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歷史人物傳說:一塵不染的何謙如》 夢裏落花Viola優質創作者何謙如於晚清光緒年間出生於大墩村福元坊一戶普通農民家庭。父母是靠養蠶種桑為生的,共有四男五女九個孩子。謙如在兄弟姐妹九人中排行第四,乳名叫“亞四”,原名榮增,別字謙如,群眾給他的綽號“一肚子墨水的人”,自號“一塵不染”。謙如父母勤勞節儉,一家三餐食飽飯不成問題。至於兒女上學,因學費昂貴,孩子多,全部讀書有困難。那時是個重男輕女,說什麼“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社會,父母只供了四個男孩上學;大兒子讀過一年書塾,第六和第九的只讀過二、三年書,亞四上學時間有六、七年之久;五個女兒都是文盲。 謙如為什麼能讀六、七年書呢?可能有如下原因:(1) 他天資比較聰穎,智力超於一般兒童,大哥在書塾由老師點教讀了一年的《三字經》、《昔時賢文》、《幼學瓊林》等幾本書。他上學第一年僅花了三、四個月就讀過了,且大部分能背誦出來。(2) 晚清時代,在書塾讀書也有學業成績優異獎的,謙如上學連續幾年都譽為“優秀兒童”,享受免學費待遇。(3) 謙如從九歲入學蒙格寫字起到仿寫什麼《玄秘塔》帖、《成親王》帖……都很認真。十歲那年端午節,學堂放假,他一早就磨好一碗墨來練字。為了寫好行草“九”的一個鉤,寫了幾十個也覺得不滿意。當他正在聚精會神凝思九字鉤的寫法時,二家姐送來兩只梘水粽和半碗黃糖水放在墨碗旁叫他吃。感到有點兒肚餓的他用左手拿起一只粽子去蘸糖水吃。誰知把粽蘸在墨碗裏,吃罷兩只粽子都不知道。媽媽叫吃午飯了,謙如迅速跑來,全家人看見他這個樣子都抱腹大笑;他還一本正經的問人家笑什麼,大哥拉著他到鏡子前一照,連他也哈哈大笑起來。從此,人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做“一肚子墨水的人”!(4) 大哥和兩個姐姐都參加了生產勞動,家庭生活改善了,在當地讀過幾年書後,父母決定送他到九江關先生門下深造幾年,希望他將來能吃碗自在飯。九江關先生是個秀才出身,文學底子好,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他還擅長書法,精通祖傳針灸、艾灸。對小孩麻疹、急慢驚風,成人的傷寒、癆病、花柳、跌打刀傷,各種奇難雜症等等的醫療技術都十分到家。他室內的廳堂掛滿了人家送來的“藥到病除”、“妙手回春”、“再世華佗”之類的牌匾、錦旗,可是其醫術之高明。謙如耳聞目睹這些情況,對關老師無限羨慕。他下決心,除了認真聽課,做好作業之外,有時間就跟隨老師左右,爭取多學一點東西。每天課間,老師給人看病,他站在旁邊看;老師給病人用艾熏、用針刺,他要問短長;老師曬川芎、白芷、北芪、党參、當歸之類藥材,他也去幫手。老師休息時間挽著籮筐布袋到草地、上山去採藥他也跟著去,並仔細問清各種藥材的名種和用途,老師在醫療室拿起人體經絡穴位圖來練習用長針刺自己各個穴位時,他也學。有一天,他的牙痛得很厲害,老師知道後,拿支消過毒的長針在他的合谷穴位輕輕一刺,立刻不疼了。接著有一位大漢用手捧著頭來找關老師,談自己右邊頭疼了幾天,像刀刺一樣,引起右邊手、肩多處不舒服,藥石無靈,求關老師開重藥救一下。關老師一摸其脈,認定是偏頭痛,拿起消毒長針,向他頸部的天柱穴紮下去,擰了兩下,立刻好了。這使謙如覺得針灸確實神奇。因此,一有空就走進醫療室,拿起長針,摸好自己穴位,這也刺,那也紮的,感到很有趣。有一天中午,趁老師午睡,他走進醫療室,拿起長針消過毒後,從足三裏起,一路順次紮自己的穴位,當他紮到頸部的穴位時,突然發出依依呀呀的叫聲,老師被他驚醒起來一看,原來他把長針紮在天柱穴上些的“啞門穴”。