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年代》還原時代風骨,感召當代青年》 藝綻北京日報報業集團《覺醒年代》以“南陳北李”相約建党的革命故事為線索,全景展現了從1915年《青年雜志》(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問世到中國共產党成立這一段風雲激蕩的偉大歷史進程,通過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等為中國尋找出路的種種探索和思想交鋒,清晰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党創建的全過程。作為一部講述重大革命歷史進程的電視劇,《覺醒年代》反映的是宏大主題與英雄人物,但該劇在敘事表達、影像呈現以及拍攝手法等多方面進行了明顯的創新。在人物塑造上,劇中出現的角色均個體性格飽滿,群像立體豐富。全劇采用宏大敘事和底層敘事相結合的手法,通過生動的細節去凸顯人物,既有先覺者們看世界的格局視角,也有他們溫暖活潑生活化的一面。從該劇開篇時陳獨秀撿盒飯吃的落魄,到辦雜志時期不惜賣字籌款的窘迫,從李大釗結識、幫助長辛店工人葛樹貴的慷慨和不拘小節,到毛澤東在湖南首次接觸《青年雜志》時站在雨中慷慨陳詞,那些曾經在歷史課本中出現的名字變得生動而具體。 除了對共產党早期革命領袖的生動刻畫,劇中對新文化運動群賢的呈現也豐富多彩。魯迅、胡適、蔡元培、辜鴻銘、錢玄同等新舊文化陣營中的知識分子,通過公開的思潮交鋒和文化之爭,塑造了不同人物的獨特性格和思想觀點,更進一步表達出思想的巨變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碰撞中錘煉出來的。用電視劇來表現思想交鋒,本身就具有一定難度。從目前播出的劇情來看,該劇較好地完成了對各種思潮論戰的戲劇性表達。全劇緊緊圍繞“覺醒”的主題,從李大釗寫下《厭世心與自覺心》,呼籲國人“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呼喚青年“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到毛澤東提出了“文明其思想,野蠻其體魄,心理體力合二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乃至後續發起的新文化運動,到知識分子、青年學生覺醒、工人階級覺醒,盡管前路未知,這群時代的探索者依然堅定炙熱,從他們探索救國之路付出的實踐中,可以一窺革命信仰形成和沉澱的過程。該劇借助《新青年》這個載體,將知識分子的覺醒與時代巨變相結合,逐步揭示出主題——知識分子和青年進步學生們的覺醒是社會變革的先兆,由其帶動的民眾廣泛覺醒為中國共產党的創立在組織上以及思想理論上做好了准備。劇中還特別安排了陳延年、陳喬年兄弟這樣的青年代表,他們與父親陳獨秀的關系早年不睦,還在宴會中故意放青蛙以示不滿,但伴隨著《新青年》雜志對學生群體的影響,進步學生逐漸成長為堅定的革命者,這對青年的成長線其實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也很容易產生代入感。在社交網絡中,就有不少年輕觀眾感慨,這部劇裏的陳氏兄弟“眼睛都有星星”,劇情還可以與另一部電視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無縫銜接。在豆瓣評分中,該劇始終維持著8.7分的高分,評分還一路看漲。有觀眾直言,該劇看下來熱血沸騰,“看看百年前知識界的中青年們在幹什麼,見證新世界的誕生如此振奮人心。”還有觀眾說,該劇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選擇,“國難當頭時吾輩當自強,現在和未來也更要永遠自強!”在環境營造上,該劇精致的視聽語言也完整地還原了當時的社會風貌。開場的一幕中,北京大街上各種人林林總總相交而過,穿旗裝的和穿旗袍的,穿長衫的和穿西裝的,梳著辮子的和戴著禮帽的,送葬隊、迎親隊和軍隊交叉穿行,一段路折射百態人生,將文明雜糅的時代特性展現得淋漓盡致。該劇導演張永新曾表示,類似的場景雖然在正片中一閃而過,但是劇組希望通過情境的真實讓百年之後的觀眾能夠真正認識和理解革命前輩當年所在的世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點點滴滴的細節塑造凝聚成龐大的真實感,而真實感正是我們與觀眾建立信任的首要因素。”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做到絲絲精准,這是張永新對於全劇組工作的基本要求。 《《覺醒年代》還原時代風骨,感召當代青年》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覺醒年代》還原時代風骨,感召當代青年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