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零件“不造車”,美的二度入局汽車賽道,彎道超車的“野望”》 BMR商學院 文:沈思涵 石丹ID:BMR2004就在眾多互聯網企業紮堆湧進“造車”風口的當下,新晉的“空調老大”美的也有意進場。就在前不久,美的集團旗下的威靈汽車部件公司(下稱“威靈公司”)召開新品發布會。會上,威靈汽車公布三大產品線,其中包括驅動系統、熱管理系統以及輔助自動駕駛系統。關於威靈汽車產品部件公司,美的在今年四月份舉辦的上海車展上就曾有過相關的展示和宣傳。當時美的還表示,美的機電事業群(即威靈電機)已經構建起家電、汽車、工控、3C四大領域產品矩陣。由此,美的選擇與華為一樣強調“不造車”,專注為車企提供汽車零部件。這已經是美的二度涉足汽車產業,上次涉足的時間點還要追溯到2003年。美的強調“不造車”,其背後有何考慮和用意?此次進軍汽車業,是否會重蹈此前黯然退場的覆轍?難忘的“造車往事”相比小米、OPPO等手機廠商,美的作為傳統制造業代表入局汽車產業顯得不那麼意外。事實上,美的曾經也有過一段短暫而又難忘的造車往事。2003年前後,當時汽車業的高利潤讓一大批制造業廠商蜂擁而至,這其中就包括了美的、奧克斯、春蘭等知名的家電企業。對於美的而言,機遇難得。2003年8月,美的與昆明高新區招商局簽署協議,同時宣布會在未來五年內投入資金20億元,對收購的雲南客車廠、雲南客車改裝廠等企業進行改裝升級,並改建現代化生產線,計劃建成整車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雲南美的汽車工業城”。拿下雲南客車項目不久,美的又積極收購了湖南三湘客車,並在昆明和長沙兩地建造起生產基地。接連拿下客車項目的美的,成為當時進軍汽車業風頭最勁的家電企業。按照當時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的說法,積極謀求進軍汽車業,是美的進行產業調整的方向。美的利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希望進入全國客車行業前三名,將汽車業培育成美的集團新的支柱性產業。假如順利的話,美的如今恐怕會是橫跨家電、汽車、地產三大板塊的“巨無霸”企業,在國內幾乎找不到能夠與之匹敵的對手。但可惜的是,美的如此宏偉的構想最終並沒有如願。由於對汽車產業鏈把控不足,再加上金融危機的沖擊,美的三湘客車項目陷入虧損困境。2008年11月,美的造車項目悄然停產。隨後的2009年,美的決定將停產一年的三湘客車項目轉給比亞迪。談及這段“造車往事”,香頌資本董事沈萌指出,“為什麼當時這批家電企業進軍汽車業,拋開所謂利潤的驅動,有時候也並非完全出自商業化的考慮,背後與地方政策鼓勵也有一定的關系。無論是美的,還是春蘭、奧克斯甚至波導,他們當年對於造車都沒有太多的經驗、技術能力和服務體系作支撐,很容易因為一些不夠專業的規劃和投資,導致項目的匆匆上馬和黯然退場。回過頭看,家電企業造車從來就不是一個必須的選擇,到現在也沒有很成功的案例。”轉換角色定位或許從當年的失敗中體會到造車的不易,如今再度進軍汽車業,美的已經把自身的角色轉換成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此次發布會的主角威靈公司,成立於2018年。從經營布局看,威靈公司完全是圍繞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機電零部件來開展業務,其主要業務模塊有三大塊:一是熱管理方向,包括電動壓縮機、電子水泵、電子油泵等產品;二是主驅系統,產品以新能源汽車的驅動電機為主;三是與輔助/自動駕駛相關,產品包括EPS電機等等。 可以說,威靈公司扮演著美的進軍汽車業“排頭兵”的角色,但美的在該領域的布局並不僅限於此。在去年3月,美的集團還通過另一家下屬子公司美的暖通,以近7.43億元收購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合康新能”)的控股權。交易完成之後,美的集團成為合康新能間接控股股東。在新能源汽車上,合康新能可以提供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電機控制器、輔助動力系統、電動汽車智能充電樁及新能源汽車租賃平台建設等產品及服務。