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駿:讓資本長出精神,讓“財富向善”成為時代潮流》 金融界萬象大會年度獲獎創作者,北京富華創新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官方帳號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馬蔚華給新院長嚴駿(右二)頒發聘書。 (受訪者供圖/圖)五年前,比爾·蓋茨、瑞·達利歐、葉慶鈞、牛根生、何巧女五位中美企業家聯合倡議發起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並與眾多嘉賓在北京見證了這所學院的誕生。該學院簡介的第一句話即為:“中國首家獨立注冊的公益學院。”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擔任學院董事會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振耀擔任創始院長。2020年11月,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馬蔚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年籌備工作組為學院注冊一事先後對接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雖然比爾·蓋茨等捐贈人曾希望把學院放在北京,但深圳“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創新精神感染了發起人,用一個多月的“深圳速度”給學院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包括注冊便利,最終,公益學院落戶深圳。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創始院長王振耀2015年接受媒體專訪時,曾立下目標,“爭取在五年內,建一個有國際水准的公益領域綜合性的學院或者大學”。公益學院的教學辦公場地,從前海夢工廠到福田國際創新中心,幾次搬遷。目前,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在深圳和北京分別設有教學點。曆經五年摸索與發展,公益學院建立了一整套覆蓋公益慈善領域的基礎教育體系,在讀及校友已經累計超過5000人,他們來自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及歐美20個國家和地區,將近30%校友有多元身份,40%有商業背景。2020年,學院第二屆董事會換屆,並同步全球招募遴選新院長。經過多輪面試,最終董事會決定聘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全球金融發展教育中心主任嚴駿出任第二任院長。據了解,嚴駿在五道口金融學院期間,開創以成功企業家和知名投資人為培養對象的全球金融GFD項目,將GFD發展為國內同行中招生規模更大、影響力更廣的高端金融與管理教育項目,並引領市場多年。同時,他還與日內瓦大學等國際名校探索國際公益教育合作,在推動公益與可持續金融、社會企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等領域努力踐行。新院長將會給公益學院帶來怎樣的改變?一個在工商管理和金融教育領域實踐多年的管理者,為什麼會轉身投入公益教育,加盟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上任後,他會遇到哪些挑戰、對學院做哪些組織變革?作為第二任院長,嚴駿對於公益學院下一個五年又有哪些思考?2020年12月8日,南方周末記者在公益學院深圳校區采訪了嚴駿。 “選擇我,董事會有勇氣”南方周末:時隔幾年,我這次注意到,學院現在的LOGO加回去了“深圳”兩個字,這跟您的新任有關聯嗎?嚴駿:入職後,我第一次看到學院給我印制的名片時驚呆了,發現整張名片都找不到“深圳”兩個字,一問得知是有意拿掉的。此後我在幾次不同的會議上建議要把“深圳”兩字加回去。為什麼要把“深圳”兩個字加回去?首先,學院的注冊地在深圳;其次,“深圳”本身是一個有著強烈地標性、識別度的名詞;再者,公益學院也正好誕生於此,如果不在這裏紮根,永遠打不出品牌。南方周末: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嚴駿:舉個例子,麻省理工學院如果把“麻省”去掉,誰知道它,誰能記住它?理工學院全世界各地都有。