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民族文化培養 帶動四省市山旅遊振興》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上遊新聞官方帳號旅遊大學辦在旅遊資源中,面向黔江、恩施、張家界、吉首、懷化、銅仁等武陵山片區六大中心城市,為觀光旅遊和鄉村旅遊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昨日,重慶旅遊職業學院在制定今年的招生計劃時表示,引入武陵山片區民族文化,學院已開創以民族傳統體育、民族傳統藝術、民族傳統飲食為核心的文化特質培養,探索獨具特色的“1+X+1”人才教育,助力旅遊發展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校企合作 提供旅遊業智力支撐“1+X+1”的人才培養模式,重點在民族文化特質。重慶旅遊職業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模式中第一個“1”代表各專業學曆教育,“X”即若幹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最後一個“1”代表以民族傳統體育、民族傳統藝術、民族傳統飲食為核心的民族文化特質。黔江地處的渝東南民俗生態旅遊帶,旅遊資源豐富,200公里範圍內聚集了包括黔江濯水、武隆仙女山、酉陽桃花源、湖北張家界、貴州梵淨山、湖南鳳凰古城等10多家4A、6家5A景區,這些景區涵蓋渝、鄂、湘、黔35個區縣市,在新一輪的鄉村振興發展中,承載著武陵山區崛起和民族群眾致富的希望。據介紹,重慶旅遊職業學院至2010年成立至今,已培養近4萬名旅遊人才。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些人才遍布重慶各大景區、國內一些與旅遊相關的著名企業,以及國內其他城市的4A以上的旅遊景區,要麼在發展鄉村旅遊過程中創辦農家樂,要麼成為旅遊景區的中高級管理人才,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推動著當地的經濟發展。除此之外,學院還與北京、杭州、上海、廣東等地的70家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有針對性地培養旅遊人才,不僅解決景區的用工荒問題,而且還為當地的旅遊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圖為學院參加2020年“民體杯”全國陀螺比賽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獲9枚金牌“四省市相連的武陵山地區,如何把旅遊資源變現,主要途徑還是旅遊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持續輸出。”該負責人稱,近年來,學院在走訪渝鄂貴湘周邊省市發現,相比於國內其他景區,武陵山景區的民族文化和地區風情更加突出。對此,學院經過與國內市內文旅部門、院校溝通後,決定在旅遊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增加對民族傳統體育、民族傳統藝術、民族傳統飲食為核心的民族文化特質教學。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慶旅遊職業學院傳承傳統體育項目,在深化大學生體育教育的改革實踐中,開創基於競技運動的民族傳統體育訓練模塊,其中把“陀螺”、“蹴球” 作為重點發展項目。學院為陀螺項目開設專門的訓練場地,引進專業老師講課。在教學訓練中,老師們認真分析,細致演示,在不懈努力下,訓練出一批技術過硬的學生,代表重慶參加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和全國陀螺比賽,獲得9枚金牌。 圖為民族技藝傳習創新中心藝術品展示開設非遺傳習室師生直觀交流此外,學院在學生的民族藝術培養中,依托豐富的地域民族文化遺產,開設音樂表演、舞蹈表演、工藝品美術品設計、民族傳統技藝等專業,成立3個二級院系社團,打造1個校級民族藝術表演社團。開設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樂器、中國古典舞、中國民間舞、民間工藝品制作等課程,擴大了民族藝術的傳承範圍。同時,為了更好發揮傳承民族文化陣地的作用,學院還建設紡染織繡、陶器燒造、漆器髹飾、剪紙刻繪、編織紮制等8類民族技藝11個傳習室等,使師生直觀感受民族藝術交流,自由汲取民族文化養分。在民族非遺飲食文化傳承中,學院注重創新課程。在烹調工藝與營養、民族傳統技藝、酒店管理等專業中開設民族飲食非遺技能必修課程,同時面向全院師生開設選修課,實現課程“應修必修、人人可選”,推動學生專業培養和非遺技藝學習同步同行。在師資引進上,邀請15位特級廚師組成“指導團隊”,開展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並建設非遺美食制作技藝傳習中心,包括國家級非遺美食6個工作室、50個工坊。下一步,重慶旅遊職業學院將不斷總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繼續挖掘地域民族文化資源,通過不斷摸索和創新辦學模式,推動武陵山區、秦巴山區的旅遊振興,為地區發展提供智力支撐。重報集團武陵分社記者 王尊 《引入民族文化培養 帶動四省市山旅遊振興》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引入民族文化培養 帶動四省市山旅遊振興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