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授:長城害慘了歐洲》 北宮杜若在讀博士,文化達人長城是自戰國以來各朝代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侵所修築的以城牆為主體,涵蓋城、障、亭、標,橫跨華北、西北、華中的古代軍事建築,而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大多是秦始皇一統六國後舉國之力所修建的北長城。關於中國長城的記載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經過曆代的修繕,如今的長城已然是盤踞於中國北部的一座龐然大物,總長度21196.18千米,堪稱古代軍事工程奇跡。中國長城作為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不僅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更是在兩千年多年的中華文明留下厚重的一筆,從古自今圍繞長城展開的故事傳播甚遠,孟姜女哭長城、擊石雁鳴、烽火戲諸侯等故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漢時名聲赫赫的匈奴再到之後北方具有較大規模的契丹、東胡等政權,很少有政權能越過長城占據中原,可以說長城的作用在曆代來說都是有目共睹的。 而對於歷史上為數不多成功入關的滿族來說,即使清時滿族已深受漢族文化影響,長城的作用仍一直飽受質疑,皇太極曾多次越過長城攻打中原,他的後代康熙帝就修繕長城一事說過:"清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實豈無邊患?"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年有眾多遊客去爬長城,人們會驚訝於長城的城牆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高大堅固,面對強大矯健的北方鐵騎,長城真的有作用嗎?實際上,長城遠比人們想象得重要,不僅對中國有影響,對世界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巴菲爾德就曾一針見血指出:中國長城害慘了歐洲。長城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阻攔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最早記載於公元前7、8世紀,誕生於中國中西北部,為了適應其高寒極旱的氣候,終年實施嚴格的集體遊動放牧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史書還是人們如今津津樂道的古裝劇,北方遊牧民族士兵都擁有驍勇善戰、體魄強健的標簽,令曆代以中原為政權的朝代都頭疼不已。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一直都是松散的集中性政權,往往一個首領帶領他的擁護者自成一個部落分布在草原各處,而南下主要原因還是為了搶奪中原豐富的資源,他們會間斷性各部落團結起來對邊關進行攻擊,而且恢複力就如野草一般強大。 然而遊牧民族因為其遊牧文化及草原惡劣氣候的影響,人口數量並不可觀,但卻有著很強的戰鬥力。在北方草原至今仍有"馬是戰士生命"的說法,北方少數民族有著高超的馴養馬匹技術,一個優秀鐵騎在平原可以做到日行千裏。長城建造的首要作用便是——抵擋北方遊牧民族的馬匹,有了長城的阻攔,北方遊牧民族靠馬就很難越過了,攻擊力最強的馬匹被阻攔,即使士兵成功越過了長城,憑借其粗糙的武器和傳統人肉搏鬥的方式,與經濟發達人口眾多武器先進的中原政權進行對抗的並不利。除了能阻攔北方遊牧民族鐵騎外,長城還有一個特殊作用——快速傳遞信息,當在長城上駐守的士兵注意到遠處有敵軍進犯時就會燃起篝火,軍隊就能做到快速集合。北方遊牧民族一個重要的特點便是流動性高,移動速度快,一般作戰便是速戰速決,在完成攻擊後不等中原軍隊的反應便已逃之夭夭。而在當時交通並不便利的情況下,信息很難短時間實現互通,也就意味著中原戰鬥力強的軍隊可能在敵軍將一座邊關城市洗劫一空後也沒能趕到戰場,長城就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還能短時間內向更遠的城市尋求救援。 面對已經豎起長城、要攻破便要付出更大代價的中原,被中原軍隊一路逼到中國西北部的一部分北方遊牧民族選擇了西行維持生活,這也為歐洲史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長城給歐洲帶來了災難在現代人種研究中不難發現,在中亞、西亞、東歐等一部分地區都有中華文明存在的痕跡,而在一些國家歷史記載裏也有祖先是從遙遠的東方遷移來的種族。拿大部分人所熟悉的匈奴來說,在匈奴與中原長達上千年的爭鬥中,匈奴主體在東漢末期滅亡了,但其中一部分向西邊逃亡,與馬紮爾人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匈牙利人。同樣的契丹、突厥也被先後被逼西逃,分別在中亞和東歐形成了現在的蒙古人、土耳其人。回鶻人也在衰敗後在中亞形成了現在的維吾爾族人。