如果沒有麻省兩個字,就會造成身份模糊,進而難以成為一個強勢品牌。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的發展要立足深圳,面向全國,輻射全球。學院要深耕深圳本土,緊隨深圳步伐,建設公益教育的先行示範學院,同時,為把深圳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慈善之都貢獻力量。南方周末:您過往的職業經曆多與商科教育、工商和金融管理有關,與公益教育或公益管理交集不多。您上任後我聽到一種聲音,聘請一位來自金融學院的人出任新院長,似乎要把學院辦成一家金融學院。對此,您怎麼看?嚴駿:老實說,董事會選擇我,他們還是很有勇氣的。正如你所說,我過往經曆裏跟公益教育、公益慈善沒有太多接觸,也沒有在公益圈工作過。今年,恰有校友去我家,說起學院正在招聘院長,認為我可以考慮這一職位。閑聊中,他很驚奇地看到我家有一面牆的書,多跟公益慈善、社會創新、社會企業家等相關。南方周末:為什麼會收藏那麼多與公益慈善相關的書?嚴駿:嚴格意義上講,我有一段工作經曆跟公益沾了邊。當時,我們聯合哥倫比亞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共同開發一個公益金融與社會創新的項目。合作過程中,我發現這個領域很有意義,國內這一塊發展相對滯後,當時的合作激發了我的興趣,也開始慢慢關注這一塊。坦率地說,我不曾特意鑽研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但冥冥之中,我和這個領域產生了交集,積攢了那麼多跟公益相關的書,不少的書還是英文原版的。南方周末:與以往相比,出任公益學院院長幾乎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您有壓力嗎?嚴駿:說沒有一點壓力,那是假的。我現在要做的,是如何把壓力轉化為動力,如何在規定的周期內,用具體的、有效的行動來兌現我對董事會的承諾。以前,我在金融學院負責金融發展高端專業項目多年,培養對象多是成功企業家及知名投資人。過去20年,我曾先後在外語、法律、管理、體育、時尚、金融等領域從事教育開發和項目管理工作,從過往經曆的階段性熱點教育,到今天踏入公益教育行列,與其說是我個人的選擇,不如說是大變局時代對我的引領。南方周末:在您看來,您身上的什麼經驗、特點打動了董事會?嚴駿:我認為,董事會希望新院長懂教育,對教育這一塊有行業經驗。我從事教育多年;其次,希望新院長懂管理,有豐富的管理經驗,我31歲時就在中外辦學過程中出任過副院長,在國內外大學擔任過中心主任,還擔任過咨詢公司總經理;其三,有一定的國際視野,這塊我開發過多個國際教育合作項目;其四,有一定的資源,無論是人脈資源,還是師資資源等。綜合這些,董事會最後選擇了我,所以董事會選擇我還是有特別考量的。打造全新項目“全球社會企業家”南方周末:據我了解,您到任後開始了密集的內部調研,跟不少教職員工進行了深入座談。對於學院現有課程體系,您有什麼想法和打算?嚴駿:在學院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們將對現有教育產品進行優化和迭代更新,推出新的教育培訓體系。原有的公益網校(POA)和國際慈善管理項目(EMP)通過與印第安納大學禮來慈善學院開展學術合作,全球善財領袖項目(GPL)通過與法國南特高等商學院可持續發展公益慈善項目的迭代,更新為新的GPL全球善財學者項目,以及與日內瓦大學合作的GSE全球社會企業家(可持續資產與財富管理方向)等項目,將成為學院公益教育新的核心品牌。南方周末:如何理解“全球社會企業家”這個新的教育項目?嚴駿: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注重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多的企業創始人有意識開始做公益,但如何科學、有效地做公益,他們心存疑惑。我們也注意到,有些企業因為所做的公益不專業而引發輿情風險等等。“全球社會企業家”教育項目將與全球百強名校日內瓦大學展開深度合作,通過兩年課程學習,幫助中國乃至全球企業家構建一套完整的現代的公益知識理論與社會企業實踐體系。南方周末:這個教育新項目的招生對象是誰?嚴駿:招生第一條線是成功企業家和知名投資人。如果從年齡上區分,四十歲左右。也可以適度放寬報名條件,比如新經濟領軍人物和新生代代表,也是我們期望能招到的學員。五年內,學院或有獨立的永久校園南方周末:加入公益學院之前,您對公益學院是一種怎樣的印象?