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對話|尋蹤遠古生命奧秘 前行腳步永無止境》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官方帳號在這裏,我們將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向各位小夥伴展現出北科院重要科技成果、科研進展背後的故事。什麼?科技成果太高深?科研進展看不懂?通通不要怕!我們將通過受訪嘉賓真實、親曆、自然的講述,用最直觀、最簡潔、最輕松的方式展現北科院優秀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者事跡,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思想。當然!我們更期待全院各單位可以踴躍提供相關線索,和我們一起講好北科故事! 今天的主題是:尋蹤遠古生命奧秘 前行腳步永無止境 孟慶金館長講述自己曾經的科研經曆“你可以說搞科研辛苦,但它絕對不枯燥。”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孟慶金說。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有這樣一群科研人員,他們為了工作需要常常行走於大漠深處,白山黑水間,踏足於田間巷陌,人跡罕至之地,只為了探究生命演化的奧秘,他們誓要用人生的短短百年,繪制億萬年前生命演化的藍圖。他們就是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研究團隊。作為新中國依靠自己力量建設的第一座大型自然歷史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主要從事古生物學、動物學、植物學、生態學和古人類學等生命科學領域的標本收藏、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工作。繼2013年由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團隊牽頭完成的《燕遼-熱河生物群重要脊椎動物宏演化與生物多樣性研究》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後,2019年牽頭完成的《晚中生代哺乳動物生態適應研究》項目,又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北京自然博物館獲獎科研成果標本展示該項目以我國東北部地區晚中生代“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的哺乳類化石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能夠反映早期哺乳類適應演化和生態域拓展,以及對生物演化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化石。研究發現了5個新屬種模式標本,代表了哺乳動物早期演化史中生態適應的新類型和新模式,表明最早期哺乳動物生態功能的多樣適應和演替分異程度已遠遠超出人們之前的預想。同時,也為運用現代哺乳動物的發育機制來闡釋遠古化石類哺乳動物的形態功能的適應演化,提供了直接的全新化石證據。如此重大的科學發現必然曆時多年。早在2009年北京自然博物館就確定了“晚中生代哺乳動物生態適應”的研究方向,其實相關內容的研究工作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進行。 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廳年複一年的研究,終於收獲了可喜的成果,然而這種對未知生命世界的探索,並非經曆付出就能換來回報。“每當我們研究進入了死胡同,搞不清楚研究方向對錯的時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堅持下去。不堅持,沒有成果;堅持,到最後也可能沒有成果,但我們一定會堅持,不怕失敗。”孟慶金說,“有沒有耐心堅持下去,有沒有能力繼續攻堅克難,是對我們科研人員最大的考驗。”淡泊名利、潛心研究,說的就是這群人對待科研工作最真實的寫照。堅持科學探索,追尋科研真諦公元1873年,時任陝甘總督左宗棠重修嘉峪關,並親題“天下第一雄關”的匾額高懸。雄關以北,茫茫戈壁,杳無人煙。百餘年後,一個20餘人的科考團隊來到這片茫茫戈壁灘,此去百十公里,依舊人跡罕至,音信全無。這就是孟慶金帶領的科考隊,他們來這裏的目的就是探尋中生代脊椎動物的蹤影,追溯賦存化石的地層,在“生命禁區”裏覓尋遠古生命的遺蹤。軍用帳篷支起來,裝幾個沙袋當床腿,再拼上木板,簡易的行軍床就成形了。白天外面溫度三十多度,躺在帳篷裏仿佛享受大自然的桑拿,汗水浸濕了毛巾,擰幹蒙在臉上,如同火烤一般。