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50億年後終將燃盡,若把木星“喂給”太陽,能否為它續命?》 作為我們肉眼能夠直接觀察到的黃色光球,太陽就跟所有宇宙天體一樣時刻都在演變,據科學家計算,太陽的壽命大約有100億年,現在的它正處於走過50億年的主序星階段,也就是說太陽離徹底毀滅還剩下50億年的時間,屆時它將膨脹成一顆紅巨星,將包括地球在內的眾多太陽系天體吞噬,如果將木星“喂給”太陽,讓太陽繼續維持原先的聚變反應,能否拖延它毀滅的時間,達到強行“續命”的目的呢? 最初的宇宙中並不存在諸如恒星、行星之類的天體,反而是各種氣體和塵埃遍布於此,恒星形成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這兩大物質某一具體派系的低溫混合物,一種不發光的星際塵雲。大概在45.7億年前的荒古時期,一個充斥著氫分子,被我們稱作“前太陽”的原始太陽星雲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逐步坍縮,其外核氣體隨著內核體積的縮小開始聚集,溫度變的越來越高,密度也變的越來越大,最終它的溫度超出了臨界值,達到了10000℃,內部的氫聚反應被點燃,紅光顯現,我們熟悉的太陽就此誕生。 從天文系的角度上來講,太陽是一顆光譜型態為G、發光度為V的黃矮星,從本質上而言則是一個龐大又炙熱的氣體星球,這種氣體星球一般都充斥著巨額體量的氫元素和氦元素,而太陽除占據了四分之三的氫氣之外,剩下的基本全是氦氣,像氧、碳、氖、鐵等等其他元素所含的質量都不足2%。由於太陽擁有充沛的氫含量,自其內核形成以來就一直以核聚變的反應方式向著太陽系的其他所有天體釋放能量,這種能量主要以散發光和熱的形式存在,人類能夠得以生存也完全離不開太陽給予我們的光能熱能。 太陽為什麼能夠在歷經50億年的演變後,還能以趨於穩定的狀態繼續如科學家所預言的再存在50億年呢?在太陽不斷進行內部核聚變的過程中,氫分子會逐步燃燒轉變為氦分子,以此釋放熱量、減少質量,產生的向外壓力和不斷削減的自身質量處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中,這種平衡學名為流體靜力學平衡,位於主序星階段的太陽這兩大數值的對應效果最為平衡,所以現在的太陽正處於絕佳穩定的時期,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大可不必擔心太陽會產生何種異動,但隨著核聚變反應的累積,損失的質量和向外的壓力平衡值被打破,太陽就會開始向外膨脹,這就好比給氣球打氣,氣球外膜與打進去的空氣在達到一個平衡的閾值就會趨於穩定,只要大力按戳它都不會破,但你要是超出了閾值繼續往氣球裏面灌輸空氣,氣球的外膜就會逐漸膨脹,最後在達到臨界點後炸裂,是一個非常淺顯易懂的道理。 在打破穩定狀態後,太陽的體積會隨著其向外膨脹的步伐漸漸增大,等到內核的氫原子全部消耗殆盡,太陽就徹底結束了主序星時期,變成了一顆體積遠超以往百倍的紅巨星,據說紅巨星狀態下的太陽軌道半徑要比整整一個天文單位還大,一個天文單位是1.5億千米,而地球距太陽的距離大約也在1.5億千米左右,所以膨脹成紅巨星的太陽可以毫不費勁地將地球毀滅,並向著它的最後一個階段,白矮星演變而去,整個過程跟最初的氫塵雲轉化為太陽幾乎一致,是一種不斷往複的循環,等到太陽最終變成白矮星後,說不定就會有另一個散發著光熱的恒星出現在太陽系裏,當然這都已經是後話中的後話了,至於被太陽吞噬後的地球,除了生物滅絕以外,地球的地表外殼、內外鍍層和液態層估計也會被全部剝掉,不過堅硬無比的鐵鎳地核應該會保存下來,成為白矮星狀態下太陽的一部分。 先不談人類是否能夠在地球上生存到50億年後,因為太陽演變的過程我們是根本無法乾預的,所以將來太陽吞噬地球的結局我們也無法改變,有人覺得可以利用太陽系裏體積最大、同時充斥著氫原子的氣態行星—木星,為處在主序星末期的太陽“續個命”,按照木星上龐大的氫氣總量來說,讓太陽繼續維持幾千萬年的穩定狀態不成問題,但要想將兩個距離近7.8億千米的行星生成聯系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一來是沒法修建這麼長的供養管道,二來也不可能讓木星在脫離原有軌道的情況下,還能乖乖受我們驅使來到太陽附近提供氫料,除非未來人類能夠研制出推動行星運動,且不在離開原有軌道、失去引力控制後橫沖直撞的高科技工具,不過相比這種沒有盼頭的奇怪想法,老老實實探索宇宙,尋找其他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實現星際移居才是最合理的自救方法。 《太陽50億年後終將燃盡,若把木星“喂給”太陽,能否為它續命?》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太陽50億年後終將燃盡,若把木星“喂給”太陽,能否為它續命?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