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中,一位大臣得到了兩位皇帝的重視,不是周培公》 公元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 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是個什麼亂呢?簡單來說,就是大清的帶頭大哥(康熙),感覺下面堂口的話事人(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有點尾大不掉,就想削弱一下他們的實力。但是這些話事人,以前跟的是別的帶頭大哥(崇禎),後來反水之後,才投奔的新社團。為了新社團的發展,他們立下了赫赫的戰功(從東北打到緬甸)。 所以他們一方面感覺自己的功勞大,理應享受現在的福利待遇;二是怕削權之後,帶頭大哥過河拆橋,所以他們是不同意削權。雙方談不攏怎辦?只好開打!於是以吳三桂為首的小堂主,開始向帶頭大哥亮刀子,帶頭大哥也沒慣著他們,於是雙方開始撕破臉。後世就把這場“群毆”叫做“三藩之亂”。最終的結果是康麻子獲得了勝利,而吳三桂等人則化為了他的經驗值。 在這場混戰中,有一個人很關鍵,他同時贏得了兩方的“尊重”,有人會說問“是那個《康熙大帝》裏的周培公嗎?”不是,正確答案是王輔臣。 一代名將 對於王輔臣的認識,駱駝最早也是局限在二月河的筆下,認為他只是一個用上面的嘴吃蟲子,用下面的嘴偷銀子的猥瑣男。但在看了他的資料後,駱駝感覺他有點被低估了。為什麼駱駝會這樣說呢?我們來看下他的個人經歷: 據《廣陽雜記》記載,王輔臣出生於明朝的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父母是官宦的傭人。如果不是清兵南侵,他可能會子承父業,繼續去給家主當傭人。清兵一南侵,大明就亂了圈子,各地烽煙四起,很有隋末唐初的風韻。王輔臣在混亂之中,去投靠了自己的姐夫。他的姐夫是一名農民軍的在編人員,因為瞧不上王輔臣爛賭,就想滅了他。沒想到王輔臣很猛,直接把姐夫給反殺了。 人命在手的王輔臣,不好意思待在農民軍中,於是轉投了大明的軍隊。當時他的帶頭大哥叫姜瓖,時任大同的扛把子,後來先投創闖王李自成,後投大清阿濟格。在大清一統河山之後,姜瓖因為福利待遇問題又和大清鬧翻了,大清就派人來打。王輔臣在姜瓖麾下,發揮神勇,給前來的八旗狠狠地上了一課,然後被擒,再然後被順治給提拔了起來。 後來他跟隨洪承疇立了不少戰功,又因為會逢迎上級,所以官升得特別快。在此期間,他還和吳三桂產生了羈絆。吳三桂曾帶著他打到了緬甸,看他工作能力強,為人又聰明,就想把他一直留在身邊,收歸己用。但是見過了大世面的王輔臣,並不想寄人籬下,他在一番運作之後,竟然成了鎮守西北的封疆大吏。 兩方拉攏 在“三藩之亂”開始以後,吳三桂第一時間派人去聯絡他,希望他能入夥,並給了他豐厚的口頭承諾。不過王輔臣並沒有統一,還在第一時間向康熙大了小報告。康熙自然很開心,於是嘉獎了他,後來康熙為了平定三藩,就派了滿人前來壓陣(大清一般正職都由滿人擔任)。來的人叫莫洛,因為對王輔臣不夠“尊重”,所以王輔臣就把他給超度了,並轉投吳三桂開始反清。 王輔臣的這一舉動把康熙嚇了個半死,因為王輔臣鎮守西北,守地和“三藩”的地盤搭界,且對於吳三桂來說易守難攻。如果王輔臣轉投吳三桂,那麼吳三桂,就能直接北上,可以分分鐘占據關中要地,從而威脅中原,進而虎視京城。關中自古就是王朝的發源地,一旦讓吳三桂占領,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康熙一面派人安撫王輔臣,一面讓圖海帶兵做後手准備。 當時在圖海的麾下,有一個小參謀,名字叫周培公,在王輔臣的事件上,出了不少小妙招,因此也立了一小功,不過因為性格耿直,在官場上很快就被人給陰了。圖海有“清初第一將”的美譽,所以個人能力爆表,在面對王輔臣時,恩威並施,沒費太大的力就把王輔臣給擺平了。 沒有了王輔臣的“通融”,吳三桂只能劃江而治,不過在一隅對一國的戰鬥中,他毫無意外的敗亡了,而王輔臣也因“羞愧”而自殺。 小結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周培公在當時確實起了一些作用,但是絕對沒有影視劇中那麼誇張。而王輔臣因為拳頭硬(打仗猛,馬鷂子不是白叫的),腦袋瓜子靈活(善於運作),而且占據了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為了雙方拉攏的對象,他才是'三藩之亂'的關鍵人物。也可以說:實力,才是真的硬道理。 參考文獻:《中國通史》,《清史稿》,《清實錄》等 《三藩之亂中,一位大臣得到了兩位皇帝的重視,不是周培公》完,請繼續朗讀精采文章。 喜歡 小編的世界 e4to.com,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藩之亂中,一位大臣得到了兩位皇帝的重視,不是周培公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