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出土餃子,是不是除夕美食?今天相比唐代春節有哪些習俗淵源》 新疆人文風物作家 新疆作家協會 代表作: 行走龜茲,本地資訊優質創作者,旅遊達人,Vlog達人一、新疆出土的餃子文物,見證了古代節日習俗。新疆自古就有過春節的傳統習俗,只不過隨著當地宗教氛圍的濃厚,後來一些少數民族只注重本民族節日,便忽視了春節這一傳統習俗。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是有歷史依據的,1959年和1990年,考古專家分別在吐魯番阿斯塔古墓和鄯善縣三個橋古墓發現了目前國內最早的餃子實物,據鑒定與判斷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食品,這充分說明距今1700年前至1400年前期間,中原地區過節的飲食習俗就已流傳到了西域各地,並一直延續到唐代,仍是西域人民喜歡的節日吃食。考古專家表示,憑出土的餃子,無從證實餃子為古人農曆新年的飲食習俗,但很多學者認為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中國傳統文化達到鼎盛時期的唐朝,就有了春節吃餃子的風俗,所以在新疆發現的餃子文物,應離不開過新年的節日食物之一。再說唐朝的高昌國,是唐在西域管轄內的其中附屬城邦小國家,在除夕夜兩年相交於“子時”,寓意為“交子”,把這種“交子”時吃的美食稱為“餃子”,也就解釋得通透了。 二、唐代過除夕的文化習俗,今天的春節仍然在延續。那麼,今天的春節與唐代的春節之間有著怎樣的淵源呢?作為中國歷史上之一的封建王朝,無論是疆土面積,還是政治、文化和經濟等方面,唐代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時代,因為唐代曾出現了“貞觀”和“開元”兩次盛世,這在曆朝曆代也是少見的輝煌時代,更重要的是今天的民俗習俗大都傳承於唐代,足以見證了唐代文化對後世的影響。(一)除夕團圓。“故節當歌守,新年把燭迎。冬氛戀虯箭,春色候雞鳴。”這首唐詩就展現了大唐盛世民間過除夕的景象和氣氛,比起今天過春節那可是要繁華多了。詩中的“歌”、“燭”、“虯”、“候”等詞,是向我們透露出過除夕的熱鬧景象,更形象地說明了唐代長安過除夕的繁華景象。在老家河南豫東地區,大年三十,就是除夕,這天全家人要吃團圓飯,老老少少要坐到一起慶祝這一重大傳統節日,輩分小的要給老人拜年磕頭,一家子人喜氣洋洋過新年。此時聽到外面此起彼伏的炮竹聲,全家人高高興興地圍著一張大桌子邊吃飯邊聊天,那種和睦氛圍真令人幸福。唐代也是如此,上到帝王大臣,下到平民百姓,各有規矩和禮節。當然要數皇宮裏最熱鬧了,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到處紅色的吉祥裝飾。除夕當晚,盛大的“年夜飯”要數皇宮最奢侈了,老百姓拿出最好吃的飯菜,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和和睦睦地度過除夕。 (二)守歲。從小時候開始,豫東農村就有守歲的習俗,除夕晚上的24時,就是春節的零時,鞭炮齊鳴,煙花染紅了夜空,大人小孩跑到鄰家觀看放炮和放煙花。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一般有錢的人家放煙花,稍微窮點的人家就放鞭炮,圖的是過年的氣氛。守歲要守到天亮為止,我們小時候放完鞭炮就看小人書,天亮後要跑著到處給老一輩的人拜年。之後才能回家睡會覺。“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就寫了“守歲”的詩篇。因為唐代守歲要飲花椒酒,就是把花椒放入盤中,飲酒前在酒杯中放一粒花椒,寓意就是新舊交(諧音“椒”)替之際,期盼新的一年工作順利或農事豐收。據記載,唐李隆基和大臣們守歲,在一起飲酒,總結過去一年在統治中存在的成與敗、功與過等。不得不說,英明的帝王還是有過人之處的。唐朝的男人在這天幾乎都會喝得爛醉如泥。“闔門守初夜,燎火到清晨。”除夕夜吃過團圓飯後,一家人圍著火爐旁守歲,一壺酒接著一壺酒地喝,一直飲酒到天亮。