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三重“新”意|求知》 長江日報長江日報官方帳號 在慶祝中國共產党成立一百周年大會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全新概括,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要深入理解把握這一創新理論,必須深入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觀點。特別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主張,作為此次“七一”重要講話的又一重大創新,這一結合極大地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要求,在把中國共產党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提到一個新高度的同時,也道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新”之所在。奠基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性創造的“新”習近平總書記始終記掛於心的有這樣幾件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不能搞丟了,老祖宗留下的地盤不能搞小了,我們確定的正確發展道路不能走歪了,老百姓的日子要過好了。”其中,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党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兩者是党和國家事業長治久安、永續發展的堅實基礎,更進一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在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中成長發展起來的。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先進理念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與治理體系的深厚歷史資源。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了關於國家制度和治理的豐碩成果,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家國同構、四海一家的共同體思維,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民惟邦本、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正義追求,等貴賤均貧富、損有餘補不足的平等觀念,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選拔標准,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外交之道,以和為貴、好戰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這些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中的精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可以說,中國當前的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想追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路向錨定了奮鬥目標。“人民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的價值追求。中國共產党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中“小康社會”的提法就來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啟示。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著力高質量建設的“七有社會”,與傳統文化中“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追求也是一脈相承的。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懈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其實也是包含傳統文化中所強調的大同理想在內的各種美好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發展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創性結合的“新”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是最典型的“中國特色”。中國共產党的誕生有一個顯著的時代特征,即通過新文化運動實現思想解放,進而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奠定社會基礎。從文化層面看,中國共產党是新文化運動與初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相碰撞產生的結果,由此構成了中國共產党特有的文化基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高舉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大旗,並以此作為改造舊世界的思想武器,具有革命的徹底性。二是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自己的思想指南,具有革命的能動性。三是自覺推動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堅持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具有革命的自覺性。正是基於這樣的思想自覺,習近平總書記說: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引發了中華文明的深刻變革,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良性互動的。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一步豐富發展起到了“根源”和“資源”的支撐作用,沒有傳統文化的充分融合,就沒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形態的產生,而沒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實踐,馬克思主義也不可能在新時代攀升到這樣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作出了中國原創性的貢獻。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指導,只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系統地、具體地、歷史地分析和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演進和發展,才能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這些,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應有之義。面向於把中國方案和人類理想融為一體的“新”在全球秩序重構的過程中,應該走一條怎樣的大國崛起之路,是中國當前面臨的首當其沖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既要借鑒他國經驗,也要立足本國實踐。中國是一個在歷史上曾經輝煌的大國,現在是經歷國家危機之後再度崛起,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所以,一方面,要站在500多年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充分總結、反思近代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還有英、法、德、日、蘇、美等九個世界大國的崛起之路。另一方面,還要回顧中國的歷史傳統。對於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認識深刻,他說:“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這是對中國傳統的精准概括。中國的先輩很早就認識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這樣一個文化立國的道理,所以,當今天的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時候,這不僅是一個政治共同體的崛起,同時也是一個偉大文明體的複興,我們需要對接傳統,走一條文明崛起的中國道路。問題的關鍵還在於,這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文明崛起之路追求的文化目標是什麼?代表的文化價值是什麼?呈現給世界的文化前景又是什麼呢?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這樣的回答:中國將與“世界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是習總書記基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和馬克思的社會共同體思想,為人類文明發展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文化意義上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主張契合人類共同的情感需求,是中西方文化理念和價值追求的最大公約數,其成為中國共產党向世界提供的具有思想引領性的公共產品是有其堅實的文化共情力和傳播力的。如是,熔鑄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培育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為宗旨,在中華大地上生長起來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必將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的偉大旗幟。 (陳俊秀 作者系武漢市委党校副教授、法學博士)【編輯:朱晨穎】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三重“新”意|求知》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三重“新”意|求知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