到了晚上,氣溫又驟降至兩三度,偶遇暴雨來襲,裹挾著沙粒的狂風會瞬間掀翻帳篷,不平靜的夜晚就在難眠中度過了。這種極端的環境,在野外是家常便飯,對科研人員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極大的考驗。而孟慶金至今回想起來,竟仍是心馳神往。 孟慶金接受采訪照片“哎呀,好玩啊!”孟慶金說,“白天考察結束,晚上點上篝火圍著唱歌,我們的狗趴在旁邊。靜謐的夜晚,璀璨的銀河高高斜掛在夜空中,感覺星星都離得很近,不時有流星滑落,多麼美的夜景,勞累的身心頓時得以放松。不過戈壁灘上的老鼠真大,晚上老是往帳篷裏鑽。” 張玉光講述獲獎科研成果的科學意義對於孟慶金的感受,當年科考隊的成員,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張玉光給出了佐證:“野外工作自然是很苦,但大家都是從事這個艱苦專業的,心懷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也就坦然面對,不覺得苦了。幹這行必須受得了苦,才有可能出點兒成果。”外人可能難以理解和體會他們的快樂。在探索的過程中,邂逅億萬年前的生命遺跡,這種可遇不可求的獨特經曆,對於這群熱衷於科研探索的人們來說,內心常會迸發出無以言表的幸福和喜悅。 北京自然博物館獲獎科研成果化石“我們最大的樂趣就是在這裏突然發現一個億萬年前的生命,確定它在演化過程中處於哪個位置、跟後來的哪類生物存在比較親近的關系,通過它可以解釋生命演化中的一些重大歷史節點問題,等等。”張玉光說。通過不斷發現大量的化石標本,持續的研究和修正,之前對生命演化的認識也會被慢慢改變。孟慶金常和大家說,研究過程總是艱辛的,要查閱大量的資料,進行大量前期野外勘測,還要在實驗室內對化石進行精心修複、仔細測量、精准繪圖,以及對數據進行系統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可能花費了很長時間和很多的精力卻沒有任何成果,但我們堅信遇到挫折,要有勇往直前的信念,放棄者絕不會成功,我們必須要付出最大的努力,這是科研人必須具備的一種態度和精神。發揮“傳幫帶”作用,扶掖年輕人才成長對於科學研究來說,科研團隊的人員構成至關重要,一支優秀的科研團隊,除了需要經驗和學識豐富的科研人員帶頭,更需要不斷為團隊補充“新鮮血液”。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科研工作中,眾多經驗豐富的科研人員都用“傳幫帶”的方式來培養青年科研工作者,通過老帶新一步步把團隊鞏固發展。比如剛入職的新成員,富有經驗的科研人員會幫他們分析科研定位,在自身專業的基礎上申請課題,通過課題研究來有效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據悉,目前北京自然博物館在人才培養和管理方面已初見成效,人才隊伍結構穩定,形成了梯隊式的老中青三代研究人員。 劉迪講述自然館老師對自己的幫助北京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劉迪就是在這種培養模式下成長起來的。“科研過程中孟館長和各位老師對我幫助特別大,我剛到自然館報道的時候,對一些具體業務根本不清楚,遇到很多困難,他們不厭其煩地手把手教我,這讓我成長特別快。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吃苦、彼此包容和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這對古生物學研究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研究標本或學術問題必須要非常客觀。”對於“傳幫帶”的團隊模式,孟慶金有一個十分形象的類比:“一個科研團隊就好比足球隊,每個人分工職能不同。足球隊有前鋒、後衛、守門員、替補等等,要制定戰術去進攻。我們科研團隊也是,有前面攻關的學術帶頭人,有後面悶頭做基礎研究的支撐團隊,還要不斷培養新的研究型人才作為補充,當然我們也要制定自己的研究計劃和方向。” 孟慶金講述北京自然博物館科研團隊建設據孟慶金介紹,科研團隊必須分工明確,因為古生物的研究門類包括了恐龍、鳥類、哺乳動物,還有昆蟲、植物等等。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研究課題,科研人員各自有各自的方向,任何一個環節幹不好,都會影響團隊研究計劃的實施和研究結果的形成。因為所有這些門類合起來才構成一個完整的生物群,才能解開當時不同門類生物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之謎。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科研團隊建設過程中,每當發現有些研究方向應該拓寬或加強時,就會挑選有專業背景的科研人才加入,而且經常是跨學科選人才,也正是通過不斷補齊短板,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研究才做得越來越細、越來越紮實。