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鎮常熟市古裏鎮》 古裏鎮位於江蘇省常熟市東郊,鎮域面積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萬,歷史悠久、人文厚積,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境內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茆山歌”傳唱千年不斷,清代全國四大藏書樓之翹首的“鐵琴銅劍樓”書香飄遠,還有見證錢謙益和柳如是愛情傳奇的“紅豆山莊”等歷史遺跡享譽海內外。古裏鎮歷史文化街區占地36.43公頃(其中鐵琴銅劍歷史史文化街區18.43公頃,李市歷史文化街區14公頃),臨河而築,依水而息。是著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華夏書香之鄉”和“江南民俗之鄉”。 文昌古街目前,古裏鎮鐵琴銅劍歷史文化街區有:省級文保單位鐵琴銅劍樓,市級文保單位劉氏敦厚堂、徽州會館、瞿啟甲墓、十八烈士墓,還有繼善堂、顧家古宅、陳家古宅、俞家老宅等多處明清建築。近年來還複建了稼軒堂、東湖書院等歷史建築群,總建築面積達15000多平方米。同時,有文昌街、東後街、西後街3條主要古街以及傳統風貌的銅劍街,總長1400多米;有白茆塘、青墩塘、東港河、西港河4條歷史古河道;有工農橋(關爺橋)、人民橋(西石橋)、東巷橋、仁風橋(老虎橋)等古橋梁4座;還有470多年的紅豆樹和800多年的軍墩古銀杏、古井等歷史遺存,古樸、典雅,保存完好。據《宋元方志叢刊·琴川志》載,古裏地勢低窪,河網密布,人煙稀少,常年草木叢生,故稱“菰裏村”。元末明初形成了市鎮,《陶退庵先生集》始用“罟”字,改稱“罟裏村”。至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春,邑尊張公綬組書匾額“古裏仁風”,才用“古裏”二字。 古裏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芙蓉村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锛和塢坵山良渚文化遺址,雄辯地證明了是古裏鎮最早的文明象征。古老的白茆塘不僅帶來了灌溉、交通、水利等方面的便利,更是古裏鎮先民創造發展社會文明的發祥地。增福禪寺、龍旋寺、紅豆山莊、稼軒堂、東湖書院、劉氏敦厚堂、鐵琴銅劍樓等充分說明唐、宋、元、明、清時期古裏先民繁衍發展和文明進步。古裏鎮不僅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十分豐富。有國家級的“白茆山歌”,蘇州市級的“陸瑞英民間故事”、“古裏宣卷”,常熟市級的“白茆打鐵”、“白茆道教音樂”、“白茆塘的傳說”等。還有廟會、神社、地方習俗、民間手工藝等幾十種之多。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歷史文化名鎮常熟市古裏鎮》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歷史文化名鎮常熟市古裏鎮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