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如何系統化地對“嬰兒孤獨症”進行幹預?》 希爸育兒嬰兒孤獨症,又稱自閉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中的一種。一般發病於3歲以前,早期突出地表現為接觸和情感交流障礙,後期還可以出現明顯的智能障礙。嬰兒孤獨症的患病率很少,一萬名兒童中大約只有2名~4名患有這種精神障礙,近年來有研究者報告的患病率為一萬名兒童中有2名~13名。男孩患者明顯多於女孩患者,男女之比大約在(2.6~5.7):1。從年齡分布來看,有人報告5歲~7歲組一萬人中大約有12.4人患此症,為最高患病率組;有人報告4歲~14歲組一萬人中大約有11.6人患此症。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闡明孤獨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凱那從早期觀察中注意到兒童的父母大都是比較聰明的專業技術人員,但由於他們具有強迫性的個性特征,對患兒缺乏溫暖。患兒也比較聰明,做事刻板,並帶有強迫傾向。 他們的情感不表露,在適應生活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往往采取不合人情和機械的方式。這些雙親在對待自己的小孩時反映出他們的一貫人格型態和特有的態度,這就是孤獨症兒童精神病理動力學的基礎。但以後的研究對此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70年代以前,人們對孤獨症的社會心理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孤獨症不是任何單獨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因素引起的。孤獨症可以發生在任何社會階層的家庭中。後來的研究表明,孤獨症的發病和許多重要的生物學和醫學因素有關。它可能是多種生物學原因引起的廣發育障礙所導致的異常行為綜合征。社會交往障礙,有的患兒在嬰兒期就已經表現出極度的孤獨。當母親伸手去抱時,嬰兒沒有正常的迎接的姿勢。當母親把他抱在懷裏喂奶時,也不把身體緊貼大人。家裏人叫他名字時也不理會。患兒從小對周圍的人就不發生興趣,也不產生反應。這種兒童一般缺乏眼對眼的注視,面部也缺乏情感表露。病情較輕、功能水平較高的孤獨症患兒的社交障礙在2歲前不明顯,5歲後症狀有所改善,與家庭成員的接觸可能有較大發展,但仍然極少主動進行交往,和同伴在一起經常是被動角色。 言語交往障礙,患兒通常很少用語言交往,保持沉默不語。非言語性的姿勢及手勢語交往也比較少,患兒很少用點頭、搖頭或其他面部表情表達某種要求。即使有言語存在,也屬於模仿性質,不帶任何意義,或者出現代詞使用顛倒,有的表現為咬文嚼字,或者文法結構不成體統,言語顯得奇特。固執地堅持同一種格式,反對做任何的變動,包括強迫性地保持環境、日常慣例和行動的同一種格式。如果有所變更,就會出現強烈焦慮反應。患兒一旦建立起一種新的生活模式,就結合為一套固定的儀式,無休止地重複。特殊的依戀,患兒常常對一般兒童喜歡的玩具和遊戲不感興趣,反而對某些通常不是玩具的、無生命的物體或動物表示特殊的興趣,甚至產生依戀。如果將依戀的東西拿走,就會產生嚴重的焦慮反應,大哭大叫。當滿足其要求時,就顯得平靜和滿足。但對於人卻沒有任何興趣,熟人站在旁邊,就像沒有看見一樣。 孤獨症兒童的智力方面,大約有四分之三為智力落後。瑞典和加拿大的研究表明,在典型的孤獨症兒童之中,智力落後的比率分別為80%~89%和76%,大約40%~60%的患兒的智商不到50,20%~30%的智商達到70或更高。也有些孤獨症患兒在普遍智力低下的同時,具有某種特殊的能力,如對數字、字典的異常記憶力,答對日期的快速推算能力等。由於自閉症的病因比較複雜,很難有一種藥物能夠有效地處理所有的症狀。現階段藥物治療主要用於處理自閉症的生理問題、某些行為問題的控制。或者經過遺傳咨詢來預防自閉症的發生。早期受心因論的影響,無論是直接針對自閉症兒童,還是間接針對家長,最普遍的治療方式是心理療法。但是研究結果並不支持這種觀點,心理治療的方法效果也不顯著。 行為治療,針對自閉症兒童的行為問題進行系統干預的是費斯得。早在1962年他就成功地運用增強、削弱、區別學習和藥物來治療自閉症的異常行為。此後有關研究急劇增多,積累了許多比較有效的結果和經驗。陳東升等認為行為治療的目標應該定在削弱而不是消除,因為完全消除比較困難,並且容易引起兒童長久的激烈反抗的情緒,有些偏差行為,如自我刺激和固執行為,可能有補充日常活動不足的作用。