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的變遷如何影響世界古典文明的興衰》 清竹雅韻history文化達人一、列舉世界幾大典型文明興衰與其發源地地理環境為了方便理解和便於區分,我們這裏將世界的典型文明簡單劃分為“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有如此明顯區別的原因,就在於地理環境之間的巨大差異——西方文明大多環海,有地中海、大西洋等海運條件的加持,而東方文明大都發源於河流附近。西方文明比較典型的雅典文明和希臘文明,都發源於地中海,是典型的小城邦制的海洋文明。歐洲的地理環境相比於亞洲來說平原面積較小、農業發展程度較低、中央集權程度也不如四大文明所在的河流流域發達。但因為這種臨海的文明一般情況下漁業都十分發達,在此背景下漁業產品與農產品交換頻繁所帶來的商業發達現象,更是推動了臨海城邦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而反觀東方以河流為起源地的文明——比如黃河文明和尼羅河文明,它們的整體環境相較之比較封閉“北面大漠,西面高原,南面叢林,東面大洋”。與此同時有兩條大河流域以及大平原——這種地理環境注定會出現強勢古代文明,但也注定對外交流困難。這種環境產生的政權秉承著“天朝上國”心態是很正常的現象,本身環境容易誕生強大帝國,同時對外交流還不便,自然不熟悉世界其他地方。 根據歷史經驗總結:商業發達有利於喚醒民眾權利意識、使其可以因為維護商業利益的目的而主張個人權益的獨立,從而去爭取發言權。而以尼羅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為代表的河流文明,則擁有著迥然不同的文化和政權性質。這便是地理環境的無窮魅力,以及所帶來的巨大深遠影響。二、地理位置多維度上的深遠影響因為生產力的限制以及可用生產資料寥寥等原因,人類在歷史上最早取得的文明發展成果大都是偶然獲得亦或是簡單重複的勞動經驗總結,這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增加了地理位置對於文明興衰的決定作用。通讀中國歷史課,可以發現這樣一種文化地理現象——歷史中相對鼎盛的時期,其地理氣溫都是處於一個比較高的狀態。比如西漢、大唐、大明、大清。而朝代更迭比較頻繁、政局不穩的政權卻處於氣溫比較低的時期,比如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兩宋之交等等。1.地理位置對中國歷史文化發展造就的優勢作用從地理研究方向來看,赤道地區有著豐富的熱量和降雨,那裏有最適宜人類生存的條件,應當是世界古典文明和政權發展的理想之地。但是事實上,人類能夠以最佳方式支配能量的地方是溫帶地區。真正有著名副其實的歷史的地方,不是位於赤道附近的非洲,而是位於北緯中緯度的溫帶地區:主要是因為中緯度地區的地理條件可以兼顧豐厚的自然資源和天然高海拔防護。 占據地理位置優勢的國家不需多說,首當其沖就是中國,提供了早期足夠的人口發展基礎。同時隔絕了別的文明從各個方向大規模入侵導致文明覆滅,但又不至於隔絕所有交流導致文明無法發展。這點無論是和與大陸切割塊數過多導致文明規模比較小的歐洲地理環境相比;還是和與世隔絕,文明缺乏與外界交流,難以發展悠久歷史文化的美洲地理環境相比,都有著比較明顯的優勢,這也是中國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不斷流的文明古國的重要原因。2.地理環境對世界各國政層面上的影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不容置喙的。但其實不僅各國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與地理環境有著直接聯系,政治制度的演變和發展也和地理緊密相關。比如我國自古以來大一統的情節,是由於北方相對平坦肥沃,容易產生一個強大的集團,南方地形破碎,會被北方蠶食,進而統一;而歐洲之所以多國林立,是由於各個地勢區塊之間存在著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與此同時多丘陵溝壑、少大面積平原的地理環境限制造成的交流受限和戰爭頻發問題,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歐洲難以形成集權統一的大一統形式——於是,歐洲人民在多個小國家、小城邦基礎上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邦制國家。美國作為一個“年輕政權”,其政治制度和政權指導思想也沒有躲開地理環境的影響:美國國土面積縱然廣袤無垠且環境舒適圈,但最為關鍵的還是海洋資源。 它以“海權論”為立國基礎,重視海洋軍事和海上貿易,這不僅可以為其提供戰略緩沖、保證了其國土被侵略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還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通過海洋來到這片土地的世界各地的人才,從而得以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三、世界文明發展與地理環境相互聯系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前面所述已經了解到地理環境對於世界文明發展所產生的巨大的、直接的、深遠的影響,但其實世界文明和地理環境除了單純的“直接作用”和“反作用”之外。二者通過雙方變遷完成互相變動的過程影響更為深遠——世界文明發展和地理環境之間相互聯系、互為表裏的共同促進世界發展和歷史前進。1.世界古典文明發展對地理位置產生反作用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希臘航海經濟與地理割裂成的小片疆域推動民主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中國長江黃河流域及亞熱帶氣候產生農業經濟,從而增加了對於水利修建和對抗北方無固定農業遊牧民族的需要。這種廣大疆土對有力集權的需求又推動形成了集權政治——凡此種種,這些都與地理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並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的發展,但其實政治制度的“適時推進”和文明的“特色發展”對於地理位置的擴張也起了重要反作用。 古中國最早的國家政權是為了防止黃河流域水災而產生的,而這一定程度上使得黃河第一次通過人類力量得到初步遏制,這也是有史記載以來古代政權和文明發展對環境產生的反作用。後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政權的完善,人類對於地理環境產生的反作用力逐漸明顯:植被妨礙城鎮發展被砍伐、通過戰爭途徑的領土擴張帶來的地理環境改變、2.詳析不同文明所承載的地理環境特點對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中國因為季風氣候和丘陵地形的原因,自然災害多發,更加需要統一強有力的政權來抵抗自然災害對小農經濟的沖擊。中國曆任掌權者都十分重視加強中央集權的問題,社會上也盛行集體主義——這是封建專制制度得到如此穩定且長久發展的地理原因。日本本土資源較少,直到現在“死亡美學”都是日本社會所推崇的文化觀念。 除此之外,日本適合農耕的平原地區偏少而且無一例外都在沿海地區,所以日本從歷史上就一直喜歡對外侵略獲取土地和資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發現直到現在,日本人的“物品收納”文化是比較出名的,這無疑與他們本身生活空間較小有一定關系。至於人類文明的最早起源地之一——非洲,縱然其氣溫高、物產豐富並且有大片平坦的、適合農耕定居的土地,但都離河流較遠,這也是非洲歷史上大一統帝國出現得相對比較少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非洲作為如今世界上最貧窮的一塊大陸,就是因為地理環境導致的非洲人整體文化惰性較強——氣溫燥熱而且原始自然物產豐富的地理環境讓最早的非洲人祖先踹一腳樹就能掉果子,也培育了致貧的惰性。 四、結語早期人類文明的兩大類型——“河流文明”和“海洋文明”,因為二者文明起點不同,也即文明孕育環境和自然資源種類不同的原因,文化之間的特點和差異以及深受自然文化影響的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可以說,地理對早期人類古典文明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的影響幾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早期文明又深刻影響後來文明,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會,“地理決定論”幾乎是一條適用於各種文明情況的“鐵律”,但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推進,地理的限制逐漸被打破,這個理論也不再成立。參考資料來源:1、《錢伯斯世界歷史地圖集》2、《劍橋世界古代史》3、《新編劍橋中世紀史》4、《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5、《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 《地理環境的變遷如何影響世界古典文明的興衰》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地理環境的變遷如何影響世界古典文明的興衰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