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中堂:鮮!品嘗傳統美食魚包正當時》 羊城派廣東羊城晚報旗下帳號柳姨16歲開始學做魚包 中堂魚包好味道正當時 陳皮魚包風味更佳秋冬季節,在東莞水鄉眾多的傳統美食裏,中堂槎滘魚包值得一品。到底是怎樣的特色魚包?在中堂鎮槎滘村的市場裏,有一家叫“斯文柳”的魚包店,或許能告訴你答案。20歲成為魚包師父槎滘村的市場裏,有一家叫“斯文柳”的魚包店,這個奇特名字很有故事。老板娘黎柳宜說,她小時候長得瘦弱,斯斯文文如弱柳扶風,於是“斯文柳”這個小名就傳了開來,前來購買魚包的鄉親說,從小大家就叫她“斯文柳”,她做的魚包很好吃。柳姨用小名做為店名,讓大家更覺有親切感。每天一大清早,黎柳宜就開始刮魚肉、揉肉團、擀魚皮……,一團團魚肉在她的細心來回擀壓下,薄如宣紙,呈半透明狀。記者注意到,在黎柳宜擀壓過程中,撒生粉的次數明顯很少。她說,這很考功力,但可以保持口感的最鮮香。一張魚皮,她一擀就是40多年。柳姨16歲就開始在父親當時承包的供銷社茶樓學習做魚包,開始擀魚皮不是厚了就是裂開,不得要領。幸有兩個老師父的悉心教導,她勤奮鑽研,技藝日漸精進,幾年下來熟練的掌握了制作方法,成為茶樓的得力魚包師父。後來父親不做茶樓了,柳姨和家裏人一起做起了魚包生意。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魚包也從富貴人家餐桌“飛入尋常百姓家”。回憶起那段艱苦創業歲月,柳姨頗有感慨,她經常淩晨起來去拿新鮮的魚肉,做好後踩著單車去酒樓、市場送貨,風雨無阻。靠著品質與誠信,漸漸的做出了名氣,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傳統手工制作口齒留香中堂魚包、魚絲面是東莞水鄉地道的特色美食,據傳有200多年歷史了。中堂槎滘魚包流傳較早,經過當地魚包師傅的不斷改進,獲得了“食過槎滘魚包,百味全無”的美譽。可以說,柳姨等一眾師父對中堂魚包的推廣普及功不可沒。柳姨說,做魚包是件辛苦活,主要材料鯪魚和豬肉一定要新鮮,淩晨就要准備開工,以保證食材新鮮。柳姨的魚包是純手工制作,做餡料、取魚青、擀魚包皮、包魚包等一系列工序做下來很費時間和體力。柳姨認為,“真正用鯪魚做成、不加面粉的魚包皮,在熬煮的時候不會散開。湯也非常清甜,只要放點簡單的配菜,也是香甜爽滑,嚼勁十足,越吃越香。” 如此做出來的“斯文柳”魚包粒粒飽滿,白裏透紅,狀如雲吞。柳姨的店裏不見一台機器,幾位師父分工合作,全程純手工純天然制作。在她看來,機器雖然快,但是口感就不一樣了。做魚包的成本比較高,以前3元才買到5粒魚包,但也有很多人購買,並將魚包作為贈送、宴請親友的佳品,可見中堂人有多喜歡這道美食。正是懷著讓中堂人吃到最好正宗原味的魚包的樸素願望,柳姨多年一直堅持傳統手工制作。獨創陳皮魚包“中堂槎滘的魚包歷史很長,我是吃著魚包長大的,對此懷著很深的情感,也希望為中堂魚包的傳承發展做點貢獻。”柳姨表示。多年來,柳姨不斷摸索總結魚包制作手藝,並根據人們的口味不斷進行改良。今年柳姨又獨創了陳皮魚包,加入老陳皮後,味道更清香,而且有助消滯解火。據介紹,現在是吃魚包的最好季節。堅守中傳承技藝,在創新中開辟鮮香,懷著這份深深的中堂魚包情懷,制作魚包40多年,讓中堂魚包更加美名傳揚,對柳姨來說,這不僅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人生價值觀的很好體現。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責編|田恩祥審簽|謝哲實習生|高爽 《東莞中堂:鮮!品嘗傳統美食魚包正當時》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東莞中堂:鮮!品嘗傳統美食魚包正當時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