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連線|“應沖破西方媒體報道框架重新認識”——訪《偽聖美國》作者呂德斯》 新華社新媒體新華社官方帳號01:17新華社柏林6月4日電(記者張遠 張毅榮)近日,一本名為《偽聖美國》的德語著作引發廣泛關注,曾被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推薦閱讀。德國知名作家、媒體人米夏埃爾·呂德斯在書中揭露美國等西方國家媒體與政府、資本之間的關系,更犀利指出西方國家媒體已陷入美國設置的話語霸權,喪失獨立思考能力。新華社記者日前聯系到該書作者呂德斯,並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呂德斯特別指出,在西方媒體報道框架下,少有對中國客觀、分析性的報道,人們應沖破這些固有框架重新認識中國。 《偽聖美國》封面。新華社記者 張遠 攝新聞兼聽則明呂德斯說,西方媒體多為私人所有,服務對象是權力和財富精英,通過構建報道框架、設置“濾鏡”來進行具有傾向性的報道,常利用人們的慣性思維,將複雜的地區政治議題極化為“好人”與“惡人”的爭鬥,扭曲真相。“這是錯誤的思維方式,也是危險的思維方式。這是鼓勵煽動對抗,基於暴力外交下的結果,不利於人們增進對各方了解。”呂德斯說。呂德斯曾在中東生活,在敘利亞大馬士革學習阿拉伯文學、伊斯蘭學,在柏林學習政治學。他在書中以敘利亞戰爭為例,揭露美國媒體用所謂“民主、自由”的價值觀框定陣營:支持阿薩德政權的敘利亞政府軍和俄羅斯都是“惡棍”;反對阿薩德的則是“好人”,一些宗教極端武裝甚至被美化為“民主鬥士”。 3月11日,敘利亞霍姆斯老人哈迪·古松走在被炸毀的建築裏。新華社發“美國人總說我們屬於好人陣營,因為我們代表民主、自由、人權,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只是遵從利益。”呂德斯說。呂德斯認為,德國媒體當時陷入了美國框定的所謂“西方主流敘事”之中,沒有客觀中立地向德國民眾闡述實情。最終德國承受了未曾預料的後果,大量難民湧入德國,導致極右翼勢力抬頭,深刻改變了德國國內政治生態。他呼籲讀者比對各國報道,思辨事實和邏輯,去偽存真,打破認知框架。慣用反華操作呂德斯在書中提及近些年美國媒體對中國新聞的不少失實報道。他認為,中國作為崛起大國,天然成為美國利益集團和政客的攻擊對象,這種攻擊操作便利且代價很小。 6月3日,《偽聖美國》作者米夏埃爾·呂德斯在柏林辦公室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 張毅榮 攝呂德斯揭露,攻擊中國的策略是一些公關公司和遊說公司設計的,其中包括較為著名的奧唐奈合夥公司。“我們看到美國不斷拋出新的涉華議題,比如香港、新疆等,吸引媒體的注意力。在許多(西方)涉華報道中,我們看不到客觀的討論或批評,而是(對中國的)妖魔化。很難找到幾篇理性分析中國國情的文章,為什麼?就是受到(利益集團)的框架限制。”呂德斯說。呂德斯說,攻擊中國符合特朗普政府和共和党利益,中國是美國國內政策失誤的“替罪羊”。拜登執政期間,這種新聞報道框架不易改變,因為一旦美國政府改變對華策略,就會被貼上“對華軟弱”的標簽。歐洲應當慎思《偽聖美國》的主要目標讀者是德國人、歐洲人。呂德斯希望通過此書呼籲歐洲各國政府及媒體保持獨立思考,打破框定的認知,跳出美國的陰影。 這是2月19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拍攝的美國總統拜登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線上特別會議的視頻畫面。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呂德斯認為,此前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國優先”政策,歐洲政要和媒體均對其抱以批評態度。而拜登政府上台後,歐洲有一種盲目的釋然和樂觀,認為跨大西洋關系會得到極大修複,這是一種錯誤認識。“大部分人沒有看到,美國像歷史上其他霸權國家一樣,只看重自己的利益。美國並不是一個能夠給世界帶來正義的國家。”呂德斯說。呂德斯說,如果德國和歐洲輿論仍不能跳出美國設置的“主流敘事框架”,繼續選擇與中國和俄羅斯強硬對抗,那麼歐洲的外交政策將步入歧途,未來歐洲的實力和影響力將會逐漸降低。“我們需要更多人、更多公眾人物,致力於不同文化和不同國家的對話。從長遠來看,不要對抗,要合作。這是我想傳達的信息。”呂德斯說。(編輯:馬曉燕、王豐豐;剪輯:馬則剛)新華社國際部制作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 《全球連線|“應沖破西方媒體報道框架重新認識”——訪《偽聖美國》作者呂德斯》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連線|“應沖破西方媒體報道框架重新認識”——訪《偽聖美國》作者呂德斯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