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南,一半在陝西,一半在江南》 趣史紀 陝南並不是一個熟悉的地理名詞,他是陝西南部的簡稱,和關中、陝北一同構建起了完整的陝西,可是和另外兩兄弟相比,不論現在還是過去,他都是如此的默默無聞。 關中不必多言,是從古至今的必爭之地,是盛世王朝的基石,而陝北也能想到他粗狂豪邁的民歌和獨具特色的服裝,可提到陝南呢?似乎只有漢中曾在歷史上留下痕跡。 秦嶺割開了陝西,讓陝南遊離不定,也割開了陝南,它的一半在陝西,另一半在江南。 漢中、安康與商洛 陝北是廣袤的黃土高原,關中是一馬平川的平原,陝南便是秦嶺與巴山之間崎嶇陡峭的秦巴山區。地理環境的不同也導致三個地方氣候截然不同。 渭河貫穿關中平原,漢江流淌過陝南地區,兩條大河在陝西內奔流千年,再加上緯度的不同,陝北大多處於中溫帶季風氣候,乾旱少雨;關中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降水恰到好處,不多不少;陝南是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充沛。 地理環境的不同進而影響了當地的文化,再加上千百年來,土地上的人們按照各自的習慣早已養成了獨屬的文化風格,陝北的晉文化,關中的秦文化,陝南的楚文化。 漢中、安康與商洛組成了陝南,漢中與安康有著江南的鐘靈毓秀,而商洛則成了陝南中屬於陝西的那一部分。截然不同的三個城市,給陝南同時附加了陝西與江南兩種文化氣息。 「開門見山,山中有茶。」這是『南鄭區第一茶鄉』法鎮的寫照,如果有人想為其畫一幅油畫,也一定是這個樣子。 茶和陝西並不契合,它應該存在於江南煙雨里,在霧隱朦朧里一片片綠色的茶香飄蕩,可這就是陝南的特殊,它有無數個大大小小的茶園,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茶園,在蜿蜒的山陵丘地鋪上一層厚實的綠地毯。 在漢中的駱家壩是一個充滿江南韻味的小鎮,連建築也滿是徽派樣式,兩層小樓鱗次櫛比,依河而建,青色的瓦和灰白色的牆裝點著整個長街。穿鎮而過的小河蜿蜒不止,橫跨牧馬河的吊橋在風裡漸漸鏽蝕,沉澱出千年的時光。 這樣的景象可能在安徽,可能在江西,卻怎麼也不像在陝西。陝西應該是在黃土高原上,背後是一望無際的黃沙,層疊溝壑的高原,農民穿著羊氈,裹著白頭巾,圍著紅腰帶,這才像那個粗曠的地區,那群可以唱出豪放秦腔的人,法鎮茶園與駱家壩對他們而言實在太秀氣。 可是我們是怎麼留下這麼一個印象的呢?或許是那些電視劇、電影里留下的形象,是《平凡的世界》里「九成山色一分田」的印象,是《黃土地》里打著安塞腰鼓的陝北漢子,是秦腔,是梆子。 在人們的文化視野里,聚光從來都在陝北,那個獨特的、誇張的、充滿張力的形象,如果想去描寫陝南,那為什麼不直接去寫江南呢?或許因為如此,陝南漸漸流逝在人們的視野里。 軍事史上的陝南 陝北、關中、陝南從地理上看是各自獨立的小區域,實際上在歷史中他們也是長期分屬不同的行政管轄。 關中地區是中國王朝的京畿地區,周朝叫作豐鎬、秦朝叫作咸陽、漢朝和唐朝叫作長安,宋元時還被稱為京兆府。陝北的部分城市在秦朝曾歸屬上郡,漢中、安康、商洛組成了漢中郡,在漢朝,陝北也被歸入過并州。 直到唐朝,出於軍事和政治上的考量,尤其是為了防範蒙古之敵,唐朝將陝北劃歸到關內道,陝北和關中首次成為同一個行政區域。 而陝南在元朝時才被劃入陝西,歷史證明,這個地方太容易培養割據勢力,無論是劉表還是劉備,都憑藉著漢中的天險而高枕無憂,而鍾會在攻破漢中後,立刻勸降蜀國,也是因為蜀國失去了天險。 宋、金、元三國混戰之時,漢中一直起著左右天下戰局的作用。金朝遷都汴梁後,重兵把守潼關與黃河,生生攔住蒙古的鐵騎。後來元朝假道於宋,過漢中,到南陽,直擊金朝後背,金朝不得不把十五萬潼關調往南方,於是潼關被破,元朝南北夾攻覆滅金朝。 如果元朝沒能從漢中繞路打金朝一個猝不及防,也許他統一的步伐還要拖延很多年。這也導致元朝想明白一個道理:漢中握在北方人手裡,也就是統治者手裡,那麼四川就不會因為秦嶺的天險而難以攻打,於是,陝南三市正式併入陝西行省,並延續至今。 事實證明元朝的統治者目光是精明的,陝南歸入陝西後,巴蜀地區再也沒有出現過強大的割據政權,陝南漢中的軍事地位一望而知,就像張獻忠所說:「三國以來,漢中原屬四川,今吾定都於川,不取漢中,難免他人得隴望蜀乎。」 