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後的職業規劃,看這一篇就夠了(必收藏深度乾貨)》 新浪財經新浪財經官方帳號很多人都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盡早建立起自己的技能、經驗和關系。因此在本該有趣和回報最大的職業生涯的中間階段,就喪失了動力。前面說到被動式成長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目標驅動力缺失。人的本性是懶散的,趨樂避苦的,回避壓力,很多時候會下意識的忽略到目標這個導向,因為沒目標的話,沒有壓力,無論怎麼做都是對的。所以這個階段就是通過探索,不斷試錯,找准一個可以為之奮鬥5年甚至更久的目標,可以是財務上的,事業上的,感情上的,但至少是一個可以衡量的坐標。每個目標都是每段人生的刻度,我們可以很方便的通過目標來縱觀我們人生的刻度,我們走到哪了,和我理想中的生活接近了多少等等。有的人對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清二楚,一走出校門就很快置身於令人滿意的崗位上。他們是稀有的“獨角獸”,但大部分人並不是。很少有人能確切地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尤其是在剛剛起步的時候。這是一個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充滿了嘗試和錯誤。這時並不是為了找到一份活少錢多離家近神話般的工作,而是要找出你: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喜歡做什麼,以及不喜歡做什麼。一個清晰的目標,可以讓你的職業成長圍繞著一個點去積累經驗,這種積累也是你日後升職加薪的籌碼。方向明確了,哪怕你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彎路的人走得快。我們經常說,選擇大於努力,就是這個道理。 步入職場策略1:用大量的時間往內探索,提升自我認知和彌補短板。阻止提升能力的常常不是缺乏渴望,而是缺乏認知。遺憾的是,人正常的自身的覺察水平相對較低,僅僅依靠自身的努力,我們可能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做重複的事情,並開發一些好壞參半的方法,結果成了壞習慣。因此,我們需要他人(導師,專業教練,有閱曆的前輩等等)的協助來提升覺察。直到我們開發出自我教練的能力之後,那麼我們就可以持續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現。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因素也會阻礙我們發展形成良好的自我認知。比如:借口現實中毫無根據的成功幻想不願傾聽別人的想法未解決的負面情緒習慣性的注意力分散缺乏個人反省不願付出代價獲得經驗你成長中所有遇到的問題,都是為你量身定做的。解決了,你就成為了你這類人當中的幸存者。不解決,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可能成為誰。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十年的過程中,我們都走過一樣的路。你覺得孤獨就對了,那是讓你認識自己的機會。這個時期也是最佳彌補自身短板的時候,把它至少提升到平均水平。如果你是個糟糕的演講者,那就去參加相關的培訓課程和大量練習。如果你情商不高,人際交往有困難,那就去學習高情商有哪些行為和心態,提升溝通交流能力。如果你英語不夠流利,那就抓緊一切機會學習打磨。學習要比純粹的成功更重要,有時跌倒並不可怕,只要你能吸取教訓,並將這些經驗加以利用就行。步入職場策略2:用好你的關系比如導師、校友、朋友、父母、其他家庭成員、鄰居等。你可以借用他們來幫助自己, 了解那些可選擇的行業和職位。磨煉自己與某些行業、崗位和公司的“契合度”,也可以借用他們為你打開機會的大門。求職最好的方法不是毫無目的的海投,而是通過相關人士內推。 有一種比較好用的建立新關系的方法,那就是好好利用校友網絡和領英這樣的人才數據庫。在校友目錄裏找找,有沒有哪位校友會成員就職於你的目標公司。到領英上瞧瞧,有沒有哪個在目標公司工作的人與你來自同一所學校。如果能找到你們之間的聯系,那就快聯絡他們吧。態度要誠懇,問題要簡練,尊重他人的時間,給予適當回報。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興趣目標和你現在的專業不符,這是你轉換跑道最好的時機(30歲以後更難)。我在本科讀書時期做了大量探索,和本專業還有目標行業的人了解探討,最後決定轉去商科。後來我重讀了一個本科才申請到商科碩士,從而獲得進入目標行業(金融或者咨詢)的敲門磚。看上去我比同齡人晚幾年進入職場,但在前期瞄准適合自己發展的目標,比那幾年毫無目標或者不適合自己的工作經驗更重要。 有個朋友35歲(從外貌上絕對看不出來),在某大型銀行做了10年軟件測試,最終發現自己再努力都愛不上計算機。技術知識可以靠死背下來,但是非常痛苦終於崩潰,不想消極怠工也不想下半輩子都這麼痛苦。前年下定決心辭職出國念了金融碩士,去年畢業了回國找工作,才發現投簡曆根本沒有人搭理。