這次如果不是老師醫術高明,及時搶救,恐怕謙如成了個啞巴呢!謙如到九江求學已半年了,關老師對他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內,心想,自己從事教學工作多年來,求學的孩子近千,他們除了聽課、做功課之外,其餘時間都是玩,從未見過一個像謙如這樣對醫學有興趣的學生。因此,他決定找謙如談一次話,弄清他對醫學是好奇還是想學點本領;假如他真的愛好,就將醫學知識、經驗傳給他,反正自己的兒孫都不喜歡這種行業。有一天中午,關老師開門見山問謙如:“你到這裏來學習已半年了,課餘時間你不去活動,為什麼要跟著我呢?”謙如道:“我見你每天既忙於給我們講課,又經常為人家看病,很受人敬重,我想從中多學一點東西,長大了像你一樣,為百姓多做一些有益的事。”關老師聽了其坦誠的話,決定收他為徒。從此,關老師利用每天課餘、節假日時間,從中醫的“望、聞、問、切”等基礎知識,循序漸進的傳授給他;把針灸、艾灸的關鍵問題,各種中草藥名稱、性能、用途等都無保留地告訴他;凡有男女老少各種奇難雜症病號到來求診,都手把手的教他把脈、診斷病情、開出處方,使他掌握理論與實踐的經驗。另外,叫他用玉扣紙將《關氏祖傳醫學秘方》全部抄起來備用。謙如都接受了。謙如從九江讀書回來那年才十五、六歲,這個閑不得的人,一有空就像關先生那樣,挽起籮筐布袋到湧塹邊、草地裏尋找雞骨草、毛射香、崩大碗、玉芙蓉、過塘蛇、野菊花、夜牽牛……回來分門別類曬幹做藥。家人知道後也去幫他找生草藥。那年的二、三月,麻疹流行,僅福元坊就有三、四位兒童染病、發燒不退,窮人家沒錢請大夫的只好求神拜佛,弄些香灰開水給孩子飲,搞到哭哭啼啼,無濟於事。謙如得知,主動上門給孩子診治,確定是麻疹後,輕的用自己找來的車前草、崩大碗之類煲水飲,一解毒就好了;稍為嚴重點的,再開一、兩劑成藥配合也痊愈了。清末,我國教育事業落後,像謙如這樣讀過六七年書的人不多。當時平步堡、葛岸堡成立聯合辦事處,設在樂從辦公,(又叫平葛兩堡局),得知謙如在九江關先生門下深造回來,立即以每月三百司打油粘米的待遇聘請去當辦事員;謙如和家人都同意了。後來鷺洲堡和水藤堡也成立聯合辦事處,決定和平步堡、葛岸堡聯合辦事處合並,在樂從統一辦公,簡稱“四堡局”,是當地的行政權力機關;謙如繼續留在四堡局當辦事員,月薪從原來的三百司斤油粘米,逐步增加到後來的四百五十司斤油粘米。在四堡局工作期間常有病號來找謙如診治,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他盡量滿足病人的要求。有一年夏天,謙如在中美洲智利國經商的九弟何榮藉(即《英雄河畔話當年》第三輯《蝕本也燒大炮仗》那個“杏花樓”老板何九叔),由於事業的發展,來信邀請四哥謙如到智利去幫他管理“意璣忌”農場。但謙如有美金不想賺,立即給九弟回信說:“我酷愛自己的事業,不想離開家了;若然你人手緊,我通知大哥幫你就是了……”明清時期,男人都是長辮子的,推翻清皇朝後,國民政府提倡男人剪辮。當時社會上許多受西方生活方式影響,剪掉辮子跟潮流,留個時髦的“紅毛裝”或者“大花旗”。何謙如卻剃光頭。有人問他:“你剪辮後為什麼不跟潮流,留個西裝呢?”謙如回答說:“我不羨慕紅毛,也憎花旗;人各有志,我不但今天剃光頭,打算一輩子都剃光頭,做個‘一塵不染’的光頭佬!”他當時這樣說了,往後幾十年,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到了。(未完待續) 《樂從歷史人物傳說:一塵不染的何謙如》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樂從歷史人物傳說:一塵不染的何謙如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