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鸛雀樓觀黃河奔流,鹽湖池享神奇養生!金牌導遊帶您遊運城》 運城市文化和旅遊局運城市文化和旅遊局官方百家號3天時間內,采訪團先後探訪了李家大院、永樂宮、普救寺、鸛雀樓、中國死海·運城鹽湖、蒲津渡遺址博物館、河神廟等景區、景點。值得一提的是,由國家文旅部導遊大師牛剛領銜,搭檔上述各景區的金牌導遊員(講解員),聯袂獻上了一場直播活動,帶著廣大網友線上遊覽多彩運城。 ▲山西晚報11月11日報道版面據統計,時長125分鐘的直播共吸引188.7萬人次圍觀。 李家大院:曆經風雨的慈善世家【景區名片】 坐落在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閆景村的李家大院,始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有200年的歷史。原有院落20組,房屋280間,現存院落11組,房屋146間。 李家大院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民居建築,有著“中國楹聯第一院”的美稱。它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並稱為“晉商三蒂蓮”,素有“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說。【金牌導遊說】 李家的發展壯大史李家並不是當地人,其祖籍是陝西韓城相裏堡村。明永樂年間,黃河流域赤地千裏,饑死者枕藉於途,哀鴻遍野,相裏堡村的人也四散逃生。一位名叫李百泉的人,落戶到萬榮縣薛店村。他靠纏簸箕紮籮底為生。手頭稍有積蓄,便置田買地,耕耘勞作,成家立業,生息繁衍。明末,第八代的李永山遷居萬榮縣閆景村,以農耕為主兼營一些小手工業。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李氏家族逐漸殷實,為日後經商打下了基礎。 ▲李家大院第十三代的李文炳棄農經商。他了解到陝北靠近寧夏、內蒙古一帶的靖邊、安邊、定邊(簡稱“三邊”)因為自然條件的限制不能種植棉花,土布奇缺。李家抓住這個商機,開始組織馬幫馱運土布跑“三邊”,返回時捎上“三邊”的特產皮貨、藥材、雜貨等到內地銷售,就這樣常年堅持雙向長途販運,生意越做越大,被人們稱之為“邊客”。到第十四代“敬”字輩,李家的生意逐步壯大。商號遍及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湖北、河南、上海、北京、天津等15個省市,40多個縣,共100多個商鋪,總資產達數百萬銀元。可以說是行商千裏,一路不吃別人飯,一路不住別人店。1862年到1937年,是李氏家族經商的鼎盛時期。1937年日軍侵華,李家的生意逐步走向低谷。第十五代“道”字輩的李道行留學英國,學習紡織專業,回國後創辦實業,使李家從商業進入近代工業領域,生意達到鼎盛時期。李家的善舉世代傳李氏家族行善,曆代相繼。景區內的許多建築都在訴說著李家行善樂施的故事。景區內有著全國獨一無二的善影壁,23列17行,一共排列著365個“善”字,一“善”字一個樣,字字有風采,意寓一年365天,天天行善。“善”已經成為李家人世代相傳的治家家訓。 ▲李家大院“善”字影壁在景區內融合了中西文化的院子——自明堂中,可以看到院子裏南側窯洞上面的一圈磚雕花牆,它都是用普通的磚和瓦拼砌而成,但每組圖案都自成一體,沒有重複,樸素典雅、美觀大方,這是我國民居建築中獨一無二的花牆。據說,當年李道行建房時,特意聘請了兩個建築工隊,要求建房的工人必須是方圓十裏家裏揭不開鍋的貧困者,還要求了一系列複雜的建房基礎和過程,一天能完成的工程讓大家十天去完成,實際上,這是李道行在暗中施舍貧困者,借工施善,類似現在的以工代賑,做工只是形式,最終是想要讓幹活的人吃飯吃得有理由,拿工錢拿得有尊嚴。所以,這兩隊的工人們都非常感激他,暗中較勁,各自鉚足了勁施展在建築方面的才華,才留下如此精美的花牆。建築是歷史的鏡子,建築是文化的見證。曆經百年風雨之後,雖然人去樓空,但建築會用它獨有的方式訴說過去,會把文化符號繼續傳遞。——李家大院金牌講解員 任芬 永樂宮:瑰麗的壁畫藝術之宮【景區名片】永樂宮,原名大純陽萬壽宮,位於山西省芮城縣,已有800多年歷史。永樂宮是我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元代道教建築群,同北京的白雲觀、陝西戶縣重陽宮並稱為全真教三大祖庭。它以精美絕倫的壁畫藝術、富麗堂皇的宮廷建築、舉世矚目的搬遷工程、獨具特色的道教文化,享譽華夏,名揚四海。【金牌導遊說】大型文物的搬遷奇跡永樂宮原建於芮城西南20公里永樂鎮,北依條山峨眉嶺,南臨黃河,風光秀美。上世紀50年代末,國家修建三門峽水庫,永樂宮正處於淹沒區內,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決定遷移另地。 ▲永樂宮內的大殿最終的搬遷方案是先拆幾座宮殿的屋頂,再以特殊的人力拉鋸法,用鋸片細微地將附有壁畫的牆壁逐塊鋸下。在搬遷過程中,共鋸出上千塊的牆壁、壁畫薄片,每一塊都劃上記號,放入墊滿了厚棉胎的木箱中。牆壁、壁畫薄片和其它構件,逐步運到中條山,先重嵌宮殿,在牆的內壁上新鋪上一層木板,再逐片地將壁畫貼上,最後由畫師將壁畫加以仔細修飾。