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從何而來?》 明來路,才知歸處。 有人說一個人,一個時代, 最需要讀懂自身歷史的時刻, 不是在吃苦受累的時刻, 而是在高歌猛進的時刻。 當年輕人面對層疊如書頁的中國文化, 面對中國上下五千年保留下來的世界遺產, 面對數以萬年計的人類起源史, 必定會覺得它們浩浩洋洋,仰之彌高, 這些遺產都是數千年來人類智慧的積累, 值得每個國人尊重, 但,如何去讀懂它們, 如何讓這些世遺“活”起來, 而非將其束之高閣呢? 《萬裏走單騎——遺產裏的中國》第二季, 萬裏少年團用他們的“行走”, 為我們鋪就了一條“回家”的路。 《生活中的世遺,骨子裏的文化》 01 回到人類的啟曙 1918年,一名叫安特生的瑞典學者, 來到北平郊區的周口店, 在這裏,安特生發現了一些動物化石, 他斷定人類祖先的遺骸就埋於此處。 於是,各國科學家紛紛來到中國進行研究, 並發現了大量的化石, 但學術界期待的猿人化石一直沒有出現。 這給了科學家們很大的“操作空間”, 他們提出一種可笑的推論—— 中華文明西來說, 並大肆宣揚中國祖先是歐洲人移民過去的。 對於這群國外的專家而言, “中華文明西來說”可能僅僅是一個假設, 但是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 這種說法給本就破碎不堪的民族自信, 再次沉重一擊, 我們甚至沒有底氣去反駁, 因為彼時的中國連考古這門學科都沒有。 一個不懂自身歷史的國家, 就像一個沉睡的孩子, 這個荒謬的推論徹底叫醒了我們, 許多中國人開始主動投身於考古事業, 去尋找證據,證明中華文明本就在這片土地上連綿不絕。 功夫不負有心人,1929年的一天, 中國學者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震驚了全世界。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 在幾十萬年前, 就有了人類在古中國大地上生活, 也 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從史前到歷史時期, 中華文明本就 是一脈相承, 不存在外來輸入的情況 。 在中國申報首批世界文化遺產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曾感歎: 周口店遺址若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那中國就沒有世界文化遺產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周口店 “北京人”不僅是中國的文化符號, 與全球分享人類共同的記憶 ; 更是人類開始真正認識自己過去的起點。 我們從何而來? 這,便是我們找尋的來路。 02 回看文字的脈絡 公元1899年10月的一天, 清末的北京人心惶惶, 遠處的海邊似已隱隱傳來了槍炮聲。 國子監內一燈如豆, 在忽明忽暗的燈火下, 這所皇家大學的最高長官王懿榮, 正全神貫注端詳著一味名叫“龍骨”的中藥材。 也許王懿榮並不清楚他的發現將石破天驚, 但他作為京城最權威的金石學家, 很清楚這些模糊的刻符, 對岌岌可危的中華文明意味著什麼。 一片甲骨驚天下, 王懿榮買到有古老文字的骨片並大量收購, 使世人認識到這種新的古董——甲骨文。 而經過學者羅振玉的查訪, 始知契刻文字的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西北五裏的小屯村, 也就是世界文化遺產地——殷墟。 自此,中國的漢字有了出處: 從甲骨文開始, 在漫長的三千三百年間, 漢字一直在隨著文明的發展而變革演進, 每一次變革,都代表了知識的擴張; 每一次演進,都承載了文明的進步。 1928年,中華傳統國學領域, 又增添了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問, 就是甲骨學。 從直觀的象形,到象征, 再到抽象的表達方式, 無一不表明中華祖先, 早已具備了高度的文明智慧。 不論是通過家庭幸福來表達美好的“好”字; 還是從斧鉞兵刃演變為和平文明的“王”字, 都表達了中國向往美好、和平、和諧的願望。 當我們看見這些甲骨文, 我們看見的不 僅僅是一種文字符號, 更重要的是它所蘊含的寶貴思想 , 讓世界了解 了 中國, 也 讓中國融入世界 。 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 這,亦是我們找尋的來路。 03 回味生活的印記 如果能來一場穿越, 我希望穿到宋元時代的泉州。 為什麼是泉州? 數百年前,泉州是世界認識中國的橋梁; 數百年後,泉州再一次站在世界面前, 令人驚豔。 其實遠在750年前, 這張高度發達的貿易網絡就已“浮出海面”。 她是座天生的東方大港, 她的海岸線曲折而綿長, 四面群山打造出天然避風港, 檣桅如林、千帆競波, 江面被數萬艘貨船填滿, 即便在夜裏也人潮川湧、燈火通明、繁華如晝。 這裏,早早就進入了“全球化”時代, 於世界遺產版圖而言,最巔峰時, 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是泉州的貿易夥伴, 如果在城裏走上一天, 能聽到百十種多種語言不止, 作為先於大航海時代出現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泉州儼然就是當時世界與中國對話的窗口; 於中華文明版圖而言, 一個向海而生的文化遺產地獲得了世界認同, 再次佐證了這個古老文明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始終多元而包容的文化態度。 我們的祖先從不封閉、從不孤立。 他們以非凡的勇氣跨越萬水千山、遷徙繁衍、傳播文化, 事實上的文明交流, 其實從有停止過—— 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如此, 名不見經傳的條條通路更是如此。 泉州,滿足了宋元時代世界對於神秘東方的想象,也展示著中國包羅萬象的姿態: 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包容, 只有充滿自信的民族才有力量。 