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永續——給歲月以文明,也給文明以歲月》 金融界萬象大會年度獲獎創作者,北京富華創新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官方帳號小說裏的人類,在經曆了一次次反抗外來入侵所造成的人間慘象後,開始反思是否有必要為了延續三百年後的文明與後代人的生存,犧牲眼前的安逸生活?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之下,人性的解放與自由意志的實現被無限放大。“給歲月以文明”,在有限的時間裏讓生命更有厚度,而不去考慮自己無法見證的未來,似乎成為了回避現實最好的座右銘,也為當時傷痛中的人類帶來了一抹溫情。 可是,我們真的不需要“給文明以歲月”嗎?留下腳印,比創造世界更難事實上,從古至今,對於文明延續的渴望是紮根在人類基因裏的。從人類的祖先為制造工具在石頭上砸出的刻痕,到歐洲原始洞穴中的壁畫、史前古老陶器上刻畫的圖案;從上古時期人們通過結繩記事、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歷史,到春秋時期簡牘與縑帛上書寫的甲骨文,到如今無時無刻記載與更新著信息的大數據——不同時代的人們,都用著所處歷史節點能夠找尋到的最好方式記錄著自己的文明。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皇皇巨著,意義與價值正在於此。“為往聖繼絕學”,是中國自宋已降曆代知識分子的終極志向之一。3 然而,時光的篩子濾掉了人類文明史上的大量信息。即便到了科技以令人震驚的速度發展的今天,仍然無法解釋歷史中存在著的大量空白與斷裂。小說《三體》中,生存環境惡劣的三體世界一次次遭受毀滅,三體人不惜將身體“脫水”化作一張張人形的軟皮,將生命與記憶存貯起來,以這樣的方式傳承著自己的文明。文化的傳承不是一代人的責任,而是一代代人的使命和連結。那些探討與展望未來的科幻小說與電影中,情節似乎總離不開人類文明的記錄——它像一場數千年的的狂奔,不斷的進步推動著更快的進步,無數的契機催生出更大的奇跡,人類似乎擁有了掌握一切的力量。然而到了最後,人類會發現真正的力量在時間手裏,留下腳印比創造世界更難。科技再發達的世界也需要有人不斷地推動著往前走,而讓後人知曉世界發展的歷史脈絡則成為邁向未來必不可少的第一步。當文明留下了記憶,它才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歷史的軌跡綿延至今,讓現代人得以擁有燦爛的文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需要以史鑒今,拋開歷史去談未來終究只是空中樓閣。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未能留存的記憶成為了人類文明的斷裂與空白,也對人類拋出了層不出窮的謎題:瑪雅文明為何突然消失?中國古老的三星堆文化究竟起源何方?秘魯南部規模令人震驚的納斯卡線條畫又到底由何人所作?現代文明並不是某個時間段驟然形成的。創造了先進文明的古巴比倫在公元前538年為波斯所滅,兩河流域的文明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宣告結束;古埃及在公元前332年被亞曆山大大帝征服,如今的埃及基本已被阿拉伯文明所取代;古印度也在延續了1300年後,出現了七、八百年的斷層,雅利安人入侵,與北印度土著不斷融合,逐步形成了後來的恒河文明——這些已然消逝的偉大的文明都曾擁有無比璀璨的高光時刻。最終卻在人類的遺忘中消散。 世界四大古國裏,只有中國文明延續至今,不曾中斷。從夏商周到元明清,再發展到近現代,中國歷史的脈絡一直清晰而確切。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的根源。難以想象,如果論語、道德經這樣的經典著作沒有留存下來,儒道二教如何存在?更妄談滋養中華民族數千年了! 其實,“給文明以歲月”,與“給歲月以文明”並不矛盾。人類的奮鬥與智慧創造了輝煌的歲月。世間再渺小的個體,都擁有自己閃爍一瞬的光芒,而正是無數個這些被我們稱作“文明高光”的時刻,最終匯聚成了人類文明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人們需要延續的,是自己創造的輝煌歲月。只有當歲月裏的信息、數據、知識、智慧長期留存下來,文明才能夠長期留存,繼而發揮價值乃至影響整個歷史進程。數據永存,文明永續如今的人類文明由信息時代向大數據科技時代飛速變革,世界已從IT時代進入DT時代。大數據席卷全球的環境下,數據成為了刻錄現代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載體。對人類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各個行業產生的圖片、檔案及音視頻信息,潛在的價值都不容小覷。正如執法視音頻數據場景可以幫助公安司法快速偵破案例、鎖定關鍵信息;基因數據、影響數據、患者病曆數據的收集可以推動醫療領域的研究。如今,歲月留給城市的痕跡也隨著一代代人越來越模糊的記憶,逐漸被遺忘。一個失憶的人,能夠擁有智慧嗎?一座失憶的城市呢?如果將城市乃至於人類世界認定為有機體,將逆行性遺忘症的適用範圍擴大到這個有機體,那麼或許:當前的城市或輕或重都患有逆行性健忘症。而一個失憶的文明,是不可能擁有智慧的。因此,留下記憶,對數據進行長期存儲,成為了文明延續的必要條件。 據IDC預測,全球數據總量將從2018年的33ZB增至2025年的175ZB,數據正在以指數級增長。 但受制於當前主流存儲介質空間的局限、長期存儲的成本高企,隨之而來的是數據指數級流失。2018年的33ZB數據到2021年能留存一半已是不易。大力在長期存儲的維度上發展大容量、低成本的存儲介質,對於數據留存、文明延續的意義重大。在未來,隨著光存儲、玻璃存儲、量子存儲等存儲技術的發展,必然會出現存儲時間更長、成本更低的存儲介質,文明延續與永存的可能性將進一步變大。對此,我們還能夠做出怎樣的努力呢?引用:1.引自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2.劉慈欣.三體2:黑暗森林.海南省電子音像出版社,2018年版.3.語出張載,橫渠語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4.數據來自國際數據公司(IDC)聯合希捷科技發布的《IDC:2025年中國將擁有全球最大的數據圈》白皮書.參考文獻:1.E.布魯爾·戈爾茨坦(E. Bruce Goldstein).認知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0年版.2.李紀珍、鐘宏編.數據要素領導幹部讀本.國家行政管理出版社2021年版.3.林擁軍.助力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人民日報,2020(06).4.趙超.數據成為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人民網,2020(04). 《文明永續——給歲月以文明,也給文明以歲月》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文明永續——給歲月以文明,也給文明以歲月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