從1957年到1966年,耗時10年,國家投資220萬元,將永樂宮原物原貌遷移至芮城縣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城遺址內保存。永樂宮的搬遷是中國文物史上的第一工程,開創了大型文物古建和壁畫史無前例的搬遷奇跡。精美壁畫引人入勝永樂宮的整體布局是按照宮廷建築的形式設計完成的,整體建築氣勢雄渾、布局疏朗,是我國建築史上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在長約500米的中軸線上,依次保存著明代山門、龍虎殿、無極殿、純陽殿、重陽殿五座建築,每座大殿築有高大的台基,以這條筆直的甬道連貫成一體。中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形成了以線為主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審美意趣。到了元代,由於統治者倡導宗教,給道釋人物畫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得元代的工筆人物畫在宗教壁畫中展露風采。永樂宮的壁畫正是產生於這個時代。永樂宮的壁畫精美絕倫,滿布在每座大殿內,壁畫總面積達960平方米。無極殿中的巨幅壁畫《朝元圖》更是其中之最。《朝元圖》分別繪於殿東、北、西三面山牆,全長97米,高4.4米,場面壯闊、氣勢宏偉。作品描繪了道教尊奉的290位天神地祇,在主神的率領下,朝拜元始天尊的盛大行列。眾神手執笏板,腳踩祥雲,頭頂祥瑞,八位主神高達3米,最低的人物也有1.9米。可謂大規模的漢宮威儀展覽,大組織的人物畫匯集,在迄今中國保存的各類壁畫中,《朝元圖》是單幅壁畫中畫幅最大的作品,而且保存完整。它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傑作,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巨制。——永樂宮金牌講解員 楊萌 中國死海·運城鹽湖:與“死海”的親密接觸【景區名片】 中國死海·運城鹽湖位於運城市區南中條山下。鹽湖形成於新生紀第四代,由於山出海走,大量含鹽類的礦物質匯集在這裏,經過長期的沉澱蒸發,形成了鹽湖,是一處天然結晶池鹽寶藏。鹽湖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約3—5公里,總面積近132平方公里。鹽湖內,道路如織,池水清澄,微風徐來,水波漣漪起伏,山上的蔥蘢松柏與山腳下的皚皚銀湖相互映襯,風光別具一格。【金牌導遊說】七彩鹽湖美如畫運城鹽湖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同著稱於世的以色列死海一樣,同屬內陸鹹水湖。以色列死海黑泥以氯化物為主,運城鹽湖黑泥以硫酸鹽為主,兩者都富含有益於人體的礦物質元素,對人體的健康作用“異湖同功”。運城鹽湖自古以產鹽著名,所產之鹽稱“解鹽”“潞鹽”或“河東鹽”。這裏的制鹽方式,是唐代出現的墾畦澆曬法,這種方法是人們經過長期探索而最終實現的一種重大變革和突破。在鹽湖養生城內,可以現場領略這一制鹽方式的獨到之處。所謂墾畦澆曬法,就是運用人工,墾地為畦,將鹵水灌入畦內,利用日光、風力蒸發曬制成鹽。 ▲運城鹽湖“銀湖之鏡”站在鹽湖邊遠眺,水面碧波浩淼、湖光閃閃,遠處的建築全部倒映在水面上,清晰可見,素有“銀湖之鏡”的美稱。2018年,536名遊泳愛好者在湖面上擺出五星紅旗的圖案,創造了一項吉尼斯紀錄。每年夏天,鹽湖都會呈現出鮮豔的七彩色,宛如一個巨型的天然調色盤。這是因為鹽湖中包含鉀鈉等鹽成分,在氣溫上升後,湖水中礦物質蒸發,湖水會變色,一般為紅色或者粉紅色。度假養生兩不誤 除了迷人的自然風光,鹽湖湖畔的養生城還推出五大體驗項目,非常值得一去。第一項是溫泉水療。這裏的溫泉水來自鹽湖地下2000米,直接出水的溫度超過60℃,由於水中富含氟、鍶、硫化鐵等礦物質,湯呈金紅色,具有極高的理療保健作用,是溫泉中的極品。溫泉區內設有眾多按摩設施,根據不同的水壓噴出不同的力度,以此來放松肌肉。第二項是鹽霧清肺。采用優質的河東大鹽溶液,經過高壓霧化的鹽霧含有多種碘、鉀、鈣、鎂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清肺殺菌、緩解疲勞。 ▲運城鹽湖溫泉水療第三項是鹽水漂浮。運城鹽湖中的鹹水又稱鹵水,含有多種鹽分,比海水的濃度高4—5倍,人體可以在湖水中輕松漂浮起來,即使是不會遊泳的人,也可仰臥水面。伸開四肢,隨波漂浮,或手抱雙腿,坐於水中,水含有30餘種礦物質、多種氨基酸、有機質等,在身體與湖水間完成了一次對肌膚的“美麗邂逅”。第四項是礦鹽理療。鹽療與藥療、泥療都是中醫傳統保健療法之一,唐代醫聖孫思邈將其作為養生健體的一種良法而大力提倡。河東大鹽含有對皮膚有益的高濃度礦物質鎂、鈉、鉀、鈣、鋅以及硫酸根、碳酸根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平躺在溫熱的鹽堆之上,熱鹽包覆身體後,各種有效元素和礦物質很快滲透到人體裏面,促進血液循環。第五項是黑泥養生。這裏的黑泥經數萬年沉澱而成,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包括對人體有益的黃腐酸、β—胡蘿卜素、維生素等有機物和營養物質。