接有一段單鏈 DNA,當溫度低於DNA融化溫度的時候,就可以與其他粒子上的互補序列產生特異相互作用。對不同種類粒子上的單鏈 DNA 編碼可以實現指定的相互作用,進而組裝成各種有序結構。但是,通常每個粒子都包覆大量 DNA 配體,在降溫組裝過程中將會有很高的能量突變,從而使體系通常形成無序的聚集態。這對超結構的形成尤其不利,因為隨著組裝結構尺寸的增大,自組裝的溫度窗口會迅速縮小,需要精確調控膠體間相互作用。所以目前膠體設計自組裝在實驗上還有巨大的困難,DNA包覆膠體間特異相互作用對於溫度過度敏感,使其在微納米器件製造領域的應用受到極大限制。 圖1.(a) DNA 包覆膠體示意圖;(b) 不同種類膠體粒子表面單鏈 DNA 互補編碼和目標結構;(c) 模擬形成的「大本鐘」結構 02 連結配體介導的DNA包覆膠體 最近,新加坡南洋理⼯⼤學倪冉教授課題組提出了⼀個新的系統:"連結配體介導的可移動 DNA 包覆膠體(Linker-Mediated mDNACC)",並基於該系統為膠體可尋址⾃組裝提供了⼀種新機制,進⽽解決了常規DNA包覆膠體可尋址⾃組裝中對於溫度⾼度敏感的問題。研究成果以 「Linker-mediated self-assembly of mobile DNA coated colloids」 為題發表於著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與傳統的 DNA 包覆膠體不同的是,該系統粒⼦間相互作⽤源於連結配體和膠體粒⼦。連結配體為⼀段雙鏈 DNA,其兩端連接粒⼦表⾯單鏈 DNA 的互補序列,如同⼀座座橋將粒⼦連接起來(圖 2A,B)。連結配體可以處於三種狀態:⾃由態 (free state),配體兩端都未與粒⼦結合;吸附態 (absorbed state),配體僅⼀端與粒⼦結合;橋接態(bridged state),配體兩端橋接在兩個粒⼦上。在巨正則系綜下(連結配體化學勢 《Science Advances : 「納⽶樂⾼」的新型設計組裝思路》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Science Advances : 「納⽶樂⾼」的新型設計組裝思路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