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百年後地球會遭受行星撞擊,能否改變人類文明進程?》 科學信仰孫晨助理科普師,優質科學領域創作者在宇宙中,天體之間的碰撞只是家常便飯,遠的不說,就說我們身邊的月球和火星,它們上面密密麻麻的隕石坑就是它們遭受撞擊的明證。我們的地球同樣也遭受過小型天體的撞擊,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基本證實了恐龍的滅絕和小行星的撞擊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不過要在地球上找到隕石坑並不容易,這是因為在地球的外圍有著質量和體積都十分龐大的木星,它將大量遊離的小型天體吸入囊中,而一些漏網之魚在到達地球附近後又會受到月球的二次阻擊,所以少有小行星能夠與地球發生碰撞。另一方面由於地球的地質活動相對頻繁,再加上風化作用,所以很多隕石撞擊的痕跡都在過往的歲月中被磨平了。現在我們更不用擔心會有大質量的行星與地球發生碰撞了,因為以人類現有的科技已經可以提前預測小行星的運行軌跡了。 目前為止並沒有預測到任何一顆小行星會在未來與地球發生碰撞,所以我們大可不必擔心。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真的提前預測到有一顆質量較大的小行星將會在百年之後與地球發生碰撞,這是否會改變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呢?首先,先要來說一說這是一顆怎樣的小行星。以人類現有的科技水平,如果小行星的體積不是太大,那麼人類完全有能力將其摧毀,至少可以將其擊碎,或者改變它的運行軌道,所以我們假設中的小行星應該足夠大,直徑至少可以達到數千公里,它的撞擊可以徹底摧毀地球生態,從而徹底改變地球的宜居環境。面對如此巨大的小行星,人類要想存活下去,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離開地球,而現在的人類還不具備星際遠航的能力。 人類無法進行星際遠航的關鍵在於宇宙飛船的動力問題,雖然關於未來星際飛船的動力問題有著很多的暢想,比如反物質發動機、曲率引擎等等,但這些距離我們都太過遙遠,還屬於科幻的範疇。目前唯一真正有希望的就是可控核聚變,如果可控核聚變可以實現,那麼人類就具備了在太陽系內自由航行的能力,所以人類會投入更大的精力開展可控核聚變的研究,這無疑會加速新能源的發展速度。不過可控核聚變的實現真的就意味著人類有救了嗎?未必。如果離開地球,人類要去哪裏呢?在太陽系內,至今尚未找到可以代替地球的宜居星球,人類最熟悉的火星也需要經過改造才可以居住,而目前,乃至百年之內,我們應該都很難具備改造行星的能力。那麼空間站如何呢? 人類的確可以使用地球現有的資源建設大量的太空空間站,並且在空間站內培育植物、養殖動物,將其發展成為人類的日常居所。問題在於,目前人類還無法為空間站建造人造重力系統,所以在空間站居住必然要面臨失重的環境,而長期處於失重環境下,將給人體的健康造成重達不利影響,沒有人能夠長期在失重的環境下健康地生活下去。況且即便是集中地球所有的資源,在百年之內能夠建造的空間站也是有限的,這意味著只有極少部分人能夠進入空間站,而大多數人會與地球共存亡。當這樣的事實擺在眼前,又怎麼可能集中全世界所有的力量呢?從這個角度來講,百年後的行星撞擊非但無法加速人類文明的進程,反而可能引起難以的混亂。 如果將要與地球發生撞擊的巨大呢?比如是一顆和木星相仿的巨行星,又會怎麼樣呢?在宇宙之中的確存在著很多流浪行星,它們並沒有固定的運行軌道,起初它們也是圍繞其它恒星運行的行星,不過因為某些原因而脫離了原有的運行軌道,成為了一個流浪者。如果是這樣一顆巨行星朝著地球而來,那麼人類恐怕沒有任何希望,因為如此巨大的行星進入太陽系,會干擾到整個太陽系天體的運行軌跡,所以整個太陽系都將變得混亂而危險,而人類要想幸免於難就必須離開太陽系。太陽系的半徑約為1光年,樂觀一點,即便人類能夠實現百分之一光速飛行,那麼飛離太陽系也需要100年,而這顯然已經晚了。所幸的是,這一切都只是假設,沒有任何危險的天體朝著地球而來,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我們的星際遠航之夢。 《如果百年後地球會遭受行星撞擊,能否改變人類文明進程?》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如果百年後地球會遭受行星撞擊,能否改變人類文明進程?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