陝南的困窘 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從文化,陝南總是漂泊不定,他同時有著北方與南方的模樣,可又不能說他同時歸屬於南方與北方。於是,陝南遇見了困境。 從2018年經濟數據來看,關中五市咸陽、渭南、銅川、寶雞、西安GDP為15600億,占全省六成以上。 而陝北和陝南分占22%和14%,陝南的經濟在整個陝西省也是靠後的,和陝北相比,陝北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哪怕只是依靠出售資源,榆林也是全省的第二大城市,3848億的經濟體量比陝南三市的總和還要高。 要想富先修路,可是位於秦巴山區,陝南的交通哪裡方便地起來,這就導致當地的物產難以向外輸出,高昂的運輸成本更是導致其價格沒有競爭力。 陸路上,崎嶇的山區導致鐵路難以修建,儘管陝西省加大了對高速公路的建設力度,打通了西漢、西康、西商幾條線,但很多縣城的公路還嚴重製約著當地的發展。 而今,隨著國內國外雙循環戰略的提出,還未開發的鄉村縣城地區將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可運輸限制了他們的未來; 從水路上看,內陸水運本就比不上海運,何況這裡只有漢江有通航能力;從空運上看,空運本身的限制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實現大規模的運輸。 陝南經濟上的困窘還受另一方面的制約。陝南處於秦嶺南麓,位於暖溫帶和亞熱帶的交界地區,常有季節性暴雨,而陝南的居民又多住在山川盆地,暴雨引發的泥石流和滑坡等災害經常給人民帶來損失。 儘管在國家的號召下,退耕還林等政策正有條不紊地推進,但地理特徵與氣候所導致的損失一時恐怕還無法控制。 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大背景和先富帶動後富的號召下,陝西省制訂了區域經濟發展政策——關中率先發展,陝北跨越發展,陝南突破發展。可看一看如今全國東西部、南北部地區的經濟差異,也大概能看到陝南的經濟前景如何。 陝南的未來 儘管鍾靈毓秀的陝南面對著重重障礙,但它也有著自己的優勢。漢江與嘉陵江是長江的一級支流,得益於此,陝南是西北地區水資源最豐富之處,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安康境內河流眾多。 再加上山地天然具有的高低落差,這裡修建了很多水電站,商洛境內的丹江河、乾佑河等橫跨長江、黃河兩個流域,這是陝南的天賜之福。 隨著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在中國提出在2030年達到碳峰值,水電的需求必將越來越高,以煤炭為主要原料的火電占比將緩步下降。 豐富的水資源與陝南的地形氣候為植物提供了優秀的生長條件,秦嶺山脈成為眾多動植物的棲息地,包裹羚牛、華南虎、大鯢等多種國家稀有動物。 陝南還有著豐富的礦產,漢中探明儲量的礦種就有60餘種,李四光先生曾將略陽、勉縣、寧強三縣交界處的三角地帶稱為「中國的烏拉爾」。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寫到:「中國之內,沒有哪個省能像陝西那樣集南北景觀於一身。在中國,你想體會南方與北方的不同、看南方與北方景觀的差異,那麼到陝西去,更具體說,穿越秦嶺去。」 在過去幾年的扶貧攻堅戰中,對於貧困地區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開展旅遊業。 與很多沒有旅遊資源的地區不同,陝南是陝西的「小江南」,兼具南北地域特色的山水與風光,交融秦楚文化的精髓,古漢台、張良廟、諸葛武侯墓這些歷史文化古蹟,都是陝南吸引全國遊客的優勢。 陝南在歷史上漂泊不定,獨特的地理位置讓他像誰也不敢信任卻誰也不肯放手的孩子,導致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漸漸跟不上腳步,而在如今網際網路的新時代里,這種交匯南北文化、自然的獨特景象,反倒成為他的優勢。 人們在這裡能感受的陝西的豪邁,也能體會到江南的溫柔。 《陝南,一半在陝西,一半在江南》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陝南,一半在陝西,一半在江南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