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孔夫子舊書網北京古城堡圖書有限公司官方帳號關於飯:《詩經·小雅·大田》:“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來方禋祀,以其騂黑,與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周王巡視,婦子隨從。田裏農夫勞作,田頭家屬送飯。一派祥和,與民同樂。豬牛黍稷,敬獻祭祀,歡慶豐收。)《詩經·國風·豳風·七月》:“十月穫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十月收獲稻,釀制春酒,長壽幸福。)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詩的時代主要糧食作物是黍子和小米……即詩中屢屢並言的黍和稷。”“黍,今稱黍子,去皮稱大黃米。為亞洲北部(包括華北平原)原產。黍生長期短,營養價值高,品種可別為粘與不粘兩大類……商周時人最主要的食物是飯,一切谷類最重要的用處也是作飯……以粟或黍做的米飯為主食,直到漢代,也還如此……飯食而外,黍是造酒的主要原料。”“稷,通稱作粟,今北方呼為谷子,脫皮稱小米,原是從狗尾草馴化而來。稷在北方新石器時代的作物中,即已占據主要地位……稷的營養價值高於黍,可在幹旱地區生長……且極耐儲藏,故成為上古最主要的食糧,並被尊為五穀之長。”此刻,我所吃的米飯,當然不是商周時人所吃的以“黍”做成的米飯,更與“稷”無關,而是“稻”做成的米飯。當時已有稻,但不普遍。後起的稻穀逐漸取“黍”而代之,後來居上成為今天的主食。關於豬:豬與“家”,時人多有謬論。近讀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謂:“‘家’字的初義,可以推原到甲骨卜辭。據卜辭得知,殷人祭祀祖先的場所稱‘家’,即家的本義為宗廟,亦即宗族團體共同祭祀的場所。”可見,不是有豬的地方才是‘家’,那是宗廟,是集體的宗族的家。“居”和“室”才是個人的自己的家。“家”中的豬,很不幸也很有幸,已經成為宗廟裏的祭品。 關於萵苣:萵苣(學名:Lactuca sativa Linn.)是菊科,萵苣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莖直立,單生,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大,不分裂,倒披針形、橢圓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頂端急尖、短漸尖或圓形,無柄,圓錐花序分枝下部的葉及圓錐花序分枝上的葉極小,卵狀心形,無柄。花果期2-9月。該種原產地中海沿岸,中國各地有栽培。品種有萵筍、生菜、卷心萵苣……是較為普及的一種蔬菜。可刺激消化酶分泌,增進食欲,促進人體的腸壁蠕動,防治便秘。萵苣原產地中海沿岸,詩經的時代大概沒有傳入中國,所以我這一味“綠肥紅瘦”萵苣枸杞子,數典不能忘祖也算西餐了。但是當時不等於沒有類似的東西,比如同為菊科的蔬菜。《詩經名物新證》:“‘四月秀葽’之‘葽’,即苦菜……它是那一時代標志時令的植物。不過苦菜一族,種類甚繁……大致說來,都可以算作菊科苦苣蕒屬中的植物,乃多年生草本,葉從根莖伸展出來,像羽毛一樣裂開;夏天梢頭開出一簇一簇小黃花,花罷為絮,白毛如毬,故有‘荼’之稱;莖和葉掐斷都會流出粘粘的白汁,可食而味苦。上古時代栽培的蔬菜很少,苦菜大約很早就成為常蔬,不僅百姓食用,而且登庖升俎,入王公富室之肴,直到漢代也還如此。”又注釋38:“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卷一引丘光庭說:‘《月令》:孟夏苦菜秀……今驗四月秀者,野人呼為苦葽,春初取煮,去苦味,和米粉作餅食之。’”苦苣蕒,即:苣蕒菜(學名:Sonchus arvensis L.)是菊科,苦苣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垂直直伸,莖直立,高可達150厘米,有細條紋,基生葉多數,葉片偏斜半橢圓形、橢圓形……頂裂片稍大。舌狀小花多數,黃色……冠毛白色,1-9月開花結果。苣蕒菜幾遍全球,中國大部有分布。苣蕒菜以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利溼排膿,涼血止血之功效。我買了一輩子的菜,一直就分不清苦麥菜與油麥菜,一會怎麼這麼苦呀?一會怎麼又甜啦?今天才算大徹大悟,前者就是苦苣蕒(苣蕒菜),野人俗稱苦麥菜;後者萵苣(萵筍)葉,野人俗稱油麥菜(甜麥菜)。“麥”,皆作“蕒”似才標准。 確實呀,吃一頓飯,還這麼不容易! 順便秀一秀餘冠英選注《詩經選》,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五九年一版二印精裝版(實為精裝一印),詩人翻譯家朱子奇簽名鈐印舊藏。又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北京古籍出版社二〇〇〇一版一印精裝版,揚之水簽贈本,字寫得才是那個娟秀!《詩經》中有三首《揚之水》,一個叫作趙麗雅的女子,隨手一翻,就以筆名“揚之水”名揚江湖了……2021年元月6日蓮花山下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