這一習俗,也傳承到今天,記得十多歲後,每家吃過團圓飯後,我們幾個夥伴跟著大點的堂兄聚到一起喝酒守歲,幾瓶酒下肚,大家都喝得東倒西歪。 (三)驅除瘟疫。封建社會,那時的人們比較信迷信,在新年到來的時候會裝神弄鬼,俗話說“裝大神”或“跳大神”。唐朝時期,無論是官方或民間,都有“驅除瘟疫”的迷信儀式,那時的人們稱之為“大儺”或“驅儺”活動,就是戴上面具蹦來跳去,意思就是驅除妖魔鬼怪、祈求祥瑞。小時候,這種現象在老家豫東很少見到,也許解放初的破四舊消除了這些迷信活動,但在我國有些地區還保留了這種現象。近三十年未回老家過年,聽說如今過年也重新出現了跳大神的活動,在北方或南方,這種現象還是可以見到的。不過,我在老家時驅除瘟疫的傳統方式,就是燃放鞭炮。守歲到零時,幾千響的鞭炮一放,在關上屋門前,再放三個大炮竹,這叫關門炮,守到天亮之後,打開屋門後再放三個大炮竹,這是開門炮。炮竹劈劈叭叭的聲音,從而達到驅除瘟疫或妖魔鬼怪的民間傳統和寓意。 (四)祭祀祖先。唐朝時期,人們過春節,要舉行隆重的“祭祀祖先”儀式,上到宮廷,下到黎民百姓,都會在大年三十當天在堂屋正中間的案幾上擺上香爐和各種祭祀用的祭品,之後點燃幾根香,並虔誠地跪拜磕頭,祈求得到祖先的庇護和全家平安。在新疆,一般大年二十九晚上22時後,家裏人拿上提前買的黃紙,到離家很近的十字路口為過世的祖父祖母父母燒紙以此祭祀,並在嘴裏念叨著一些懷念的話語,祈求老人們保佑全家平安。這種傳統,都是生活在新疆的漢族人或一些回族同胞。豫東老家也是如此,不過在大年三十都會在正屋擺上香爐,給祖先跪拜磕頭,或者給佛祖跪拜,祈求保佑全家幸福平安,新的一年有好的財運和福運。在大年初一這天,要串門拜年,走到長輩的家中,要在堂屋裏給過世的老人跪拜磕頭,一來是表示尊敬和懷念,二來是保佑族裏新年一切平安和順利。(五)壓歲錢。唐朝人過年給孩子或晚輩發壓歲錢嗎?其實在唐代民間有這個習俗,就是人們在錢幣或珠寶上雕刻各種各樣的紋飾和吉利話相互贈送,以此表達祈求好運和祝福的心意。這是後來發壓歲錢的雛形。唐朝這種“壓歲錢”是花不出去的,只能成為收藏的禮物。豫東鄉村過年,都會在大年初一這天,長輩要給直系親屬或親戚的晚輩(小孩)發壓歲錢,多給少給無所謂,總之就是長輩對晚輩一種“愛”的表達形式,也寓意著孩子以後能健康生長或長大了有出息。 三、要正確看待唐朝和今天的春節習俗今天的春節習俗,大都來自唐代的傳承和延續,時代發展到新時代新社會,就應該正確區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習俗。因為有些傳統習俗,是人們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流傳下來,屬於科學的有自然規律的,但有些習俗是一種迷信,是古人信奉一些虛無的東西在作怪,不過最終的目的就是一樣的。比如,我們所說的“祭祀祖先”,在唐朝人的心裏,不僅是孝道和美德的體現,更是一種古人流傳下來的春節習俗和文化。因此在唐朝祭祀祖先非常隆重,這也是唐朝過年重要的習俗。在今天,祭祀祖先本身就是一種孝道,主要是對長輩的尊敬和深深悼念。其中,我們要摒棄在祭祀活動中參雜一些迷信,這是不可取的,也是違背自然規律和時代進步的。不管是唐朝時期的人們,還是現代新社會的人們,能一直把春節當作一件非常隆重的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去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春節寓意著希望、團圓和祝福。中國是禮儀之邦,又是文明古國,古人留下的文化博大精深。闔家團圓,幸福美滿,畢竟是中國人的美好願望,在春節這天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品嘗著美食,各自聊著家常話語,在幸福和快樂中迎接嶄新的一年,希望新年的第一天有一個美好的開端。 《新疆出土餃子,是不是除夕美食?今天相比唐代春節有哪些習俗淵源》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新疆出土餃子,是不是除夕美食?今天相比唐代春節有哪些習俗淵源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