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鉛山」那條“隱匿”在陳坊的千年古驛道》 大叔帶你看江西這條古道,一路苔蘚和石階千年不語,仿佛又想說說過去的故事,訴說古道沿線人民的勤勞智慧。見證著古人探尋、征戰、求學、經商的足跡,是一代一代開辟出來的生命線、商貿路。古道上留下過多少動人的故事,滄桑歲月,走進歷史深處…… 相傳在戰國時期,秦始皇為統一中國,進攻閩越地區時部分軍隊由今天的餘幹、貴溪水路到陳坊,由此路進入福建征討,可見,這條古驛道至少有兩著千多年的歷史變遷,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鉛山縣第一個狀元劉輝(北宋時期)就居住在百步嶺下的沽溪村,這條路上不知有多少其耕讀、求學、趕考時留下的身影。 在陳坊,有一位婦孺皆知的人物名叫華祝山華老爺,他是清道光年間的翰林院編修,做過西寧知府、廣東省兵備道等職位,他在晚年捐巨資對這條路進行維修改造,讓沿途幾十個小村莊和過往商人受益,深受人們贊頌。 1935年後,閩北的紅軍獨立師成立,我縣蘇區的革命形勢好轉,這裏便留下了師長黃立貴等一大批紅軍戰士和遊擊隊員的足跡,他們拿起刀槍,藏身山林,英勇的抗擊國民党軍隊。 據《鉛山縣志》記載,陳坊是依水路,行碼頭的著名集鎮,它是連史紙的集散地,明清時期,大大小小的紙號有四十餘家,繁忙時期每天有商人、挑夫二百餘人往返於陳坊古街和福建閩北地區,這條路上不知灑下了多少人的汗水。書中還記載,在清代鹹豐年間,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餘部數次由此路往返於贛閩兩省。 台階,一步一步,一直向上,轉個彎,穿越祟山峻嶺。山路,在山谷中以緩慢向上的姿勢向前蜿蜒。 古道沿途青山翠竹,生機盎然,環境優美。一排排松樹,構成一幅迷人的風情畫卷! 電信、移動、聯通三兄弟站立路旁,書寫著古道上唯一的現代元素。 現在生態變好了,野生動物經常在古道上出沒侵害農作物,路邊的壟田因此荒蕪多年了。路邊的山溪流水聲構成動聽的山歌,路人渴了,掬腰捧水解乏。 看著雜草在石縫中艱難的生長,卻是如此的頑強,路是曾經的路,只是往昔的行人不再,漸漸被遺忘於山野之中,沒有人再去理會曾經的興盛! 這隱匿在深山裏的小亭,讓人不禁聯想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詩句,不知道它又見證了古道上多少離別。 涼亭曾經為行路、挑擔之人提供了歇息、納涼、吃東西、遮風避雨的方便,是路人的加油站,但曆經歲月的摧殘,已殘破不堪。好在近期當地群眾又自發籌資進行了修繕。 隨著公路建設的發展,古道已沒有人再來打理,也沒幾個人再走,曾經川流不息的人流,已成為了記憶的滄桑,山谷、村落、古道、老街變得情深意長。現在,它承載了兩千餘年的交通功能基本喪失,古道沿線的商貿交往也逐漸沉寂。留下的古道文化、紅色文化、商旅文化、茶紙文化、民俗文化等等,是曆代先輩智慧的結晶,但願這條古驛道,後人能常來走一走,喚醒人們一點記憶,傳承好屬於大山深處的紅色文化,記住“研妙輝光”連四紙給古道沿線帶來的輝煌。 《「文化鉛山」那條“隱匿”在陳坊的千年古驛道》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文化鉛山」那條“隱匿”在陳坊的千年古驛道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