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3次落選院士不是中科院不惜才,遠走美國也非她所願》 寶爸說故事 《增廣賢文》里有一句民間俗語: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意思是誰都會議論別人的是是非非,而每一個人無論做得怎麼樣也都會被別人在背後議論。 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她每年都在世界三大頂級雜誌:《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論文,超高的學術水平和超快的發錶速度,讓同行們為之側目。 而她的科研之路,除了落選中科院院士之外,可謂順風順水,27歲獲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學位,30歲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博導,37歲率團隊攻克困擾結構生物學界達半世紀的科學難題,被評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0歲受聘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職位,42歲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然而,無論顏寧做得多好,都有人在背後議論她。 在清華任教十年,自2015年起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她2017年遠走美國,並於2019年4月30日,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之後,她便在網上遭人質疑。 網上流傳稱她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 有不少網友在網上發表評論,還流露出了不滿、不屑的情緒,有的還對她冷嘲熱諷,乃至人身攻擊。 還有網友說:中科院院士評選方法需要改改了,這樣的科學家都不是院士,還有屠呦呦女士也不是院士,最優秀的科學家為啥評選不上院士? 其實,顏寧落選中科院士不是中科院不惜才,遠走美國也非她所願。 一、顏寧落選中科院士不是中科院不惜才,看看中國院士是如何評選?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科院院士的產生要經過三個流程。 第一,提名候選人。增選院士每2年進行一次。院士候選人由院士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學部主席團可根據學科發展需要設立候選人特別推薦小組,值得注意的是不受理本人申請。 第二,確定最候選人。候選人初選時,各學部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各學部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本學部有投票權院士人數的三分之二。 而且最終候選人必須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按學部主席團確定的名額,根據得票數依次產生本學部終選候選人建議人選。 最後,經各學部常務委員會審查確認後,由學部主席團確定最終候選人。 第三,新當選院士由具有投票權的全體院士投票產生。選舉實行等額無記名投票,獲得贊同票數超過有效票數二分之一的候選人當選。 由此可見,新當選的院士不是由中科院決定的,而是最終由投票產生。 而增選名額及其分配在保持基本穩定的前提下,由學部主席團根據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趨勢確定。 所以說,顏寧落選中科院士不是中科院不惜才。有時候一票之差就被刷下來了,也只能惋惜,但不能因此而開後門讓她當選,因為落選之人也非她一人。 二、遠走美國非她所願 面對網上的各種聲音,沉寂了幾個月的微博@nyouyou終於露面,5月25日顏寧霸氣回應兩個字「扯淡」。 顏寧終於說出原因,遠走美國非她所願。 她說自己在參加過美國國家科學院投票後,才知道在清華大學時,她就被提名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時間是在2016年。 而這個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提名並非是她申請,也是和中科院院士提名一樣,由美國各科研部門推薦出來的。因此,她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純屬意外。 同時,她說明中科院院士是兩年一次的「提名」,並非網上流傳的「自己申請」。 對於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她表示自己做事比較隨心所欲,以「旁觀者」的視角看待參與競選院士,只覺得過程好玩而已,沒啥特別的感覺,並不是為追求名利。 最後她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我們無論在哪國做基礎研究,受納稅人出資支持,能第一個搞明白一些東西已經是最大的賞賜,帶來的名利只是副產品,而不是追求。」 三、出國完全是種歷練 2019年院士增選中,中國科學院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為56歲,中國工程院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為58歲!而最年長的王琦更是已經76歲。大家非常熟悉的前清華大學副校長,顏寧的恩師施一公也是46歲,第二次競選才成功當選中科院院士。相對於他們,如今42歲的顏寧還很年輕,所以需要更多的歷練。 雖然離開,但是她一直都保持著與清華的聯繫。實際上無論是她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未曾放棄為中國科研做出貢獻,甚至可以說是盡其所能。 而我們評價一個人是否有價值,不是看她在哪裡,重要的是看她能否推動中國科研水平向前發展。 因此說,顏寧3次落選中科院士不是中科院不惜才,遠走美國也非她所願。願未來的中國與百鍊成鋼的顏寧再次相遇,開啟新的輝煌! 《顏寧:3次落選院士不是中科院不惜才,遠走美國也非她所願》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顏寧:3次落選院士不是中科院不惜才,遠走美國也非她所願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