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藏北,犛牛文化的傳奇》 人民資訊發布時間: 2021-12-14 18:40人民網人民科技官方帳號「本文來源:中國西藏網」金秋十月,由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組織的以鄉村振興和民族團結為主題的西藏基層幹部赴京參觀學習班第二期學員到京,我的老朋友、西藏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嘎瑪帶給我一大袋風幹犛牛肉和奶制品“啦啦”,使我這位與藏北高原結緣30多年的“藏北人”,在京城也能品嘗到最喜愛的草原美食。 這是風幹犛牛肉和奶制品“啦啦”(唐召明2021年12月12日攝)在廣袤的藏北草原,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犛牛文化。藏民族與犛牛共生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犛牛是人們心中生命的供給、精神的圖騰,也是走向小康生活的希望。在藏語中,犛牛被稱為“諾爾”,這是“財富”“寶貝”的意思,也是對犛牛使用價值最好的概括。從過去藏北牧民的“衣食父母”到如今藏北牧民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犛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這是藏北草原正在馱物運輸的犛牛群(唐召明1997年攝)犛牛有“高原之舟”的美稱,曾是牧民最便捷、最低成本、最靠得住的馱運工具。過去,逐水草而居的藏北牧民,轉移帳篷、馱運生活用品和食物,幾乎全靠犛牛。一頭犛牛馱50至100公斤東西,可在空氣稀薄的海拔五六千米的山地上從容行走。 這是一名牧民男子在家中帳篷前撚用來織帳篷的犛牛線。過去牧民逐水草而居,住的是可以隨時拆遷的牛毛帳篷。如今,大多數牧民已住進寬敞明亮的安居房,已很少自己撚毛線來織帳篷了(唐召明1987年攝)牧民居住的帳篷,日常貯存物品的口袋,拴牛拴馬和捆東西的繩索,甚至一些冬季穿的禦寒的衣服,也都是用牛毛編織而成;柔韌的犛牛毛與細羊毛合用,可織高級呢料和氈毯;犛牛皮經過加工,可做藏靴和皮鞋,光澤好,富有彈性;牧民燒飯取暖的燃料,也離不開曬幹的牛糞。對牧民來說,犛牛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是有用的,它是生活之源。 這是那曲地區(現那曲市)班戈縣牧女正在倒用木桶打過的犛牛奶,准備熬制酥油(唐召明1987年攝)犛牛日產奶2公斤左右,為一般黃牛的3倍。它的奶乳含脂率和蛋白質都很高,50公斤奶可提煉5公斤酥油。用犛牛乳制成的酸奶、幹奶酪和酥油品質上乘。犛牛也是牧民們的肉食來源之一,它的肉鮮嫩肥美,含蛋白量高,且風味獨特。曬成的犛牛肉幹,是牧民們長途遷徙遊牧和遠行時最主要的必帶食品。特別是藏北犛牛天然放養,其肉質富含氨基酸和鈉、鉀、鎂、鈣、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極富營養價值,被譽為“肉牛之冠”。近年來,隨著藏北草原與內地來往的增多及商品經濟的發展,以犛牛為原料的制品越來越多地銷往內地市場。比如,質地輕柔、保暖性極好的犛牛絨衫就很受消費者歡迎。 這是在那曲地區雙湖特別區(現那曲市雙湖縣)“撤區建縣”慶祝活動上表演的“犛牛”舞(唐召明2013年7月26日攝)此外,在西藏大大小小的喜慶日子裏,犛牛舞是傳統的保留節目;各種繪畫石刻,犛牛也是必不可少的藝術形象。