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歐洲強國,為何突然間崩潰?美國也走向了這條道路》 史畫映在許多人眼裏,如今的美國非常強大,國內不少“投降派”認為最近幾年我國太激進了,惹得美國不高興,所以才有了關稅戰到科技戰。為何這些“投降派”這麼沒有勇氣呢?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好好讀歷史,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以史為鏡可知興替!”別看美國現在這麼強大,他要崩潰起來也很快,比如曾經蘇聯同樣強大,還不是一夜之間就崩潰了,正如俄羅斯總統普京所言:“美國正步伐堅定地走在蘇聯老路上。”許多人可能覺得普京誇大了,今天我就用法國的例子來說明,不管一個國家有多強大,一旦內部問題嚴重到無法解決,那麼距離崩潰就不遠了。為何我要說法國呢?因為法國當時的情況和今天美國的情況太相似了,各位看官如果仔細看完,就會發現美國現在的問題有多嚴峻,他們也走上了崩潰的道路。 從17世紀中後期開始,也就是路易十六登基後,法國就一直是歐洲的中心,不管是經濟、軍事還是金融,法國在歐洲大陸都是數一數二的存在,在西歐更是首屈一指的存在。隨著法國波旁王朝的不斷延續,統治階級越來越腐朽不堪了。當時法國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教士集團;第二等級是貴族集團;第三等級是第一第二等級以外的農民、工人、資產階級等廣大群眾。第一和第二等級的人加起來只有20多萬人,但是他們卻掌握了法國大部分領土,還享有許多特權比如納稅更少。而第三等級人數超過2500多萬,這些人的土地少還要被壓榨和剝削,而且還要繳納國家需要的大部分稅款,生活十分痛苦。這一點和今天的美國很相似,美國官僚集團和富人集團只占美國人數的1%,但卻掌握了美國99%的財富,他們繳納的稅款很少,比如美國非營利機構6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美25個最富有的人基本或很少納稅。又比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也一直被因為納稅少被質疑。而納稅更多落到了美國中產階級和窮人頭上。美國為何頻繁爆發槍戰和抗議,就是老百姓生活太苦了,在發泄自己的不滿。 當時法國很強大,路易十五積極參加多場對外戰爭想要撈取利益,最著名的就是七年戰爭了,這一場戰爭耗時7年,讓法國丟失了大片海外殖民地,還導致了國庫空虛,此後不久美國又爆發獨立戰爭,路易十五又帶領法國積極參與,結果法國欠下了高達20億法郎的國債,此時法國的財政系統效率低下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了,稅務制度也越來越不合理。1785年法國又爆發了嚴重的幹旱,導致糧食欠收,於是教士集團就對自己掌握的大量土地進行加租,這些土地都租給了農民在種植,這就讓農民辛苦一年種的糧食大部分都要上交,而他們只能餓肚子了,而且導致通貨膨脹開始出現且惡化,社會購買力開始大幅下降,失業率大幅攀升社會動蕩不安,到1788年時,還未走出三年前幹旱困境的法國,又遭遇了大冰雹襲擊,導致大量土地沒有任何收成,隨著冬天的到來,食物的缺乏引發了更大的通脹。此時患病人數和死亡率大幅上升,人民對教士和貴族集團恨之入骨了,革命即將爆發。法國此時的情況和現在的美國很相似,美國不吸取越南戰爭的教訓,此後又發動了多場戰爭,比如打了20年的阿富汗戰爭,比如伊拉克戰爭等,都讓美國深陷了戰爭泥潭消耗光了財富,現在美國累計欠下了28萬億美元的債務。拜登上台後想要對富人加稅解決美國的財政危機,結果被富人集體反對最後不了了之了,別看拜登現在搞了個全球最低15%的稅率,表面看是要對美國富人征稅,其實這些制定稅收政策的官員,早就被富人階級買通了,給他們了留了後路,所以這次最低稅法各位可以拭目以待,並不能幫助美國多拿到多少稅,特別是那些大企業,他們有的是辦法和渠道來避稅。大家要明白美國政府的本質是什麼?從成立之初就是為了資產階級服務。 今年美國也是持續高溫和幹旱,影響了棉花、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的生產,會對糧食產量造成一定影響,不過美國農業世界第一,不會讓美國人餓肚子,但是這會讓糧食價格上漲,進而帶動更多商品價格上漲,現在美國本來就通脹嚴重,如果糧食價格再漲,那引發的通脹問題就更嚴重了,而美國當局卻不斷忽悠全世界,稱通脹是暫時,就美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通脹怎麼可能會是暫時的呢?中國對鋼鐵等制品增加了出口關稅,此前我們就取消了出口退稅,那麼從今以後一段時間內,國際市場上的鋼鐵等價格會上漲,而且印度越南疫情加重遲遲不著轉,全球商品就會出現供不應求,那麼商品價格自然又要大漲了。8月和9月是大量糧食收獲的季節,這個時候美國資本家一旦發現糧食減產嚴重,肯定會大幅漲價賺黑心錢,所以接下來美國通脹還會波動上漲。美國自己都承認,美國社會只能接受2%左右的通脹,而現在美國的通脹已經超過5%。熟悉美國歷史的都知道,美國通脹一旦超過5%,很大概率走上10%左右的通脹水平,這個時候美國基本都要爆發經濟危機,其實每一次經濟危機都能讓美國走向崩潰,只是美國成功解決了前面幾次危機。