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藝術裏的蕭瑟深秋》 澎湃新聞澎湃新聞官方帳號霜降 敦煌研究院 圖 地面的露珠已經結成霜“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冉冉歲將宴,物皆複本源。” 白居易以詩描繪了一幅歲暮將近、萬物複源的深秋圖景。 風吹魔女 莫高窟第146窟 五代“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鹹俯。”霜降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三候”是指豺儲備冬食而陳之若祭;山川層林盡染而後草葉飄零;寒氣肅凜,昆蟲也埋首泥土准備過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著名的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奉橘帖”寫道:“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大意是說:奉送上橘子三百枚。由於還未到霜降,未能多采摘。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霜降紅了楓葉,涼了秋風,成熟了滿樹的柿果。中國古代陶瓷器物上也繪飾有霜降時節深秋湖景:遠山近水,楓葉正紅,湖中遊人泛舟賞秋。題名“秋湖觀景”。 清光緒粉彩山水紋筆筒霜降這天,同時也是進補的大好時機。俗語講,“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中國民間霜降時節有“吃紅柿子”、“煲羊頭”、“迎霜兔肉”的習俗。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南方有些地方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 霜降時節,高懸枝頭的紅柿子精致的古敦煌人也形成了自己霜降時節特有的飲食菜單,從現存的敦煌壁畫可見一斑。敦煌人食用菌類的記錄可追溯至唐朝。敦煌文獻S.5927va中記載,“麥壹鬥,買菌子一鬥用”,想必敦煌人早就懂得諸多蘑菇的做法。敦煌善食薺菜早有記載,敦煌文獻P.3491《某寺因佛事分配勾當帖》中,就有“薺酢”的身影出現,也就是加醋的涼拌薺菜。 撒網捕魚 莫高窟第296窟 北周“霜降魚蓬勃,鮮味跑大街。”無論是釣魚還是食魚,此時都是上好的時機。在敦煌文獻P.3468《驅儺詞》中,就已經有“谷杆大於牛腰,蔓菁賤於馬齒。人無饑色,食加魚味。有口皆餐蒲萄,歡樂則無人不醉”這樣的描述。雖然略顯誇張,但生活的富足和喜悅的心情想必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了。 制酪酥 莫高窟第23窟 盛唐餅類食物,曾“霸占”古代敦煌人的舌尖,強烈影響他們的飲食結構。最遲在漢代,餅就已經出現在敦煌人的餐桌上。敦煌馬圈灣出土的漢簡中就有關於餅的記錄:“膏餅一人直六十”。敦煌文獻中也有大量關於各種餅的記述,種類多達二十餘種,差不多將所有的餅族成員都囊括其中了。既然是深秋養生局,飲品自然也要向藥膳方向靠近。敦煌人善釀酒,也善飲酒。酒裏自有北方人的熱情和彪悍,但又不是全然的粗獷,其中也有一番講究的微妙。 訶梨勒“呵梨勒”(亦寫作“訶梨勒”)原產於波斯,是一味藥材,亦可釀酒。本是藥師佛右手所持之物,《金光明最勝王經》中說:“訶梨勒一種,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無忌藥中王。”呵梨勒和庵摩勒、毗梨勒一起,可以釀造出極具異國風情的甜酒——三勒漿。唐代韓鄂研究過此酒的釀制方法,並強調必須是農曆八月開始密封,一個月後釀成。“味至甘美,飲之醉人。消食、下氣。”正合適深秋飲用。(本文綜合自敦煌研究院、中國國家地理等相關“霜降”節氣內容)(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鑒賞|“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藝術裏的蕭瑟深秋》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鑒賞|“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藝術裏的蕭瑟深秋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