總之,藏北牧民的衣食住行與犛牛有著千絲萬縷聯系。這次老朋友嘎瑪帶給我的風幹犛牛肉,就是藏北草原上的美食。將犛牛肉掛在戶外,通過自然的風吹日曬讓牛肉裏的水分完全蒸發,更易持久保存。對於世代生活在藏北的牧民而言,海拔高、日照強的乾燥天氣是風幹犛牛肉獨有的、最好的“加工廠”。在藏北,常見的傳統風幹犛牛肉是不加任何佐料的,為的是讓肉保持最純粹的原味。每年進入11月底,藏北已是天寒地凍,牧民們先將新鮮犛牛肉切成條型狀,然後掛在通風處晾起來,使之冰凍風幹,自然脫去水分。第二年3月後取下生吃即可,味道十分鮮美。 這是那曲地區(現那曲市)嘉黎縣一位牧女正在擠犛牛奶(唐召明1998年攝)而“啦啦”,則是一種藏式奶酪,是一種高品質奶制品。“啦啦”一般用作招待客人,也是藏北逢年過節時的主要食品之一。這種用犛牛奶經凝固而成的食物,基本上排除了牛奶中大量的水分,保留了其中營養價值極高的精華部分,被譽為乳品中的“黃金”。它味道香甜、乳香濃鬱,很受人們喜愛,常泡在酥油茶中食用或出遠門當幹糧,既解渴又充饑。 這是藏北草原一戶牧民人家所放牧的犛牛群(唐召明1997年攝)藏北牧民和犛牛有著一種獨特而又糾結的聯系。遊牧生活長期遷徙,牛是生命中長期陪伴的朋友。當天還是蒙蒙亮的時候,家裏年輕的牧人和犛牛群一起前往草地茂盛的山穀,牧人歌聲的唯一聽眾就是牛群,而對牛群了解最深的就是牧人。正是這種形影不離的聯系,對牧民而言,犛牛不是牲畜,而是他們的好友。小時候人們在牛背上長大,長大了就走在牛群邊上。但海拔極高的藏北草原,必須有更多的能量供給,而藏北物產極其匱乏,因此,上千年來藏北人民都在食用犛牛肉。 這是那曲地區(現那曲市)班戈縣絨毛分梳廠拉薩門市部經理阿吉姆正在整理所經銷的犛牛絨衫。由於犛牛絨衫相對於羊絨衫價格低、質量好,在拉薩市場很受人們歡迎(唐召明1997年攝)自從人們將野犛牛馴養為家牛後,藏北牧民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如將牛奶加熱制成酥油;將牛毛加工成毛墊、毛毯、自制雨衣及漂亮的彩帶等。 這是那曲地區雙湖特別區(現那曲市雙湖縣)嘎措鄉兒童在夏季草場的犛牛帳篷前玩耍(唐召明2009年攝)在我所熟悉的許多藏北人中,他們自小就在犛牛群裏玩耍、長大。“我從小就是吃著犛牛肉,喝著犛牛奶,住著牛毛帳篷、燒著犛牛糞長大的。”那曲市雙湖縣嘎措鄉老書記白瑪說。犛牛作為藏北最傳統也是最主要的畜牧業支柱,如何保護好優秀的高原犛牛基因,讓犛牛成為鄉村振興的“寶貝”,成為那曲市努力推進的方向。近年來,那曲市成功培育推動了牧業現代化龍頭企業的發展;安排啟動資金,組建了縣級(區)牧業開發公司,建立了牲畜短期育肥基地;擁有了娘亞牛、查吾拉牛、本塔牛等優良畜種,有力地推進了犛牛產業化建設……目前,憑借藏北草原高海拔、無汙染的優勢,那曲犛牛肉制成的犛牛肉幹、手撕犛牛肉、鹽炸牛肉、犛牛肉酥,以及那曲冰鮮犛牛肉等以其高蛋白、低脂肪、熱量高等優點而銷售到浙江杭州、嘉興等地,深受人們歡迎。 這是藏北首府那曲鎮街頭的“藏北勁牛”犛牛雕塑(唐召明2012年8月5日攝)千百年來,藏北牧民以自己的堅韌和智慧,繁衍生息在群山連綿環繞的雪域高原上,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是充滿勃勃生機藏北草原的傳奇,更是藏北牧民與“高原之舟”的文化傳奇!(中國西藏網 文、圖/唐召明) 《「藏北故事」藏北,犛牛文化的傳奇》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藏北故事」藏北,犛牛文化的傳奇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