嚴駿:用幾個我的學生或朋友的疑問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到任後,他們不約而同地問我,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到底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學院?從課程體系來看,涵蓋公共管理、社會學、法律、傳播、金融等不同領域,公益學院相當於是一個以公益慈善為核心的綜合性學院。另外,還有一個被問得最多的問題,你們學院在哪?我說,注冊地在深圳,目前辦公場地是政府補貼租賃的,還沒有一個永久性的獨立校園。但我希望在我這個五年任期內,能為學院找到一處永久校址,哪怕我到第五年聘用期滿時學院永久校址只開始了一個啟動儀式,比如動了一鏟土。我也相信,我們應該擁有屬於公益學院的獨立校園,這也是學院董事會的願景之一。目前,我們已經開始接觸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公司和校友,就永久校址這一重要事項展開溝通、洽談。南方周末:可否設想一下您心目中五年後的學院?嚴駿:希望學院紮根深圳這片沃土,真正擁有國際化風範,擁有成體系的、有市場核心競爭力的教育項目產品,擁有屬於學院自己的獨立永久校園。其實,我9月到任以來,也有一些朋友問,你們公益學院的收入高嗎?有人願意去你們那工作嗎?因為當時我還未看到財務報表,所以我沒有正面回答。在我看來,我希望公益學院的同事們能在一個環境友好、員工友好的狀態下舒心工作,擁有一份體面的跟市場相對應的收入,且呈逐年上升,另外擁有一條暢通的職業晉升通道。不要把公益慈善標簽化南方周末:對當下中國公益,您怎麼看?嚴駿:過往一些企業家學員告訴我,他們對“慈善家”這個叫法很緊張。因為,一旦被貼上慈善家的標簽後,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機構或項目通過各種方法找到他們、尋求捐助。“500萬?不行的話,那50萬行嗎?50萬不行,那5萬行嗎?”類似這樣的印象感受,我從企業界聽到不少。我個人覺得,找企業家給公益項目籌款沒問題,但需要考慮周全的是,除了讓企業家捐款之外,還能為他帶來什麼?如果沒有這個意識,也沒有去反饋,是不行的。這麼多年,公益界一直在成長,但依然有很大的空間。尤其是在與企業共同成長的過程中,資金只是一部分,更多應該考慮到一個企業家對社會的貢獻,包括時間、才能、可撬動的社會資源,將捐贈建立在創造共同社會價值上,挖掘共同的使命,提升社會問題解決能力。南方周末:公益該如何向商業學習?嚴駿:我認為公益事業要發展,不僅僅是靠現有的公益圈。如果僅僅靠公益圈,大家雖然也很努力,做得很辛苦,但未必能達到理想效果。我認為打破公益和商業的邊界是重點,要激發中國的企業家創造社會價值的激情,用商業的效率和企業家的精神來做公益,讓更多的企業家將更多的才能帶入公益圈。在我看來,所有公眾上市公司都應該是社會企業,除了為股東負責,還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創造社會價值。雖然社會企業在國內還沒有明確的界定標准,但這將是大勢所趨。雖然社會企業在國外早已不新鮮,但我預感,下一個十年二十年,社會企業可能會得到中國社會的廣泛認同,公益也會成為中國大多數企業家願意投身其中的事業。南方周末:相比商業領域,您覺得中國公益生態完整嗎?嚴駿:我個人認為目前中國公益生態還不夠完整,但競合已日趨激烈,需要向商業領域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效率、規模化,比如如何基於有限的公益資源,通過組織化運作來解決一些真正的社會問題。這些年來,我面向的群體是成功企業家、投資人,他們大多是商界和金融界的精英人士。據我觀察、了解,這些人在創造顯赫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不少人也一直在思考,財富之外,什麼是真正的價值追尋?我想,財富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利用財富,推動社會價值的創造,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升人類生活的尊嚴與成效。感謝有這麼一個契機,讓我加入公益教育行業,可以與大家一起,將商業資本引向公益,將公益精神注入商業之中,讓更多的資本長出精神,讓“財富向善”成為時代潮流。 《嚴駿:讓資本長出精神,讓“財富向善”成為時代潮流》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嚴駿:讓資本長出精神,讓“財富向善”成為時代潮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