雖然美國過去幾次大的經濟危機都平安度過了,但是誰能保證他們每次都能挺過去呢?現在美國大量民眾生活困難,還因為疫情幾十萬人失去了性命。這和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夕的情況太相似了,雖然法國當時有吃飯問題,但是如今美國民眾有住房問題,大量民眾會因為沒錢繳納租金,面臨被房東驅趕的境地。盤點最近30年各國和各地區的抗議,早已經從糧食問題轉移到住房問題上來了。說直白一點,許多地方的抗議都是年輕人感覺買房無望才上街鬧事。各位現在明白我國這兩年為何強力打壓房地產了吧,而且要建設大量保障性住房,就是避免這些問題在我國發生。 法國民眾當時對教士和貴族集團恨之入骨了,現在美國民眾何嘗不是呢?世界首富貝索斯前往太空旅遊,結果美國民眾集體請願讓他別回來,最近又喊著要用火箭把拜登送上太空。各位不要小看這兩件事,貝索斯代表了美國的富人集團,拜登代表了美國的官僚集團,這就是美國人民對美國兩大集團的憤怒表現,憤怒的火種一旦播下,勢必會燃起熊熊大火。任何革命都需要思想熏陶,18世紀前後,歐美地區發生了一場思想及文化運動,為革命提供了革命思想。當時這些思想對法國的影響很大,比如孟德斯鳩主張就主張搞共和制取消君權神授,對法國後來的體制建設就有重大影響。而當今的美國,雖然沒有誕生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思潮,但是根據英國調查數據顯示,在對美國50各州民意調查時發現,13個州內有超六成的公民希望獨立了。根據墨菲定理,這些想要獨立的州遲早要站出來爭取獨立,雖然過去美國也有州在爭取獨立,但是條件都不成熟,隨著美國越來越腐朽,這就給各州獨立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有可能是現在,也有可能是50年後,至少美國現在的問題是越來越嚴重,而執政党不但沒有解決的想法,反而有加劇問題的做法,這就跟法國當時一樣。當時法國情況本來就嚴峻了,但是路易十六竟然看不清本國的形勢,1789年5月5日,他召開三級議會企圖強制對第三等級加稅,第三等級勇敢站出來要求限制王權並改革。結果在投票時,本來勝算很大的路易十六沒有想到,第二等級的部分人士倒戈支持第三等級,路易十六不滿就調集軍隊干預並強行加稅,結果反被巴黎人民趕下了台。前面說了,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是剝削階級,為何第二等級的貴族裏面會有人倒戈呢?其實這和法國此前的制度有關系,當時法國大量土地控制在他們手裏,根據當時的法律規定,貴族家庭的父親去世後財產只能由長子繼承,這就讓其他幾個兄弟不滿,而三級會議中第二等級的代表中,有許多就是無法繼承財產的次子,所以他們當然不滿,因為第三等級提出了平均財產的要求。也就是說法國貴族集團內部不和了,而且還要和廣大的人民群眾作戰。別看當時法國已經是歐洲一流的強國了,但是僅用了三年,這個強大的封建王朝就被徹底摧毀了。 美國現在征收全球最低稅率,大家有沒有發現和法國情況有點相似,就是得罪了第二等級的人,特朗普執政美國時,也曾喊過要對富人加稅,結果大選來臨時美國幾乎沒有媒體幫助他,反而對他落井下石?這就是富人集團的倒戈,如今拜登征收全球最低稅,得罪的依然是美國的富人集團,別看他們現在表面不反對,關鍵時刻就會反咬拜登一口。法國當時是第一、第二集團和第三集團的矛盾,就跟美國今天共和党跟民主党的矛盾一樣不可化解,也跟美國官僚集團、富人集團和民眾的矛盾一樣不可化解。比如拜登宣布打疫苗獎勵100美元,結果很快美國就有州宣布,敢強制民眾打疫苗就罰款1000美元,拜登鼓勵打疫苗,上億民眾卻偏偏反對打疫苗,這明顯就是和拜登政府對著幹,本質還是階級矛盾太尖銳互相不信任了。最近美國派高層來我國,目的就是希望我們繼續買他們的國債,低價出口商品給他們等,歸根結底就是希望犧牲我們的利益,解決美國自身的問題,這跟法國路易十六想要犧牲第三等級是一個道理。結果就是遭到了我們堅決的反抗,美國當然不甘心,於是美國防部部長就拿南海等事刺激我們,還不斷拉攏日本、韓國、印度、菲律賓,甚至蒙古、越南也去拉攏了,目的就是想要聯合起來針對我們。當時路易十六也邀請了英國等周邊國家,讓他們聯合出兵攻入法國解救自己,結果很快被法國人民趕走了,而且讓法國在這一時期壯大,拿破侖也是在這個時候成長起來,讓法國一度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今天美國內憂外患,大有崩潰的前兆,現在美國拉攏這些國家想要圍堵我們,就跟當年法國路易十六一樣是逆勢而為,怎麼可能阻擋時代的大趨勢呢?勝利的天平已經滑向了我們,美國在腐朽道路上越走越遠且無法自拔,美國的崩潰不會來自於外部,更多來自於內部,而且崩潰起來的速度會遠超常人的想象,就像法國波旁王朝和蘇聯一樣,越是強大崩潰起來速度也越快。美國的崩潰可能是幾年後,也可能是10年20年後,甚至可能是50年100年後,正如美國學者而言:“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永久強大,美國也不行,美國衰落已經成為事實,崩潰只是遲早的事了。” 《曾是歐洲強國,為何突然間崩潰?美國也走向了這條道路》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曾是歐洲強國,為何突然間崩潰?美國也走向了這條道路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