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陝西發布全省首屆六大考古新發現》 西部點評陝西法制網官方帳號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重要發祥地,文物資源豐富,經過幾代考古人砥礪奮進,考古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月22日,陝西首屆六大考古新發現發布,府谷寨山遺址、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空港新城隋王韶家族墓園、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西安中兆村十六國墓、長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地六個項目入選。(記者 師念 郭青)府谷寨山遺址 府谷寨山遺址二類墓M12壁龕。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府谷寨山遺址位於府谷縣田家寨鎮王沙峁村寨山自然村,2020年寨山石城系統考古成為“考古中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陝西片區的主要工作內容,在此共清理石峁文化墓葬24座,其中21座為豎穴土坑墓。根據形制,豎穴土坑墓可分為四類。一類墓葬有木棺、壁龕、殉人,共3座;二類墓葬有木棺、壁龕,無殉人,共4座;三類墓葬有木棺,無壁龕、殉人,共7座;四類墓葬無木棺、壁龕、殉人,共7座。這四類墓葬形制特征鮮明、器物組合典型,並呈現出墓葬數量由少到多、墓葬規模由大到小、隨葬品由多到寡的特征,體現了明顯的等級區分,分別代表四類不同身份等級的人群。寨山墓地是首次全面揭露的石峁文化大型墓地,也是河套地區首次發掘的等級區分明顯的龍山時代墓地。該墓地的發掘,彌補了石峁遺址內墓地被嚴重盜掘的重大缺憾,為石峁文化墓葬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系統的資料。專家點評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考古學系教授張宏彥:寨山遺址發掘的墓葬依規模、隨葬品的多少和葬具、殉人的有無,可分為不同的等級,顯示出聚落內部成員已有了不同等級或階層的區分。因此,寨山遺址的發掘,為進一步了解具有世界影響的石峁文化和探索中國文明起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 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出土的金、銀駱駝。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從2013年到2020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對秦陵外城西側的M1墓葬進行發掘。M1墓葬位於秦始皇帝陵園外城西側約440米處,出土的金、銀駱駝是目前國內所見最早的單體金、銀駱駝,為研究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以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實物材料。金、銀等金屬質地的樂舞俑、百戲俑、騎馬俑和馬、獵犬等形象的器物多為首次面世,開創了以小型樂舞百戲俑和動物造型的器物等組合形式來隨葬的先例,是研究秦代高等級貴族日常生活和喪葬習俗的珍貴資料。M1是目前已發掘的秦代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墓葬,填補了秦代高等級貴族墓葬考古的空白,是秦始皇帝陵考古的又一重大收獲。它的發掘,有助於對秦代高等級貴族的喪葬制度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為秦始皇陵乃至中國古代陵墓規劃和陵墓制度研究提供了新資料,為中國古代陵墓制度在秦漢時期的發展演變提供了關鍵性依據。專家點評中國歷史研究院咨詢委員會委員焦南峰:秦始皇陵西M1作為中國古代第一座帝陵的第一座陪葬墓,見證了夏商至戰國晚期王陵“集中公墓制”的消亡,昭示了戰國晚期到宋元明清帝陵“獨立陵園制”的形成與確立,折射出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由“血緣政治”到“地緣政治”的巨大歷史變革。同時,M1出土文物種類較多、數量較大、等級較高,其中不少為首次發現。這些出土文物對秦人、秦國、秦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空港新城隋王韶家族墓園 空港新城隋王韶家族墓園M1王韶墓全景。省考古研究院供圖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陝西省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韓家村發掘了一座完整的隋代家族墓園——王韶家族墓園。該墓園由方形圍溝和7座墓葬組成,圍溝形成的兆域南北長147.7米,東西寬138.5米,墓園內埋葬有王韶、王韶嫡長孫王弘等7人,共出土文物200餘件、墓志4方,是目前所見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隋代墓園兆域。隋王韶家族墓園內的7座墓葬分布規律、形制統一、規模宏大、結構完整,墓主身份明確,出土物較為豐富,是北周至隋代考古的重要發現,為了解北周至隋代家族墓地的特征、成員的埋葬規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專家點評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建林:西安鹹陽國際機場附近為漢代至隋唐時期墓葬的集中分布區域,自20世紀50年代至今,考古發現的墓葬達數千座,以北朝、隋、唐墓葬為多。隋代家族墓以往雖有發現,但像王韶家族墓地這樣具有圍溝環繞,且呈現出一定的分布規律的完整塋域,尚為首見。王韶家族墓園的發現,為了解北周至隋代家族墓地的營建、家族成員在家族墓地的排列規律以及喪葬習俗提供了重要資料。