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生物學研究:“孤獨”與“智慧”相反,越聰明越不會感到孤獨》 中國生物技術網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孤獨是一種主觀體驗,有人求之不得,享受其中,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孤獨是一種消極的特征,反映的是個體對其社交孤立程度的主觀痛苦。心理學研究表明,孤獨感是由於個體期望的人際交往與實際人際交往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從神經生物學角度來說,孤獨被認為是一種社會性的進化,把個體在沒有任何相互保護或幫助的情況下,進入短期的自我保護模式。孤獨感也是健康的一個重要社會心理決定因素。它與相當大的身心健康風險、急性應激反應和免疫系統功能障礙、自殺風險增加、認知能力加速衰退和癡呆症有關。因此,了解孤獨感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有助於改善治療孤獨感的方法,並減少孤獨感對身心健康的影響。近日,發表在《cerebral cortex》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的研究團隊發現,我們的大腦對孤獨的反應與對智慧的反應幾乎完全相反,而那些認為自己聰明的人越不會感到孤獨。在以前的臨床研究中發現的孤獨與智慧之間的逆向關聯至少部分可以由神經生物學解釋,而不僅僅是主觀偏見的結果。 孤獨是一種消極的性格特征,但智慧與之相反,它是一種積極的性格特征。智慧可以定義為使用知識、經驗、洞察力和與他人共情來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包括親社會行為,如共情與移情、情緒調節、自我反思、接受不確定性和果斷性之間的平衡,以及社會建議。值得注意的是,智慧總是與更好的健康狀況和主觀幸福聯系在一起。雖然此前已有研究發現孤獨感與智慧之間的聯系,但這項研究是第一次在神經生物學層面上觀察到這一明顯的關聯。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147名年齡在18歲到84歲的健康志願者(59%為女性),並通過腦電圖(EEG)完成了自我行為報告,以評估他們的孤獨感和智慧感。然後,在情緒偏見評估中,參與者被要求玩一個名為“Face Off”的遊戲:屏幕中展示一組標准化文化差異的面孔,每個面孔都有四組情緒:積極(高興的)、消極(悲傷的)、威脅(憤怒的)或是中性的。同時,研究人員將注意力集中在顳頂葉交界處(TPJ)。這是一個收集和處理內部和外部信息的大腦中樞。 研究人員發現,自我評估孤獨的人最容易被憤怒的表情分心,他們的TPJ活動也隨之減弱;然而,自我評估聰明的人對笑臉的反應更強烈,他們的TPJ活動過程也隨之增強。這表明,自我感覺孤獨或聰明的神經反應在許多方面都是相反的。研究人員還發現,孤獨-憤怒反應導致大腦左側頂葉皮層(對分配注意力很重要)更活躍;而聰明-快樂反應導致左腦島(處理共情等社會特征)更活躍。 研究合著者、UCSD的神經精神病學家Dilip Jeste說:“這項研究表明,我們在以前的臨床研究中發現的孤獨與智慧之間的逆向關聯至少部分可以由神經生物學解釋,而不僅僅是主觀偏見的結果。”盡管研究人員表示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包括對參與者進行更長時間的分析,但這項研究確實為孤獨者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研究人員發現,年齡似乎對這種信息處理機制沒有任何影響。但用他們的話來說,孤獨感現在已經達到“流行病”的程度。因此,任何能緩解這種感覺及其對身心健康的影響都能幫助到很多人。大腦TPJ區域也正在被作為一種治療幻聽和耳鳴的方法研究,或許某種神經刺激也有助於緩解強烈的孤獨感。研究通訊作者、UCSD神經工程與轉化實驗室的神經科學家Jyoti Mishra說:“可以在大腦中測量生物標志物,這或許有助於開發有效的治療方法。‘你能讓一個人變得更聰明或不那麼孤獨嗎?’或許我們可以幫助回答這個問題。這個答案將有助於減輕孤獨感。”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93/cercor/bhab012 《神經生物學研究:“孤獨”與“智慧”相反,越聰明越不會感到孤獨》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神經生物學研究:“孤獨”與“智慧”相反,越聰明越不會感到孤獨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