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父親節,我們要的不僅僅只是歌頌!》 中國網娛樂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西方的“父親節”。隨著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開始在這一天加入到“感恩父親”的行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向來無言而深沉的“父親”,開始從幕後被推向前台,並由此引發一系列關於“父親”和“父親節”的話題。各大媒體和網站開始無一例外地去贊頌父愛,商家也開始借機兜售各種屬於父親的“禮物”。 誠然贊美父親,感恩父親無可厚非,但是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認為父親節的意義不能僅僅只停留於歌頌,而應當看到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他所應該承擔的責任。 家庭教育中父親的缺位 近些年來在社交媒體、自媒體、公眾號上,“喪偶式育兒”、“隱形爸爸”、“雲端老公”等名詞甚囂塵上,一些電視真人秀節目也在廣泛討論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尤其是最近一檔關注職場媽媽的綜藝節目《上班啦!媽媽》,從職場女性所面臨的種種社會壓力角度,更是引發了“家庭支撐體系”、“父愛如山體滑坡”等一系列熱議。節目不僅引導觀眾去關注職場女性的生存空間以及女性所展現出的力量,同時也從家庭共育、家庭支撐體系等方面對於父親缺位、男性該如何進步方面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深入探討。 在最新播出的第八期節目中,偉門智威組織了一次團建親子活動,眼尖的觀察嘉賓們立即發現,全場參與的家庭中,只有一組家庭是父親帶孩子來參加的,其餘全是母親。對於這個現象,嘉賓們也發表了各種看法。 主持人陳銘提到自己曾看到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街采,記者問一位父親自己的孩子子現在上幾年級了,父親回答“六年級”。而在身旁的母親則提醒父親說“已經上初一了”。這段又好氣又好笑的情節,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焦慮的媽媽、一位缺席的爸爸和一個缺乏關注的孩子。 不得不承認,現代社會中,家庭教育分工中母親唱主角,父親“缺位”的現象已經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2015年,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發布的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針對“輔導孩子學習”“接送孩子上下學”“開家長會”等14項內容,“爸媽共同承擔”的情形占到40.6%,“媽媽為主”的40.3%,“爸爸為主”的僅為11.6%。 2016年11月,中國青年報社一項調查顯示,94.0%的受訪者坦言,自己身邊就有“影子爸爸”。 針對這個現象,《上班啦!媽媽》還曾在第五期節目中公布過這樣一組數據:職場媽媽日均投入9個小時,平均每天投入在家庭的時間是3.17個小時,花在家務上的時間是1.6個小時,而人們卻無法找到中國男性在家務上的投入時間。 這組令人震驚的數據將媽媽們回歸職場所面對的壓力表現得直觀而真切。因此與“隱形父親”、“雲端父親”對應而生的是“超人媽媽”、“鋼鐵女漢子”“為母則剛”。正是因為大部分爸爸們的不作為,媽媽們不得已扛起了“超人”的大旗。在家庭與職場兩個戰場上負重前行。 在《上班啦!媽媽》中,新手媽媽丁沙沙在工作中,因為孩子生病而無法照顧孩子時,忍不住崩潰流淚。她非常矛盾,一方面除了心疼孩子,也在不斷責怪自己把養育孩子的重任交給了自己的媽媽,她認為這是在“犧牲媽媽而成全自己”。此時觀察嘉賓乃萬提出“那她的老公呢?”。這個提問讓讓在場的兩位男嘉賓尷尬地笑起來。 此時,觀察嘉賓戴科彬提出了職場“家庭支撐體系”。對於當下社會而言,大部分男性還是以犧牲妻子的時間和精力來獲得晉升機會或職場生存空間的。而職場女性的家庭支撐體系,男性卻常常“靠不住”。試問在一個家庭中,男性首先無法成為一個稱職的丈夫,遑論一個合格的父親呢? “父愛如山體滑坡”,家庭教育之殤 “中國父親”—— 不苟言笑,飽含深沉之愛,穿越軌道只為給你買倆橘子。朱自清《背影》中厚重深沉的父親形象是我們這一代人在教科書中從小所接受到的教育。於是那個很少說話,凡事不多過問的父親,被我們默認為是父愛如山,但事實的真相是 “啥也不管”。 現代家庭中,往往是父親在外打拼,母親在家照看孩子。看起來分工明確,其實不然。 在綜藝節目《上班啦!媽媽》中,嘉賓們都集體吐槽過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的漠不關心。熱依紮說父親總是搞錯自己的年齡,張萌則吐槽自己的父親不知道自己的英文名字是什麼。而乃萬則深情地說,雖然很少得到父親的關愛,但是這並不影響她愛他,只因為他是爸爸。 如果說父親是山,母親是海,那麼山則應該給人依靠,海則以撫慰人心。一個家,應該由父母一起打造,父親,不應該只是一個稱謂,他在家庭教育中占有或不可缺的地位,且無可替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是一種奇特的存在, 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男人較女人來講,更具冒險精神、探索精神、寬容精神、求知精神。然而,據調查,高達80%的爸爸,每天陪伴孩子不足一小時。