目前,在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及關鍵零部件上,合康新能相關產品已與一汽、江淮等國內多家主流車廠形成配套關系。收購完合康新能後,美的在2020年底做出架構調整,整體業務架構由原先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創新業務四大板塊,變更為智能家居事業群、機電事業群、暖通與樓宇事業部、機器人與自動化事業部和數字化創新業務五大板塊。其中,新成立的機電事業群中就布局了以電機、電控和壓縮機為核心的汽車零部件產品,產品線涉及電機驅動系統、熱管理系統和輔助/自動駕駛系統。從機電事業群地位的確立,其實也能夠窺見美的對於新能源汽車業務的重視。在資深家電產業專家劉步塵看來,美的再度涉足汽車產業應該從兩方面看待。“一方面,目前全球汽車產業已經到了重大變革期,這個階段最容易出現彎道超車,新能源時代造車門檻已經大幅降低,許多外來“物種”都看到機會想湧入賽道,美的也不例外。另一方面,美的在家電領域體量規模龐大,但隨著家電行業進入存量競爭,未來持續增長空間有限,想依靠家電本身繼續提高股價和估值已經很難,美的希望通過入局新能源汽車產業淡化家電色彩,增強科技屬性,從而提升集團在資本上的想象空間。”會否重蹈覆轍?盡管美的再三強調“不造車”,但以上種種動作都已經說明,美的正在通過多元化布局以及新模式,將業務觸角伸向新能源汽車,並試圖在該領域上遊掌握主導權。而這一次,美的能否不再重蹈十三年前黯然退場的覆轍?平心而論,美的選擇以汽車零部件研發切入賽道,其風險要比整車制造小得多。首先,整車制造投入的資金成本極大,這從小米董事長雷軍表示“准備投100億美元造車”便可見一斑;再者,整車制造賽道的競爭尤為激烈,除了傳統車企、新勢力車企甚至小米也已經選擇這一方向,雖然美的資金充裕、家大業大,但如果再度親自“造車”湊熱鬧顯得毫無必要。對此,美的集團機電事業部總裁伏擁軍就曾提到,“中國不缺造車的企業,缺少潛心造好汽車核心零部件的企業。現在選擇做什麼不難,選擇不做什麼反而更難。”選擇做汽車核心零部件,可以說是美的汲取教訓後的決定。然而,新能源汽車除了電池,電控、電機等核心零部件目前仍主要由國外品牌占主導,掌握這些核心技術的國內企業少之又少。因此,美的要借此實現彎道超車,難度依然不小。沈萌指出,美的在汽車核心零部件研發上具有自身的優勢。他認為,“過去美的一直處於家電制造領域,在家電研發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家電和汽車在零部件研發上有共通之處,因此換句話說,美的具備了一定的汽車零部件研發潛力,但是這需要市場驗證;此外,美的旗下的庫卡工業機器人不僅可以用在家電制造方面,同樣也可以應用到汽車制造領域,所以在汽車制造設備的相關生產上,美的也有足夠的能力支持開發生產。”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美的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經有不少合作客戶,其中有華為、寶能、理想、江淮等等。相關介紹提到,美的為合作客戶比如寶能汽車提供庫卡焊裝機器人、焊裝線以及汽車零部件等。據美的威靈汽車部件總經理陳金濤在公開采訪中表示,美的集團從2015年提出加大針對新能源電動化增量部件的投入,目前累計投入超過1億美元。目前美的汽車零部件業務已經進入商用化階段,首先量產的客戶以新勢力車企為主,如果實現滿產,電機產能年產可達到60萬到80萬台。在劉步塵看來,美的再度進軍汽車業最終能否成功,現在還很難得出結論,但畢竟其有過造車失敗的經曆,這也暴露出其在進軍汽車產業存在經驗不足的短板。對於過往造車的敗因,或許美的自身也有過深刻的總結。而在美的集團2020年的年報中有這麼一句話:“美的沒有東西可守,美的必須加速步伐重構自己。”如今,再度進軍汽車產業的美的,已經踏出重構自己的第一步。押注研發汽車核心零部件,究竟能給美的帶來多大的改變,或許不久後便能看到答案。《商學院》雜志也將持續關注。 《只做零件“不造車”,美的二度入局汽車賽道,彎道超車的“野望”》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只做零件“不造車”,美的二度入局汽車賽道,彎道超車的“野望”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