這是古老泉州的啟示, 這 是邁向未來的召喚 , 這,也是我們找尋的來路 。 04 回思對美的守望 有人說,世界了解中國, 大多都是從“china”開始的, 英文“China”,首字母大寫表示“中國”, 小寫意為“瓷器”。 這裏的瓷器,大概率指的就是景德鎮的瓷器。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歷朝歷代留存至今,有大量國寶重器, 如果要問青銅時代之後, 哪個地方誕生的國寶數量最多? 驚豔世界次數最多? 那絕對當屬景德鎮的官窯窯爐中。 景德鎮裏,裝著中國古人的審美和絕色, 景德鎮的陶瓷,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認識中國的文化符號。 作為世界瓷都、千年古鎮, 景德鎮的姿態合該是驕傲的。 事實也恰是如此, 如果你在一個展覽會上, 那些立在展示台的上品瓷器, 美得讓人魂牽夢縈,神向往之, 但如果你去景德鎮禦窯廠遺址走一圈, 見到大量燒制失敗被砸掉的瓷器碎片, 你或許才能明白, 那些上品瓷器真正的價值所在: 沒有一件瓷器是輕輕松松問世驚豔世人的, 背後的故事蘊藏在這些被打碎埋入地下的破瓷片裏。 從“月明星稀”到“滿天星鬥”, 景德鎮自古以來, 都在展示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 千年窯火、萬裏瓷路, 古人用瓷器向世界傳達自己的審美, 又在東、西方的輾轉之路上逐漸發生變化: 絢麗、樸素,交替、回歸, 恰與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品質交融契合: 勤以修身,返璞歸真。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尚美的民族, 是樸素的民族, 這,也是我們找尋的來路。 05 回望杯酒的文化 從人到文字,從物質生活到精神審美, 《萬裏走單騎》第二季帶我們重走中國世遺, 而每一片世遺地上, 又都能看見一個獨特的身影——酒。 周口店,是人類文明的啟曙, 人,是酒文化的起點。 早在遠古時期, 古人類就有了自己的精神追求:祭祀。 而酒作為精神追求的產物, 和古人最虔誠的一種表達信物, 成了人與天地之間的溝通工具, 在祭祀活動中, 要供奉給天地、神明和祖先。 自此,酒便開啟了它的光輝篇章。 其實我們足夠幸運, 世界五大古文明之源, 獨有中國的華夏文明不曾斷流。 如殷墟的甲骨文,亦如中國的酒文化, 都有著它們獨特的脈絡,延續至今。 流經朝代的更迭,淌過時代的鏗鏘, 酒沖刷過無數狂士豪傑的傳奇人生, 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就像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液, 在茫茫五千年歷史長河中蜿蜒, 無論是刀耕火種還是鐵犁牛耕, 乃至於近現代文明, 中華民族的一代代先民, 都未曾間斷用勤勞、探索與創造的智慧, 在歲月的取舍中,詮釋酒的奧義, 傳承酒的文化。 酒是靈魂的催化劑, 也是文明交流的催化劑。 在世遺地泉州, 在這個聯通東西方的港口, 酒文化得到了更深層次的交流。 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酒沿襲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華, 將天地人和之會通、包容,發揮的淋漓盡致, 在杯與盞的碰撞之間, 讓西方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蘊, 用酒味及酒的內在審美訴說“天地人和”精神內涵。 景德鎮與酒之間, 也有著奇妙的緣分。 瓷之於酒,是流行千年的搭檔, 瓷助酒氣,酒養瓷性。 在瓷瓶的貯藏中,酒可以變得更陳、更香, 而酒的馥鬱濃厚,也讓瓷器更添韻味。 制瓷匠人的妙手匠心, 與釀酒匠人的潛心修為, 在這一刻同頻共振, 是他們共同的堅守,讓世遺有了姿態, 也有了滋味。 酒傳承千年, 酒文化作為中華文化濃墨重彩的篇章, 與中國世遺同根同源, 而從同為世遺地的湘西醞釀出的酒鬼酒, 不僅將湘西的人文山水展現得淋漓盡致, 也站在回望中華文明的歷史維度, 與中國世遺精神有了共鳴。 文化酒鬼,馥鬱留香, 淺酌一口,一口三香: 前濃,中清,後醬, 與自由、豁達、包容、不畏強權、笑看生死的中國古人不謀而合。 作為中國文化酒代表, 酒鬼酒想傳達的, 是對自身經典文化的回歸與傳承, 對千年民族釀酒工藝的豐富與傳承, 對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沉澱與傳承。 它化身媒介,觸摸遺產裏的中國, 用有趣有料的《世遺答題闖關》小遊戲, 邀請你我一起點亮世遺, 讓中國文化以更活潑有力的方式,被人銘記。 這是傳承,是堅守,是弘揚, 這,更是我們找尋的來路。 ▼點擊下方小程序,答題闖關,點亮世遺 再回到最初的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回望來路? 因為 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 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歷史學家錢穆曾說過, 再有知識的人,如果不了解本國的歷史, 那最多也只能是一個有知識的人, 不能算作一個有知識的中國人。 好在,中華文明來路可追, 《萬裏走單騎》第二季, 在單霽翔等嘉賓的指引下, 我們可以一起探尋遺產裏的中國, 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民族自信。 遺產裏的中國文化是嚴肅的,也是活潑的; 是值得守護的,也是需要被觸摸的。 酒鬼酒攜手《萬裏走單騎》第二季, 12月19日起,每周日21點, 讓我們一起重走來路。 《我們,到底從何而來?》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我們,到底從何而來?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