與父親接觸少的孩子,身高、體重、動作等方面的發育速度明顯落後,而且普遍存在焦慮、自卑、自閉、任性、多動、自控力差、有依賴性等問題,被專家稱為「父愛缺乏綜合症」。所以說,培養一個內心富足的孩子,爸爸的陪伴至關重要! 父親的缺位不僅僅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也讓夫妻關系和母親的成長路徑出現偏差。 當父親長期缺位,孤立無援的媽媽不自覺地將注意力傾注在孩子身上,以愛為名將孩子緊緊地“捆”在自己身邊,以此緩解內心的焦慮;母子的這種過度依賴讓爸爸覺得家庭好像不那麼需要自己,於是他將注意力轉移到工作上,以此尋找自己的意義。這種情感上的拉扯使整個家庭以一種“貌合神離”的工作方式繼續運轉,而這種“維持”正是以犧牲孩子為代價的。 父親成為稀缺品,誰的錯? 父親在家庭的缺位究竟為何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背後深層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首先是天然的生理差別。一個孩子出生後,孩子和母親之間本來就存在一種天然的親密連接。尤其是我們現在提倡母乳喂養,嬰幼兒時期,孩子對媽媽的味道、聲音、氣味、皮膚的觸覺包括形象是接觸最多的。他們越熟悉這些就越能從中獲得安全感。所以通常無論男孩女孩都會很依戀母親,這是一個隸屬生理範疇的很自然的成長經曆。這個時候,如果家庭沒有有意識地請父親及時介入,那麼孩子按照自己的慣性發展,母親也按照自己的慣性養育孩子,父親很可能就會錯過與孩子建立親密情感或者默契的機會。 對此《上班啦!媽媽》中的嘉賓陳銘曾經在分享過這樣一個觀點:養育一個孩子一共要經曆五個環節,孕育、生育、哺育、養育、教育。前三個環節中,父親的確因為生理差別無法參與更多,但是不能因為前三個環節中缺位就理所應當在兩個環節中徹底消失。無論作為一個稱職的丈夫還是一個合格的父親,都應該盡量在後兩個環節中奮力追趕,補齊短版。這是因為做父母也有有效期限,孩子在小的時候,天然依賴父母,這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然而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到了之後,此時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得有效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一旦錯過了,便永遠不會有第二次機會。 導致父親缺位的還有一個原因便是長久以來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慣性思維。長久以來,男性作為一個家庭的頂梁柱主導著一個家庭的經濟來源以及社會資源,而女人的主戰場則是家庭。但是當今時代,隨著女性力量越來越顯現,婦女開始能頂“半邊天”的時候,我們的慣性思維依舊停留在百年以前的認知裏,所以父親或者男性切不可躲在舊思維的窠臼裏,不再謀求進步。對此在《上班啦!媽媽》中,觀察嘉賓黃奕曾經提到過一個觀點,在這個時代,男性在家庭分工方面需要進步!因此,許多網友和媽媽們集體認為,作為爸爸,應該多看一些這樣的節目,有助於爸爸在認知上給予媽媽們更多理解和尊重,甚至有人覺得,這個節目是父親們應看且必看的節目內容,因為這檔節目中所提出的許多觀點,鞭辟入裏,在某種程度上,會填補父親在家庭教育分工上面所欠下的賬,落下的課! 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做父親? 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並不僅取決於他的個人意願,這是家庭結構和社會文化的產物。對於新一代父親而言,他們往往需要打破自身成長環境造成的局限,在反思和學習中思考,如何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父親。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把父親的角色比作支柱、戰友以及孩子最好的玩伴。因為父親是我們生命中出現的第一個男性形象,一名合格父親應起到的作用不僅是給孩子完整的家庭和物質的支持,更是給孩子安全感、自信心、恒心和責任心。 在綜藝節目《上班啦!媽媽》中,嘉賓伊能靜提到一個觀點,她認為這個世界上父母是沒有執照的,但它並不意味著這是一種沖動,當你做了父母之後,就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是責無旁貸的。 為了能讓父親關注孩子的成長,承擔家庭事務,有一些學校和教育機構甚至還設置了“爸爸接送日” 雖然我們無法獲知“爸爸接送日”這樣的形式,能否真正起到讓父親回歸家庭承擔教育義務的作用,但最起碼這樣的倡導和建議,對於整個社會而言遠有超越實際形式的積極意義。當然激發家庭教育的“父能量”,不應僅停留於倡導“爸爸接送日”,還應從切實扭轉家教觀念,鼓勵爸爸們學習育子之道等方面綜合施策。 畢竟孩子的成長是一趟單行列車,一旦錯過陪伴孩子成長的最佳時段,事後就很難彌補缺憾。不要讓自己長期缺位,更不要給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中留下太多遺憾!這個父親節,我們除了歌頌父親身上那種無可或缺,無可比擬的男性力量,同時我們也需要父親在場,父親的擔當,父親不再如山的沉默! 《這個父親節,我們要的不僅僅只是歌頌!》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這個父親節,我們要的不僅僅只是歌頌!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