在黑泥養生的過程中,黑泥中的礦物質和營養物質能夠促進皮膚新陳代謝,使皮膚保持彈性、光澤和紅潤。——中國死海·運城鹽湖金牌導遊員 嶽雅菲 蒲津渡遺址:“開元鐵牛”重見天日【景區名片】 蒲津渡遺址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區西18公里的蒲州古城西門外,黃河東岸側,東與《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相依,西與全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相望,處於旅遊黃金線上,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牌導遊說】 蒲津渡遺址是一處具有豐富遺存的大型渡口遺址,它展現了中國古代橋梁交通、黃河治理、冶鑄技術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觀展示出黃河泥沙淤積、河水升高、河岸後退的變遷過程。 ▲蒲津渡遺址黃河大鐵牛蒲津渡的標志是“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於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鐵牛鑄於唐開元十二年(724年),其作用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系秦晉交通。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鐵牛逐漸為泥沙埋沒。1989年8月,在蒲津渡遺址上,經勘查發掘,處於黃河古道東岸的四尊鐵牛全部出土。鐵牛頭西尾東,面河橫向兩排,高1.5米,長3.3米,兩眼圓睜,呈負重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後均有橫鐵軸一根,長2.33米,用於拴連橋索。牛側均有一鐵鑄高鼻深目胡人作牽引狀,現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寬0.6米。四牛四人形態各異,大小基本相同,據測算,鐵牛各重約30噸,下有底盤和鐵柱,各重約40噸,兩排之間有鐵山。四尊鐵牛,是至今我國發現的歷史最早、體積最大、分量最重、數量最多、工藝最精的渡口鐵牛。蒲津渡遺址的發掘,尤其是開元鐵牛、鐵人等物的出土,對研究唐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我國橋梁史、冶煉鑄造工藝、黃河故道的變遷、水文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和作用。——蒲津渡遺址金牌導遊員 廉旭妮 普救寺:千年古刹愛情聖地【景區名片】 普救寺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的峨嵋塬上,始建於唐武則天時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普救寺坐北朝南,居高臨下,寺院依山而築,錯落有致。該寺南、北、西三面臨壑,東北方向依塬平展。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普救寺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主要景點有同心鎖、大鐘樓、鶯鶯塔、梨花深院等。【金牌導遊說】美麗動人的傳奇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撼動著人們的心靈。來到普救寺,最負盛名的“梨花深院”是必須要打卡的地方。這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小庭園,紅院牆,彩門樓。“梨花深院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院門兩側這副楹聯巧妙地以《西廂記》的情調著色,吸引遊客。《西廂記》中“請宴”“賴婚”“逾垣”“拷紅”等戲,皆發生於此院之中。走在院中,“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首千古絕唱寄情詩中的場景便會浮現在眼前。“梨花深院”之中,最引人入勝的有兩處:一處是東廂南側一段牆,牆下翠竹環抱著一塊太湖石,牆外有一株杏樹,枝繁葉茂,這裏就是當年張生受鶯鶯之約,半夜跳粉牆巧相會的地方;另一處是西廂南側一方石碣,上刻“普救寺鶯鶯故居”七言律詩一首,跋文載,此詩是金大定年間河中府同知王仲通遊寺時所撰寫的,因此稱作“金代詩碣”,這方詩碣,是迄今寺內保留年代最久,直接記述崔張故事的實物佐證。 ▲國家導遊大師牛剛(左)、普救寺景區金牌導遊員(講解員)張曉蕾(右)搭檔直播寺內有座方形磚塔,原名舍利塔,俗稱鶯鶯塔。鶯鶯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奇特的結構,明顯的回音效應著稱於世。