強化博物館職能,讓科研科普兩翼齊飛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發表講話,並明確指出“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博物館建設要注重特色。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北京自然博物館的職能決定了它不僅要從事科學研究工作,還要承擔科普教育任務,而如何做到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二者融合發展,是一門大學問。科普教育若想保證內容的科學性、傳播的有效性,就需要科學研究做支撐,對博物館而言更是如此。博物館要展覽什麼、如何正確解讀、通過什麼方式讓公眾接受並理解,這些都需要科研工作來支持。 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化石庫房因為是自然博物館,各項工作必然圍繞“自然”開展。通常大家了解自然博物館最直接的途經,就是參觀展覽陳列或者參加自然博物館組織的科普活動,“自然”就是展覽陳列和科普活動的主題。北京自然博物館現有的基本陳列是以生物演化為主線,展示了生物多樣性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濃縮了地球自然界的生命萬物,構築起一幅生命發生——發展——繁盛的全景圖。而在科普活動方面,北京自然博物館為滿足觀眾需求不斷發展創新,開辟一系列互動式探索自然奧秘的活動,以吸引熱愛自然的人們參與其中,探索自然萬象,感受科學魅力。 北京自然博物館發現的似叉骨祖翼獸化石而要將“自然”的神奇生動地展現給公眾,就少不了自然科學的研究。科研人員們依托豐富的標本收藏,每年承擔多項科研項目,出版大量的科研專著和科普讀物,正如本次獲獎的科研項目,發現了兩種哺乳動物演化譜系中早期分化滅絕支系——賊獸類的新屬種,和具有完整演化序列和骨骼的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化石——歐亞皺紋齒獸等等。這些具有開創意義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原有的認知,也必然會引起人們無窮的興趣。“研究成果固然吸引人,但現在我們更想把研究的過程告訴孩子們。”孟慶金說,“很多自然博物館只是說明這是什麼動物、吃什麼、長什麼樣子等等,而我們要告訴孩子們為什麼。它為什麼會出現在那兒,跟當時的生活環境有什麼關系?讓孩子們知道有這樣的探究過程才有現在呈現出來的成果,而且這個結果還在研究中不斷有所創新和更新補充,甚至還會產生一些顛覆性的結論。科學無止境,要勤思考,多懷疑,這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廳孟慶金說,“直到今天,生物界和生物自身,包括我們人類在內,一直在不斷發生變革。為什麼恐龍會長出羽毛,並向鳥類演化發展?在恐龍等大型爬行動物統治天下的時代,哺乳動物如何尋找更廣闊的生態空間去延續種族生存?又如何與當時的生態環境相適應?這些問題都涉及到羽毛演化、鳥類起源、飛行起源、哺乳動物分異發展等重大生命演化問題,也都需要更多的化石證據加以證明和解釋。自然博物館為探索生命的奧秘搭建起了平台,我願意在這樣一個平台上,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為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為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做一點工作。”同時,孟慶金一直力求在科研、科普方面構建北京自然博物館獨有的特色,面向社會,面向國際,面向未來。面向社會,努力滿足公眾日益增長對科學知識、對好的展覽、好的科普活動的需求,這是博物館的立身之本;面向國際,博物館要具有國際化視野,對標國際高水平的同類博物館,做精做強,並且加強國際合作交流;面向未來,博物館必須要建設智慧博物館,構築起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從藏品收藏、人才資源、展覽展示、基礎設施、科學研究、新技術應用等方面不斷提升。(此稿經孟慶金、張玉光科學性把關。)文末彩蛋想知道北京自然博物館未來的發展方向嗎?趕緊和小編一起看一看孟館長對於自然館未來的發展到底有哪些規劃吧!03:12指導:臧振遠策劃:魏永蓮編輯:吳亦凡、劉珈瑋 《北科對話|尋蹤遠古生命奧秘 前行腳步永無止境》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科對話|尋蹤遠古生命奧秘 前行腳步永無止境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