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說“年”,和孩子講一講古人是怎樣過年的,過一個有文化的年》 小曉樣兒優質創作者01一、古人燒竹驅瘴氣,宋人流行“發飛帖”。用傳說,過年之所以要放鞭炮,主要是由於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個年尾的大年三十會以人為食,但它也有弱點,那就是怕竹子爆響,於是古人就利於燒竹來趕走“年”,時間一久,就形成了習俗。在《神異經就有》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其中的“山臊”,指的就是“年”獸,原本的意思是指瘴氣之類,是後來被人們神化了。關於拜年的習俗,宋代是一個分界點,在宋代之前,古人拜年方式,就是走親訪友,還需要晚輩給長輩叩頭作揖說吉利話,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或物品,再給一些祝福語。到宋代就不一樣了,大家拜年的方式是送“飛帖”,當時非常流行,相當於現在的賀卡、短信或微信,就是各家各戶會在門前貼上一個紅色的紙袋,上面還寫著“接福”兩個字,這就是用來放飛帖的工具了。有書記載為證:《清波雜志》就有記載:“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在文征明《拜年》中也有“飛貼”:“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在《清代燕台月令》中,也說北京“是月夜,燕子飛,空車走”。 02二、初二,迎財神。二月二日,也是古人迎財神的日子,有古文記載如下:比如,在《歲華紀麗》中就有記載:有人在這天領養了一個小孩,從而家裏就富了起來。後來,古人們又以采蓬葉來代替領養小孩子,來實現富有。又比如,在《天祿積餘》中有記載:秦代在這一天帶著鼓到郊外去遊玩,朝出暮歸,也是一種迎富(迎財神)。 還有,南宋時的魏了翁在《二月二日遂寧北郭迎富》有詩說道:“才過結柳送貧日,又見簪花迎富時……裏俗相傳今已久,漫隨人意看兒嬉。”事實上,從西漢時起,又有了送窮這種年俗,在揚雄的《逐貧賦》裏就有送窮神的內容。另外,在《金谷園記》中也有送窮的說法: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棄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窮鬼。在傳說,窮也是一個神仙,他穿著破破爛爛,吃的只能是稀飯,且會在正月最後一天逝去。還有,唐代也送窮,比如韓愈就寫有《送窮父》的詩文,還有姚合的《晦日送窮》,詩的內容是:“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03三、古代女子化彩妝,男子掛幡。有了各種禮儀,就有應酬娛樂,就要把自己打扮打扮。古人在春節有特意的裝扮,比如女人會在臉上畫上各式圖案的彩妝,比如斜紅、面靨、塗唇等,當時的說法是萬金紅、大紅春、內家圓等等花式化樣,這麼說起來,真的很像我們現在的美顏相機裏的“美容美妝”功能喲。有一個很美好的傳說,說有一天,壽陽公主在含章殿,有一朵梅花剛好飄落到了額差頭上,就此形成一種梅花妝,也是極好看的。女子愛美,宋代的男子也是愛美的。比如,有多篇寫道古人男子的帥氣裝扮,多是在滿頭掛金色銀色的“幡”: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於襆頭上,入朝稱賀。 四、古代女子過年要結伴出遊。在古代,女子是不出閨房的,但只有過年,女子結伴出遊才是理所當然的,也是年俗之一。尤其在元宵夜,女子以出遊為一大快樂之事,這其實也叫“走百病”。時間多是在正月十六日,對古代女子來說,這算是一種運動,可以健身強體。而對於已婚的女子,在出遊時,可以趁機用手摸摸城門上的釘子,取“添丁”的諧意,是希望新的年能夠生出孩子。04五、其他一些年俗。還有其他一些年俗。比如古人沒有春晚可看,但有春社供娛樂。即在立春之後第五個戊日,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比如範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中有“春日雜興”的描述,說的是兒童這一天鬥草,十分好玩。還有燈會、猜謎語,這可是古代新春佳節娛樂中的重頭大戲。 我是@小曉樣兒,原創不易,侵權必究。歡迎關注我,歡迎留言、評論與分享。 《春節說“年”,和孩子講一講古人是怎樣過年的,過一個有文化的年》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春節說“年”,和孩子講一講古人是怎樣過年的,過一個有文化的年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