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 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記者 師念攝隋仁壽唐九成宮是隋唐兩朝前後共用的一處避暑行宮,素有“離宮之冠”美譽,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麟遊縣城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第一工作隊於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對隋仁壽唐九成宮4號殿址進行了科學發掘,發掘面積約2300平方米,出土各類遺物500餘件。4號殿初建於隋代,唐代又進行過重建。唐代以隋代石構殿基為基礎,對殿基和慢道整體抬升加高,增築的部分高約1.5米,主要由夯土構成,起夯自隋代壓欄石(殿北面為地袱石)同高水平的舊夯茬。從現存柱礎分析,唐代殿面東西長近60米、南北寬25米,面闊9間,進深3間,是一座殿基高達4.2米的高等級台式大型殿堂建築。4號殿的發掘,是時隔25年後重啟九成宮遺址考古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結合歷史文獻、遺址位置和地形特點分析,該殿很可能為唐高宗與武則天駐蹕過的寢殿——鹹亨殿。本次揭露的4號殿址本體、四圍堆積和金元院落等文化遺存對了解認識九成宮的形制布局、歷史沿革和廢棄變遷等提供了確切的信息。專家點評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建林:隋仁壽唐九成宮是隋唐兩朝最重要的避暑行宮,是隋唐考古的重要遺址。4號殿遺址展現出隋唐時期大型宮殿建築從初建到改建、重建的過程,以及當時的建築規劃與設計、建造技術的方方面面。特別是雕刻精美的地袱石、壓欄石為以往建築遺址考古所罕見,反映出隋唐時期建築裝飾藝術的審美追求和建築工藝的高超水平。該遺址的發掘為了解隋仁壽唐九成宮形制布局、歷史沿革和廢棄變遷等提供了確切的信息,同時也是展示隋唐時期宮殿建築建造技術和工藝的重要文化遺產。西安中兆村十六國墓 西安中兆村十六國墓墓道上方土雕建築全景。省考古研究院供圖2020年3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配合大兆新區基本建設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墓葬M100形制特殊,經考古發掘確認,該墓為十六國時期大型高等級墓葬。M100坐北朝南,形制為斜坡墓道土洞墓,由斜坡墓道、過洞、天井、洞頂土雕建築、壁龕、封門、甬道、前室、側室、後室組成。總平面呈甲字形,總長80.74米,深11.86米。目前,墓葬內出土文物共計200餘件,器物包含有四系罐、牛車、虎子、人物俑、鼓吹儀仗俑、武士俑、弓箭俑、碓房、糧倉、陶罐、九盤連枝燈等。本次發掘的十六國大墓是繼2019年發掘的焦村十六國大墓之後,又一大規模、高等級、結構完整、帶有壁畫的大型陵墓。十六國上承漢魏,下啟隋唐,中兆村十六國墓的形制、建築模型以及陶俑、牛車等隨葬器物造型風格充分反映過渡期的特點,該墓的發現對於研究十六國時期的喪葬習俗、社會文化生活,以及多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各民族之間文化、思想、規制的相互交流、影響提供了重要資料,見證了這一多民族統一國家建立和發展的關鍵歷史時期。專家點評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羅豐:西安中兆村十六國墓,是近年我國魏晉南北朝考古的重大發現。這個墓葬在形制上非常有特點,土築房屋模型、天井以及長墓道的形制,是十六國時期珍貴的建築實物資料,也是北朝隋唐時期長墓道、多天井墓葬制度的主要來源。這反映出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進入關中以後,在喪葬制度方面承襲魏晉傳統正統的一面,而部分隨葬品也保留有若幹北方習俗,呈現出文化多元化的傾向。長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長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地M13墓室隨葬品。省考古研究院供圖2020年6月至10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發掘出漢唐、宋金及明清時期墓葬52座,其中5座為遷葬於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的孟氏家族墓葬。孟氏家族墓葬位於發掘區中部偏北,大致呈南北兩排分布。發掘確認,北排兩座墓葬在2010年前後被盜,幸存兩方青石墓志;南排3座墓葬形制保存較為完整,隨葬品豐富。北宋孟氏家族墓葬共發掘隨葬品130餘件(組),其中耀州窯瓷器有60餘件(組),系近年來墓葬發掘出土耀州窯青瓷最多的一次。這批耀州窯青瓷絕大多數保存完整、器類組合明確,部分器型殊為罕見,為研究北宋耀州窯器物類型、燒造工藝以及瓷業發展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北宋晚期宋金之際耀州窯青瓷的演變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斷代標尺。墓地出土的4方墓志均采用唐代石葬具進行改刻,反映出北宋時期盜墓現象嚴重,以及“好古”與“盜墓”的緊密關系。此外,3座墓葬還出土有景德鎮青白釉瓷器、銅鏡、寶石、石硯、墨錠等隨葬品,展現了北宋底層文人雅趣的一面。專家點評中國古陶瓷古外銷瓷學會常務理事王小蒙:北宋孟氏家族墓出土了60餘件(組)耀州窯瓷器,這是繼呂氏家族墓之後,長安地區北宋家族墓和耀州窯瓷器的又一重大發現。同時,在宋墓研究方面,宣和五年遷葬的孟氏家族墓,補齊了北宋滅亡前夜,長安地區北宋紀年墓的發展序列,對這一區域北宋士人之墓的墓葬形制演變、隨葬品組合等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來源 陝西網 《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陝西發布全省首屆六大考古新發現》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陝西發布全省首屆六大考古新發現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