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救軍糧,山區人用來泡酒,醫者用來治病,園藝者用作盆栽》 鄉村田小園經理人,三農領域愛好者果實曾是救軍糧,如今山區人用來泡酒,醫者用來治病,園藝者用作盆栽 火棘,又名吉祥果、火把果、救軍糧、紅子刺,為薔薇科火棘屬常綠灌木。最早收載於明代蘭茂所著的《滇南本草》,名為“赤陽子”。但《滇南本草》流傳版本眾多,內容也不盡相同,2004年雲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滇同本草》,收錄了“範本”(明代範洪始抄本)、“務本”(清代務本堂刻本)兩個版本的內容。範本記載:“赤陽子,生大川平野間,墳園多以為牆,今處處有之。枝大有刺,結細子,色赤甚繁。一名救軍糧,一名火把果。主治婦人產後百病淹纏,或瘀血成塊、血崩等症。服之如神。”務本記錄:“赤陽子,一名救軍糧,一名赤果,一名純陽子,一名火把果。味甘、酸。治胸中痞塊、食積,消蟲,明目,瀉肝經之火,止婦人崩漏皆效。” 而乾隆版《雲南通志》收載火棘,所用名稱為救軍糧。“救軍糧,山野彌望,綠葉白花。紅子極繁,五六月熟,酸甘可食。”(見於乾隆版《雲南通志卷二十七·物產·果屬》)清末刊行的《分類草藥性》收載火棘,所用名字為“紅子”(藥用部分為根,稱“紅子根”):“紅子根,專治虛勞骨蒸潮熱。葉末塗豆瘡。” 1953年出版的《華北經濟植物志要》收載的火棘,卻不是火棘屬,而是“火包谷屬”。僅收載一種“狹葉火包谷”,並注明其別名是火棘、火把果。但其實它不是火棘,而是窄葉火棘(見《中國植物志》),它的葉片多為窄長圓形。1959年出版的《上海植物名錄》收載的又是“火焰燒屬”,正名為“火焰燒”,別名為“火把果”。而正名為“火棘”的實際為細圓齒火棘(見《中國植物志》)。同年出版的《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收載為“火把果屬”,名為“火把果”(《中國植物志》正名為“火棘”)。1972年出版的《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第二冊收載為“火棘”,別名“火把果”、“救兵糧”、“救軍糧”。 細讀本草,火棘屬下品種繁多,常見的有火棘、全緣火棘、細圓齒火棘、窄葉火棘,由於它們在形態上、功用上很相近,在開發利用時,往往統稱為火棘。之前它們在名稱使用上的混亂狀況,應該也與此有關。火棘的諸多名稱,大體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果實的顏色,一是果實的功用。因其果實成熟後紅亮如火,故有赤陽子、純陽子、火把果、紅子、火焰燒等名稱,又因其枝上有刺,故名“火棘”。因其果實磨粉可作代食品,故有救兵糧、救軍糧、火包谷等名稱。 關於“救軍糧”名稱的由來,一般認為,這種可食的紅果果,曾救了某支軍隊,故名“救軍糧”。至於是哪支軍隊,有說救了諸葛亮軍隊的,有說救了石達開的軍隊,有說救了吳三桂的軍隊。考其出處,懷疑出自清代檀萃《農部瑣錄》。該書載:“救軍糧,樹高及人,葉細如瓜子,白花紅子,酸甘可食,山野彌望。武侯南征,軍士采食之,故名。”(見2004年雲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滇南本草》)《中國植物志》說,本植物還有個別名叫“救命糧”,是陝西土名。一些人的回憶文章說,他們曾靠食用火棘果,度過了災年。 國內不少城市將火棘植為路邊綠籬,國內各大植物園也多有栽培,但因其太過普通,常被忽視,其實火棘果含有豐富的有機酸、蛋白質、維生素等,能夠促進人體視紫紅質的再生、維持正常的視覺功能,對於夜盲症和視力減退有很好的預防作用。山區的人們如今也常用火棘果來泡酒,火棘果顏色通紅,因此泡出的果酒色澤紅豔、果香撲鼻,不僅好喝,還有保健功效。另外其根皮、莖皮、果實含豐富的單寧,可用來提取鞣料。火棘根及莖皮可入藥,其性味苦澀;葉可制茶,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收斂止瀉的作用。 除此之外,因其四季碧綠,掛果期長,姿態迷人,是近年來新開發的盆景樹種。在觀果類盆景中絕無僅有,因此頗受盆栽愛好者的青睞。火棘樹形優美,夏有繁花,秋有紅果,果實存留枝頭甚久,在庭院中做綠籬或園林造景材料,既可觀賞,又可美化環境,是一種極好的春夏季賞花、秋冬季觀果的植物。 《曾是救軍糧,山區人用來泡酒,醫者用來治病,園藝者用作盆栽》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曾是救軍糧,山區人用來泡酒,醫者用來治病,園藝者用作盆栽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