其同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河南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內的“石琴”,並稱為中國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築,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法國巴黎的鐘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並稱為世界六大奇塔。遊人在塔側以石扣擊,塔上會發出清脆悅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聲,令遊人連連稱奇。據方志中稱之“普救蟾聲”,為古時永濟八景之一。到了普救寺,寺後地勢高低起伏的園林花園不要錯過。園內疊石假山懸險如削,鶯語雙亭飛簷翹角。荷花池塘上橫架曲徑鵲橋,亭橋相接、湖山相銜。鶯鶯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別有一番風味。——普救寺景區金牌導遊員(講解員)張曉蕾 鸛雀樓:中華名樓黃河明珠【景區名片】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黃河岸畔,為黃河流域的標志性建築。鸛雀樓景區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由於鸛雀樓的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使其名揚天下。其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嶽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金牌導遊說】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時期,大約在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建造,為一座軍事戍樓,因時有鸛雀棲息其上而得名。鸛雀樓曆唐經宋存世七百餘年,於元朝初年毀於戰火,直到1997年得以第一次重修,於2002年9月正式對遊人開放。 ▲鸛雀樓重修的鸛雀樓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畫裝飾,為四簷三層的仿唐式建築,樓體高73.9米,坐南朝北,西依黃河水,南枕中條山,遠可眺舜都遺址,近可瞰黃河之水天上而來。整個景區占地面積2.064平方公里,以鸛雀樓為中心,四周以古典園林分布,呈“四區十二點”布局結構。名樓瀏覽區包括:門殿、鸛影湖、唐韻廣場和名樓中心瀏覽區;黃河風情瀏覽區包括蒲州風情園、黃河風情館和柳園;山水瀏覽區包括蒼山蒼林自然景觀區、吉祥如意湖和鸛雀宛;康樂瀏覽區包括蒲津康樂園、唐代馬球場和日潭戲水園。 ▲鸛影湖倒映著鸛雀樓鸛雀樓主樓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站在台基下的階梯前,擊打雙掌,便可隱約聽到從鸛雀樓傳來一陣陣鸛雀鳴叫聲,時遠時近;站在台基上,我們會感覺到它的闊大莊重,主樓高57.4米,整個樓體總高度為73.9米。鸛雀樓的樓內空間共六層,東西角設有樓梯盤旋而上,盛唐的氛圍和華夏文明在這裏得到充分展示,每一層都值得遊客細細遊覽和品味。一層主題為千古絕唱和大唐蒲州盛景,二層主題為悠遠流長(華夏根祖文化),三層主題為亙古文明,四層主題為黃土風韻,五層主題為曠世盛榮,六層主題為極目千裏。最頂端的六層是最能表達王之渙詩意的地方,步步登高,更上層樓,到得頂層,極目眺望,果然白日依山,果然黃河東流,果然登高望遠,果然目窮千裏。站在頂層,南可望起伏連綿的條山,天氣晴朗時,還可以隱約西覽雄偉壯觀的西嶽華山,遠可眺舜都遺址,近可瞰黃河之水,是登高觀景的絕佳地點。 ▲國家導遊大師牛剛、鸛雀樓景區金牌導遊員(講解員)劉晶(左)搭檔直播整個景區以鸛雀樓獨特的人文底蘊和厚重的黃河文化為根基,以盛唐時代開放的社會精神和盛唐文化為包裝,以地域歷史文化為特色,以宏揚愛國主義為主題,以“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的磅礴氣勢為主旋律,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遠意境。景區各重點景觀布局充分利用沿臨黃河的大自然生態環境,做到疏密有致,整個景區形成了一曲有序幕、樂章、高潮、餘韻無窮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園林建築等相互和諧的交響樂章,遊客在這裏可以深刻感受“中華名樓,黃河明珠”的崇高深遠意境。——鸛雀樓景區金牌導遊員(講解員)劉晶 《鸛雀樓觀黃河奔流,鹽湖池享神奇養生!金牌導遊帶您遊運城》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鸛雀樓觀黃河奔流,鹽湖池享神奇養生!金牌導遊帶您遊運城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