這些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西行為歐洲帶來了一場"災難",就如美國教授就長城作用發表的觀念:"長城害慘了歐洲。"歐洲史中突然從東邊出現了一群驍勇善戰的騎兵,不難猜測這些便是當初北方遊牧民族西逃的一部分。 而在這些遊牧民族中在世界帶來最大影響的分別是匈奴、突厥、蒙古三大族群。在當時的歐洲正處於混戰階段,這些突然從東方出現的騎兵打得歐洲各國措手不及,毫無抵抗之力,就連當時最強大的羅馬帝國也難以招架。匈奴人的後裔經過數百年的遷移,沿途與各族群的混合使得他們更加強大,在一出現於歐洲的時便戰無不勝,快馬利箭像一柄長劍直插歐洲各國,日耳曼帝國、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先後被他們攻打,甚至導致了其走向滅亡。突厥人在被大唐重創後踏上了西行道路,他們在中國史中有著明顯的"紅發碧眼"的特征,在沉寂三百年後突然崛起於阿拉伯地區,打敗了東羅馬帝國,建成了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這個強極一時的帝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才被迫分裂,阿拉伯人奪回了他們的土地。說起蒙古族,不免讓人想到曾經輝煌非凡的蒙古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相比,蒙古帝國才是那個淩駕於亞非歐的龐然大物,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征服者"。蒙古族的崛起要從成吉思汗說起,蒙古族認為只要是馬蹄踏過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家園,他們是三大族群中唯一咆哮著沖向西方的。 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蒙古帝國進行了三次西征,迅速將版圖擴大到了歐洲,建立了四大汗國,蒙古馬頭琴的悠揚伴隨的是無盡的殺戮席卷歐洲。"黃禍"在歐洲使得各國統治者膽戰心驚,這群馬背上的征服者讓歐洲人對東方始終抱有忌憚,之後多年都不敢向東進犯,甚至將成吉思汗稱為"上帝之鞭"。蒙古龐大的帝國就如煙花一般轉瞬即逝,草原文化中殺戮占了大部分,蒙古人雖善於戰鬥卻沒有很好管理的能力,其面積廣闊的土地反而成了其沒落的加速劑。但蒙古帝國對歐洲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長城改變了世界格局這位美國教授名為巴菲爾德,這句話出自他的論文《危險的邊境:遊牧帝國與中國》,他把歐洲史中突然出現的強大東方騎兵猜測為被長城阻攔南下之路而被迫西行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後裔。可以說長城的建造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格局,我們不妨大膽猜想若沒有長城的阻擋,中國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不斷鬥爭過程中,可能出現兩種結果。 一種便是一方勝利,暫時占領中原,另一方等待時機再次發起戰爭,民族在這上千年的鬥爭中逐漸融合,差異慢慢縮小,建立起一個民族眾多文化多樣的強大國家。壞的另一種可能便是一方被徹底消滅,一種文明走向滅亡,中華文明可能會在戰爭中出現斷層,而受到長久來沖擊最終成功在中原上建立的政權可能也會選擇西行以獲得更多人口土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世界各地文明不斷交流,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長城阻攔了遊牧民族的南侵卻不能阻擋中西方文明的交融。馬背上的帝國走向沒落,歐洲洋船的鳴笛響徹世界,中國有路上的長城,卻無抵擋西方列強的"長城",伴隨著工業時代的興起,世界迎來了一次新洗牌。長城一直以來一直被人們質疑其為秦始皇好大喜功的一個存在,在古代人力物力資源缺乏的情況下,長城的一磚一瓦都需要人工長距離的運輸,如此龐大的工程費時費財,讓無數百姓不堪其負。然而如今重新從世界的角度看待長城,顯然長城起到了很大作用,長城維護了中原人民的安居樂業的情況下,間接導致了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西遷,東方文明正式進入歐洲人的視野,甚至對歐洲從奴隸社會轉變為了封建社會有一定作用。這些來自東方的征服者帶來了殺伐和東方文化,不少族群國家在這場征途中被滅,這些也導致了之後歐洲格局發生的變化。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長城從另一方面來看,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互融,影響了歐洲歷史的發展,每一種變化都像蝴蝶效應一般,世界的格局也在這時發生了變化。 《美國教授:長城害慘了歐洲》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美國教授:長城害慘了歐洲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