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網紅科學家 重新定義“國民女神”,曾推翻導師觀點》 喀斯瑪商城“最孤獨的專業” “每年只招一人”,這是古生物學這個學科在網絡世界裏留下的最多的關鍵詞。沒多少人能真正明白古生物學的樂趣和意義是什麼,這不是一個熱鬧的學科,偶爾冷清,大多數時候是孤獨。“我們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是人類從有思想開始就一直想解鎖的命題,這也是張彌曼和她為數不多的同行們所感興趣的終極命題,為了給出盡可能准確的答案,張彌曼付出了畢生的時間。 張彌曼 圖片來源:人物從20世紀走到21世紀的古生物學家張彌曼是從上世紀走到這個世紀的女人,她的名字最近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是一個多月前,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發布公告,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7336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彌曼星”,以表彰張彌曼為早期脊椎動物演化研究帶來革命性變化的重要貢獻。這讓85歲的張彌曼和古生物學以更熱鬧一點的方式出現在了大眾面前。上一次這麼熱鬧還是她三年前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時候,頒獎現場,她衣著樸素,從容優雅,用了法語、英語、漢語、俄語多種語言交替完成了她5分鐘的演講,在感謝自己的導師時,還特地用俄語和瑞典語念出自己留學時兩位導師的名字,以示尊敬。 圖片來源:網絡一時間,人們好像發現恐龍化石一樣發現了這位科學家的存在,把目光和光環都湧向了她,盡管在過去的60年中,她一直就在北京二環邊最熱鬧的一條街旁的古脊椎所日複一日地默默工作。父親張宗漢是醫學生物學教授,受父親影響,張彌曼從小立志是要當一名醫生的。1953年張彌曼中學畢業了,正趕上國家號召“地質報國”時期,於是,張彌曼懷著那個年代特有的理想主義,不顧家裏反對,就報考了當時的北京地質學院。一年後,國家選派學生赴蘇留學,張彌曼幸運入選,她和十幾位同學被分到莫斯科大學古生物學專業學習,但至於古生物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當時的張彌曼是一點概念都沒有。“學魚!”當時在蘇聯訪問的魚類學家伍獻文先生建議。在伍先生的建議下,張彌曼開始了對魚化石的研究。1960年,張彌曼回國並進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作,從此開始了她漫長的考察生涯,也一腳踏進了讓她畢生著迷的萬物演化的世界。“太歲頭上動土”的女人考察隊伍通常會有三四十人,但只有張彌曼一個女性。年輕時期的張彌曼,每年有三個多月的時間都在隨地質勘探隊在荒野采集化石。 野外考察團隊中張彌曼(中排右六) 圖片來源:網絡一天步行20公里是家常便飯,大多數時候投宿在當地老鄉家或是在村裏祠堂的戲台上過夜。熱水基本上屬於稀有,兩三個月不洗頭也是常事。隊伍每一次回來後身上都帶虱子,“褲子邊往上一翻,就都爬出來了”,衣服髒得不能穿的時候,就放進鍋裏煮,“那時候的衣服挺禁煮的,現在的衣服一煮就沒了。”煮完衣服的鍋還可以接著繼續煮湯。pic.rmb.bdstatic.com/bjh/down/5042c0568822bf63a9fb08c31462af6b.jpeg@wm_2,t_55m+5a625Y+3L+WWgOaWr+eOm+WVhuWfjg==,fc_ffffff,ff_U2ltSGVp,sz_21,x_14,y_14" style="margin: 0px;padding: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vertical-align: bottom;width: 100%;visibility: visible " data-from-paste="1" data-diagnose-id="d297e14209236b512cd2b71876e3ec3e" data-h="463" data-bjh-origin-src="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5042c0568822bf63a9fb08c31462af6b.jpeg@wm_2,t_55m+5a625Y+3L+WWgOaWr+eOm+WVhuWfjg==,fc_ffffff,ff_U2ltSGVp,sz_21,x_14,y_14">坐在董卿對面的她,外表賢淑恬靜,說話不緊不慢,言語間透露著輕松幽默,即使已經82歲了,但仍然吐字清晰,坐姿端正。她對生活沒有太多的需求,2018年錄制節目《朗讀者》時,那是她82年來第一次化妝。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為張彌曼頒發“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時頒獎詞這樣寫道:“她的創新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推動了人類對生物進化史的認知進入新的階段。”這一“證據”說的就是張彌曼對距今4億多年前泥盆紀楊氏魚和總鰭魚化石的研究。1980年,張彌曼帶著4.1億年前的楊氏魚化石前往瑞典國家歷史博物館做研究並攻讀博士學位。她利用瑞典學派在古魚類研究中創造的連續磨片法——把只有2.8厘米的楊氏魚化石封閉在石膏模型中並進行磨片,每片的厚度僅有二十分之一毫米,然後把每片放在顯微鏡下畫圖,以此來了解其內部結構。這種方法可以精細複原楊氏魚腦顱、腦腔及血管、神經通道的結構,即使是采用最新的CT照影法也無法得到這樣准確的信息。從原理上說,這和現代的3D打印完全一致。這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大工程,對細微之處要求極高,每畫一張圖,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最大的一張,張彌曼連著畫了十四個小時。她用兩年的時間才將2.8厘米大小的楊氏魚頭顱磨出540多張斷面磨片,制作出了20倍的放大模型。 《這位網紅科學家 重新定義“國民女神”,曾推翻導師觀點》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這位網紅科學家 重新定義“國民女神”,曾推翻導師觀點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