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溫到底是變冷還是轉暖?》 李家萬事興歷史達人,優質創作者變冷!再說一遍:不是變暖!而是變冷!現在還有人相信所謂人類碳排放、溫室效應,從而導致全球變暖的“主流說法”!?那我告訴你,你是真少讀了幾年書,也真的高估了人類活動對地球氣候的影響。碳排放、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本身是一場政治博弈而不是科學判斷。就如不久前被美國制裁的丁仲禮教授接受柴靜采訪時所說:“中國人是不是人?為什麼同樣的一個中國人,就應該少排?” 如果你是70、80後,或許你還記得小學課本上的一篇文章《黃河象》,這篇文章說,200萬年前,甘肅?省和?現在?的?雲南??熱帶?一樣,??有?成群?的?大象?。按我國??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楨?的?分析?,那個?時代?的?氣溫?熱?得??比?現在?高?5-6度?。那個?時代??有?人類?工業文明??嗎??有?所謂?碳?排放??和?溫室?效應嗎??不說?200萬?年前?,就是?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朝?,氣溫?仍然?很高?,河南?名為?“豫”,是因為甲骨文在那個遙遠的時代還記錄有大象在河南一帶的活動。 事實上,竺可楨早已經通過考古和文獻考察證明,地球的氣候分為冰河期和間冰期(溫暖期),而我們正好處在一個間冰期的末端,地球氣候的歷史規律指向我們正逐漸走向一個寒冷的小冰河期甚至真正的“冰河時代”,而不是所謂的“溫室效應”。 全球氣候變暖根本就是一個騙局!仔細讀讀竺可楨的《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論文,可以明顯地總結出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而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溫暖期的末端。 1、第一個溫暖期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時期到殷商時代。甲骨文記載當時安陽人種水稻早在陰曆二月初下種,現在看起來這有點兒早得不可思議,比現在早足足一個多月。竺可楨考證,北京的泥炭層表明,3000-5000年前北京生長著闊葉林甚至椰樹,代表著北京溫暖的氣候。而河南一帶大量的大象殘骸以及與甲骨文關於象群活動的記載,也應證了此點(商朝以河南為中心區域)。2、第一個寒冷期從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竹書紀年》記載周孝王時長江、漢水在冬天凍結的情況,說明當時的氣候比現在寒冷。3、第二個溫暖期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東周到秦漢溫暖期。魯國的《春秋》中有“春正月無冰”、“春二月無冰”、“春無冰”等多次記載。《荀子·富國篇》和《孟子·告子上》載齊魯地區(山東)農業種植(水稻)溫暖得可以一年兩熟。整個西漢,人們就是在陝西的長安也感覺到冬天“暖如陽春”。4、第二個寒冷期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600年,即東漢南北朝寒冷期。這個寒冷期以公元4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資治通鑒》載晉成帝初年,渤海灣從昌黎到營口連續三年全部結冰,而且凍得嚴嚴實實。南北朝的軍隊在冰上作戰,當時冬天的河流和渤海灣,經常出現幾千人的大部隊(帶著輜重糧草)進行戰略機動,平均氣溫比現在低2-5度。5、第三個溫暖期從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時期。據竺可楨統計,公元650、689、678年這三年的冬季,唐朝的長安“陽光照人,無雪無冰。”當時荔枝甚至可以在四川種植和結果,大家要知道,楊貴妃吃的快馬傳遞的新鮮水果,是在四川而不是在福建種植的。6、第三個寒冷期從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兩宋時期。此間公元11年太湖全部結冰,冰上可以通車,1100年、1178年冷到福建福州荔枝兩度全部凍死。7、第四個溫暖期從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溫暖期。1225年,道士丘處機在位於大都的長春宮作《春遊》詩雲:“清明時節杏花開,萬戶千門日往來。”清明杏花就在北京綻放,現在可能嗎?當時北京氣候比現在溫暖。8、第四個寒冷期從公元1300年到1880年,即明清嚴寒期。此間,1329年太湖全部封凍,太湖島嶼上的橘盡凍死。1493年,明朝弘治六年,淮河流域普降大雪,這場雪居然從農曆當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變成“冰陸”,車馬通行。竺可楨說:“五千年來,我國氣候四個溫暖期與四個寒冷期交替變遷,其時間上的差異性是非常明顯的。”他認為,現在正處於一個相對溫暖的時期,但即將面臨的是下一個寒冷期。而每當寒冷期代替溫曖期之時,中原地區王朝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中公元400年左右的“五胡亂華”;公元1200年左右,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的接踵南下;以及公元1700年左右後金入關就是氣候轉冷導致中原王朝滅亡的一個關鍵因素。許多氣象學家也認為,人類活動的加劇可能將下次氣候轉冷推遲100~200年,但其實這並不完全是壞事。事實上,全球氣溫的變暖,對糧食作物的產量增長。有益無害。,尤其這對地處溫帶的中原政權來說是好事。如果考慮到地球越來越沉重的人口負擔,目前的氣候變暖有益於讓耕作線北移從而養活更多人口,這是氣候變暖的紅利而不是負債。相比於所謂氣候變暖導致諸如北極熊滅絕這類“政治正確”的談論,人命和熊命,到底哪個更重要?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如果真的減少碳排放、逆轉溫室效應導致氣溫降低而不是升高,可耕帶南移,那麼東北糧倉甚至河南都不要想種糧食了。竺可楨說過,平均氣溫的降低從來都是導致中原王朝的災難——然後伴隨大規模的、可怖的人口降低。特朗普為什麼一上台就主動退出歐盟發起的控制碳排放的《巴黎氣候協定》?因為他心裏有數———氣候變暖變冷,目前事實上並不是人類的活動所決定的,它自有自己的規律。這也是特朗普在屢次公開發言中對太陽能、風電這類新能源極端不感冒,甚至信心滿滿說出“風電致癌”這類“大話”的原因所在。 的確,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富含碳的石化燃料,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層中。但溫室氣體、地球軌道變化,以及其他影響氣候因素的相互關系至今不為人們所真正了解,說人類的碳排放影響了全球氣候為時過早。甚至也有專家認為,即便人類活動導致北半球極高緯度地區的溫暖氣候,這樣一來,對同處北溫帶的中美來說,氣候會更加寒冷,下次冰期反而將會提前到來:對中美兩國都沒好處。說句實話,現在無論你身在中國何處,這個冬天,你感到比以前溫暖了嗎?我認為,中國一直作出對控制碳排放和遵守《巴黎協定》的積極態度,一方面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高尚政治宣言;另一方面,也是“將計就計”,借環保為名完成“去產能”、關停效率低下並且已經落後的粗鋼、煤炭業小工廠。但是,隨著想說就說的特朗普倒台,新一屆美國政府又重新撿起了“氣候牌”,民主党一直以來注重意識形態制高點的爭奪,一直以來“心口不一”。新中國成立至今,朝鮮戰爭、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越南戰爭、銀河號事件甚至炸我駐南斯拉夫使館———這些惡性事件都發生在貌似溫和的民主党人任上。美國人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已經是必然的趨勢。這只是一張政治牌而已,無關地球變暖變冷的科學。迎接下一次“冰河世紀”,才是符合歷史周期律的科學預判。——————餘音。1月19日,關於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定》,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方歡迎,並且期待。美國新政府重返巴黎協定,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積極貢獻。 《地球氣溫到底是變冷還是轉暖?》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地球氣溫到底是變冷還是轉暖?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