國內銀行基本只招應屆畢業生,35歲以上幾乎只招行長。投資銀行,非應屆生沒投行工作經驗不要。那就先從實習做起吧。但是,有工作經驗的不符合實習生條件,不要。關鍵是,她在前10年也沒有積累什麼長期職場關系,找個內推都很難。最終她只有認清現實,回到讓自己很痛苦的軟件測試工作。 大腦在你20幾歲時為了適應成人期,會達到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成長期的高峰,這就說明無論你想改變你的什麼,現在就是改變它的時間。步入職場策略3: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成為某方面的資深員工,學習高效的溝通技巧,在工作和生活中留下靠譜的印象,多尋求各種反饋,讓自己創造更大的價值。你可以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選擇一些專題去鑽研,逐漸成為別人咨詢的對象。你磨煉的不一定得是震驚世界的高深技術,一些常會出現的問題或專題就可以。一項最值得培養的早期習慣是高效溝通。不管我們身處什麼樣的角色和行業,我們溝通的方式最能決定我們在他人眼中的印象。利用職業生涯早期的每一個機會磨煉你的溝通技能,這不僅限於你說什麼,而且包括你怎麼說和在哪裏說。 大多數人都是糟糕的溝通者,如果成為能溝通且能把故事講得精彩的少數人之一,那你就能脫穎而出。我開始工作後,陸陸續續向公司申請了價值人民幣幾十萬的培訓基金,專門打磨我的溝通能力,回報對我個人和公司都是巨大的。有些很簡單的技巧你只要持續使用,就會有效果。比如說,我們可以在進行任何溝通之前先寫下一份簡單的大綱,包括對著鏡子練習時也要這樣做。首先,話題是什麼?我們的聽眾的注意力正在不同的電子郵件和會議之間快速切換,有一半的時間他們完全不知道我們到底在說什麼,所以每一次你都要說得一清二楚。其次,寫下你的三個重點,加上用於佐證的事實和原因加強說服力。這意味著你既有觀點,又有支撐它的證據。最後,直白地說出你希望聽眾接下來怎麼做。這樣一來,你的溝通至少是有力和清楚的。這就能讓你領先於世界上80%左右的人。二、第二階段 (30出頭到45歲): 聚焦長板隨著社會節奏加快,人在30左右就很快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眼前的生活雖然不是特別好,但是也不差,吃喝還是不用發愁,就是總覺得哪裏不對。最後往往陷入了一個忙碌的陷阱,日子過的充實無比,而想要的生活卻越來越遙遙無期,反而漸行漸遠。所有的事情都沒有時間。更典型的是,我想學習一門技能,然而我沒有時間;我想減掉大肚腩,然而沒有時間…這就是客觀事實,生活所迫讓很多人不得不付出大量時間維持生活,而對新的挑戰與目標非常乏力。實際上已經陷入了這樣子的圍城:生活還將就,時間永遠不夠。一旦拖下去,只能讓自己更加的陷入被動,有了孩子後,更多瑣碎的事充斥在生活每一個角落裏。在被動的煎熬下,是不是花了更多的時間用來彷徨和迷茫了? 到30-40歲就基本上能把一個人社會階層快定型了,這時候可以說是智力最後的巔峰。如果第一階段打好基礎,大多數的升職加薪會集中發生在這個階段。如果說第一階段是尋找你的甜蜜區,那麼第二階段就是錨定它。你要不斷問自己這三個難題:我擅長什麼?我愛好什麼?這個世界需要什麼?這個時候你要展現自我,讓自己鶴立雞群,通過刻意練習來精通任一項技能,成為某方面最頂尖或一流的專家。在你確定要做的事情後,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哪裏?要集中在你的優點上。當我們關注自己的弱點時,竭盡全力也只能達到平均水平,缺點要在第一階段彌補。沒有一個成功的組織或者人會雇用一個僅能勝任工作的人,成功的人渴望優秀,優秀來源於你對優點的關注。無論你做什麼,要努力做得更好,這就是你提高能力的最好途徑。盡量讓自己把眼光從小圈子中解放出去,要不斷的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學會在關鍵時刻做好選擇。要擴大影響力,從一個執行者轉變為領導者,要站上足夠的高度上,用戰略的眼光俯瞰全局。要脫離具體的操作層面的問題,把你看待問題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遠一些,成為一個具有“遠見卓識”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走管理路線的,這個時候就應該積累在本行業的威信,和帶領大小團隊完成業務目標的經曆。走專業路線的,那麼你在該專業領域應該有深度的認識,並對趨勢有很好的把握,並發展成複合型人才。當你做的事有門檻了,深度的壁壘就建立了,並不是隨便能被取而代之的。這是在一個方向上靠時間熬出來的。沒有極高的天賦,時間和專注度會幫你完成這一壁壘的。在人工智能時代,π型人才是最被需要的。它指至少擁有兩種專業技能,又懂得管理知識的高級複合型人才。即“豎杠杠” (專業知識)稱作“硬科學”知識和“橫杠杠”(管理科學知識)。 “π型人才”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比爾蓋茨、喬布斯、馬斯克,他們都是多棲領域的專家:比爾蓋茨=科技+法律+商業:蓋茨的父親就是一個頂級的律師,母親從事商業,他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從小在法律、商業的耳濡目染,以及自己對科技的追求。