針對自閉症的行為治療方法有下述三種。厭惡刺激,運用負強化或懲罰的方式削弱問題行為。具體包括下列方法:隔離,按照懲罰的強度有孤立隔離、排除隔離和非排除隔離等。孤立隔離是指兒童的偏差行為發生後,強迫進入隔離室一段時間,以削弱或“冷卻”不良行為。排除隔離稍輕些,在不良行為發生後要求兒童暫時離開教室或安排在教室的角落,並禁止一切活動;非排除式隔離是限制兒童參加任何活動,但通過聽或看來參與集體活動。這種方法應根據個別差異謹慎使用,並配合其他的干預方法。 抑制策略,運用電擊、語言懲罰、限制活動、過度糾正、化學物品等消除或減少不良行為。電擊被認為是削弱兒童撞擊頭部、尖叫、哭泣等自傷行為和攻擊行為的最有效方法,但使用這種方法應該注意道德問題和不良影響。語言懲罰是運用嚴厲的聲音迫使兒童停止偏差行為,如能配合其他方法,效果更好,限制活動是直接制止兒童的偏差活動,如限制身體各部分的活動、抓住四肢等,這種方法效果比較好,但往往忽視正確行為的指導。過度糾正是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抑制策略,可以利用償還性過度糾正和正面練習來塑造正確行為,同時消除偏差行為。前者是指要求學生恢複受到破壞的事物或環境,後者是指當偏差行為發生時立即要求其學習正確的行為。非厭惡刺激,近20年來這種方法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和運用,它可以避免厭惡刺激對兒童的不利影響,克服其缺點。 逐步改變策略,這是削弱自閉症兒童偏差行為的有效方法,使用的範圍比較廣。治療者先將兒童偏差行為的改變分為細小的步驟,然後逐漸達到改變行為的目的。在實施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干預之前,應該讓兒童幾乎覺察不到改變;只要個體能忍受少許改變,就鼓勵其接受更多的改變;逐漸改變比較奏效,通過這樣,自閉症兒童可以學習忍受更多的事物。自閉症兒童是特殊兒童的一種,所以應該用特殊兒童的個別化教學的方法進行專門的教育和訓練。國外在這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和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點: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運用認知和行為治療理論進行結構化、密集型的治療和教學。家長、學校和社區緊密合作;課程設計強調類化或泛化的原理,注重遷移作用;課程內容強調人際互動和溝通技巧等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實施個別化的教育治療和評估;提倡和注重在普通兒童中進行教育訓練。 近年來我國也開展了對自閉症兒童的研究和教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在自閉症兒童的教育和訓練的原則上王梅、李惠玲等提出了以下幾點:正向發展的原則: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逐步提高各種能力,既要注意缺陷補償,也要注重正常行為的建立。身心機能協同發展的原則:既要注意提高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又要注重個性心理的培養。隨時反饋的原則:對兒童的不同行為表現要隨時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反饋,及時強化正常行為,防止和消除偏差行為。優化反應的原則:要事先把訓練內容加工分析,開始只讓兒童接受最優化的刺激,學會簡單正確的反應,然後逐漸變換刺激,增加行為的複雜性。豐富環境的原則:要創設豐富而有序的教育和訓練環境,提供自閉症兒童的最佳刺激水平,促進各種感官的參與和活動,激發兒童主動參與的動機。 低起點高標准的原則。個別指導先行的原則:在教育和訓練中要優先采用一對一個別教學和指導形式,然後在此基礎上逐步融入小組或集體中進行教育。在過去幾十年對自閉症的研究和治療中,人們提出和運用了許多方法和技巧。除了上述介紹的以外,還有舞蹈治療法、發展治療法、擁抱治療法、互動治療法、物理治療法、語言治療法、遊戲治療法、音樂治療法、感覺統合法等。 《心理學:如何系統化地對“嬰兒孤獨症”進行幹預?》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心理學:如何系統化地對“嬰兒孤獨症”進行幹預?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