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保健 求於中和》 人民資訊人民網人民科技官方帳號「本文來源:光明網」中醫養生療疾向有“持中守一,保健康醫百病”的理念,“中”有中和、平和之意,“一”即指陰陽平衡。中醫之“中”也包含了“尚中”與“和中”的意思。醫家之宗、養生寶典《黃帝內經》在不同的篇中談論到了健康。 在《平人氣象論》篇中談到健康時,提出了“平人者不病也”的概念。在《上古天真論》篇中指出,人們要想取得“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的養生效果,即形體不易衰憊,精神不易耗散,壽命達百歲左右,就需要“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能夠適應天地、八風,即人與自然保持和諧;“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能夠適應嗜欲、行舉,即人與社會保持和諧;同時還要“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注意形體、精神協同保養,即勞作適度、形神共養。以上人與自然需保持和諧,人與社會需保持和諧,以及勞作適度、形神共養等,即是“養生保健,求於中和”的具體做法,實際蘊含著《黃帝內經》養生保健的“中和”原則,具體做法如下。人與社會保持和諧人與社會保持和諧的關系,是養生方法的一個重要方面。融洽的人際關系,不僅使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感受到親情、友情的溫暖,使生活充滿快樂和幸福,同時也會對人體的生命運動產生良好的影響。相反,緊張的人際關系將會成為心理應激源,進而導致苦惱、焦慮、憤怒、悲傷等不良情緒,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中醫認為,緊張或焦慮的情緒過於激烈或持續時間過長,就會引起陰陽錯亂、氣血不和、髒腑功能失調。上文提到的“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即說明人們在日常養生保健實踐中要重視適應世俗的行為舉止,融入人群,同社會保持和諧的關系。具體來說,宜注意如下方面。善於克制自我大千社會紛紛擾擾,人們總難免有種種私心和欲望,如果這種私心和欲望影響甚至損害了他人的利益,就會造成緊張的人際關系。老子《道德經》提倡“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與《黃帝內經》提出的“適嗜欲於世俗之間”有相同的含義,就是要求人們能夠做到少私寡欲,善於克制自己,如此才會擁有融洽的人際關系。此外,平時還應舉止低調。一個人生活在熙熙攘攘的社會中,如果做事張揚,作風浮誇,喜好自我表現,那就容易招惹是非,甚至會引起人際關系的緊張。上文提到的“舉不欲觀於眾”,講的就是舉止低調、踏實的表現。這裏的“觀”是顯示給人看、顯擺的意思,既不在眾人面前自我炫耀,也不受世俗的牽制,始終保持低調、踏實的為人風格,便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支持和歡迎,從而有利於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和人相處在人際交往中,人們要想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擁有隨和的態度,理智的處事方式,既不傲慢粗暴,又不感情用事,是十分重要的。在待人接物中,爭取做到“無恚嗔之心”,不但不向別人發脾氣,而且壓根兒就沒有產生煩惱、責怪他人的想法和意識。從心底裏尊重、敬愛他人,也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愛。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與他人友好共處,並從相互關懷、相互支持中獲得安全感、舒適感和滿足感。“行不欲離於世”,表示不需要離世脫俗,因此也不會讓自己處於孤立閉鎖的生活狀態。勞作適度形神共養勞作包括“用神”和“用形”兩方面。每天適度地參加體力勞動或者進行體育鍛煉,可以活動四肢筋骨,促使全身氣血周流,經絡暢通,髒腑調和,以保體健無病。每天也應適度地用神,適度用神不僅能增強思維,保持旺盛的腦力,維持生機勃勃的狀態,而且能促進全身氣血暢達,有助於髒腑功能協調,健康長壽。但是,如果勞作過度,無論是形勞還是神勞,都會使形體、精神感到疲倦,氣血受到損傷,甚至導致髒腑功能受到損害,以致積勞成疾。因此,“外不勞形於事”和“內無思想之患”是保養形神的重要方法。外不勞形於事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勞作適度,勞逸結合,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不論是勞作或運動,均應有度,絕不能過度。《素問·經脈別論》篇指出“生病起於過用”。由於人體髒腑、經絡、氣血的功能活動和調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若超負荷勞作,則會導致機體功能活動失常,出現陰陽失調、氣血失和、正氣虛衰等情況,進而引發各種疾病。《黃帝內經》一再強調“形勞而不倦”,要“不妄作勞”。不要過勞,包括勞作強度、時間的控制,勞作內容的選擇和合理安排,以及適當、及時休息。休息,有利於機體髒腑功能的恢複。如《素問·舉痛論》篇中即說:“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內無思想之患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態,對身體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中醫認為,精神與形體協調一致,是人健康長壽的根本保證。形體與神志、生理現象與心理現象是互相聯系、相互影響的。健康和疾病都是生理功能與心理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整天心事重重,瞻前顧後,患得患失,同樣會對生理功能造成極大的傷害。《靈樞·天年》篇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明代胡文煥在《養生導引秘籍》中說“神不疲則氣不亂,氣不亂則身泰壽延矣”,南朝陶弘景所著《養性延命錄》在《教戒篇第一》中提道:“《小有經》曰:少思、少念、少欲……,行此十二少,乃養生之都契也。”要想做到“內無思想之患”,人們就要志向淡泊,胸襟開闊,一切都能放得下,就要適度地用神,適度地養神,任何時候都不能用神過度。此外,還要經常讓內心保持一片清靜。只有這樣,才能形神兼養,形健神旺,才會健康無病。《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所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鄧沂) 《養生保健 求於中和》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養生保健 求於中和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