喬布斯=科技+藝術:喬布斯在產品設計的藝術風格,產品發布會和廣告的設計方面是把藝術融入血液的典型案例。馬斯克=科技+商業:馬斯克大學修的是物理學和商科,大學期間就嶄露出傑出的商業文案能力,在創業的過程中更展現出傑出的商業能力(例如資本運作和項目管理)。我們普通人也是可以發掘出自己的專業技能的,就拿我所在的金融行業來說,最搶手的員工就是又懂數據又懂投資,還會溝通的人。能做到這三點的那都是鳳毛麟角,每次我上項目的時候,都會留大把預算來招這些人。 而且,這種人的職業發展都不容易受到年齡的影響。如果這個時期你的職業生涯停滯不前時,你要學會改變節奏或者改變戰場。比如我的好幾個同事在這個時期離開金融行業,去從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有個非常要好的女同事轉行去了教育行業,這讓她更有成就感和價值感,而且她老公已經做到高管,所以經濟上沒有太大負擔。有個特別喜歡烹飪的同事就開了自己的小吃店,生意蒸蒸日上,公司同事也會經常去捧場,其樂融融。還有一個做了舞蹈工作室,整個人神采飛揚。 從收入上來說可能不如金融業,但是他們經過前一階段的積累,更成熟更有底氣走出舒適區,把自己的興趣做成了事業,獲得了更多的人生樂趣。這個階段學習不能停。 我曾經碰到一個咨詢客戶,已經近40歲的人了,做會計做了14年,但只是一個基層主管,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晉升機會,好多年沒有加薪了。我問了他一個問題,“在這14年中,你有沒有進行過培訓、進修或者其他形式的充電?”他說,“沒有”。“從來沒有嗎?” “從來沒有。”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這種現象在職場中並不少見。沒有學習,你的職業發展就會原地踏步。你以為你沒有退步,但實際上別人在進步,你與別人之間的差距在不知不覺中拉開了,你也就退步了。在經曆第二階段時,應當不斷地細微調整,有時還要大幅修正自己的職業生涯方向。我們需要定期確認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你可以問自己以下4個關鍵的職業價值評估問題。學習:我是否正在積累有助於成長的新的技能、經驗和關系?影響力:我是否正在改變個人、公司,甚至整個社會?樂趣:我的職業總體上算不算我生活中正能量和樂趣的來源?獎勵:我是否正在積累經濟價值?三、第三階段(45歲到退休):持續的影響力職業生涯後期並不一定就得在壓抑中被人遺忘,或在退休的那天遭遇突然打擊。有個前兩個階段的積累,這個階段重點尋找一條可以穩定延續到退休的職業道路。策略一:在有價值的崗位上努力工作,多做一些新的嘗試,嘗試不同的角色,即從“行動者”到“建議者”。比如成為某公司或者專業領域的顧問,非執行董事,培訓師,教練等。也可以從商業領域轉行到非營利性機構,獲得更多的滿足感。策略二:創業,開辟全新疆域。如果有適當的資源加上自己在某個領域的積累,自己創業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創業者需要對自己的事業保有熱情,否則就太困難了。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就無法成功。不要貿貿然進入自己不熟悉和沒有長期熱情的領域。保持關聯性,對於職業生涯後期的人來說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你每天是如何讓自己的技能,和身處的環境與時俱進的呢?多和年輕人接觸,關注趨勢,保持開放的心態。與其思前想後,不如采取行動。將你能影響的東西都牢牢控制住,每年至少花一整天的時間反省和制訂職業生涯的策略,進行職場盤點,嘗試一些假設,確立目標,不斷建立和更新你的職場燃料,監控你的進度。最後,借用我喜歡的喬布斯語錄,作為結尾:人這一輩子沒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絕倫。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裏。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本文作者Ling。十多年一直在歐洲大型金融集團管理崗位摸爬滾打。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夢想幫助更多人加速成長。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Unsplash。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系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系相關內容來源。2020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30歲前後的職業規劃,看這一篇就夠了(必收藏深度乾貨)》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30歲前後的職業規劃,看這一篇就夠了(必收藏深度乾貨)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